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黑龍江省沙化土地減少93.75萬畝 從“西北風口”到“綠色林帶”
2021-07-08 10:57:07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于靈爽責編: 周經韜

  原標題:我省沙化土地減少93.75萬畝從“西北風口”到“綠色林帶”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治沙“樣本”

黑龍江省沙化土地減少93.75萬畝 從“西北風口”到“綠色林帶”

荒地治沙人。

黑龍江省沙化土地減少93.75萬畝 從“西北風口”到“綠色林帶”

三北防護林。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嚴重風沙乾旱區。這個曾讓人退避三捨得沙漠地區,被當地人稱為“西北風口”。經過幾十年治理,曾經的“西北風口”已是綠樹成蔭,成為一條美麗的“綠色森林帶”。

  20世紀70年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各類沙地面積588萬畝。漫天風沙沒有嚇退大家改變生態環境的決心。經過近30年的防沙治沙,如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全縣人工造林面積已達126萬畝,草原“三化”現象得到明顯改觀,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常年持續在330天以上,先後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全國生態環境濕地保護最佳範例”、2018年全國精準治沙縣。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30年治沙之路,是黑龍江省多年來防沙治沙工作的生動樣本。據全國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黑龍江省沙化土地減少93.75萬畝。

  三北防護林 擋住風沙的北方“衛士”

  “談到治沙,必須要講的就是三北防護林工程。這個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分別建設在我國的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建設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治沙工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草局局長唐玉健説。在風沙荒漠區,三北防護林建設對沙化土地減少的貢獻率約為15%。

  1978年,我國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的第一年,黑龍江省作為工程實施最東端的省份,迎來了千載難逢的防沙治沙契機。這一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始大規模植樹造林。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新店林場是典型的流動、半流動沙地,特殊的地質讓當地風沙肆虐。在林場人中,曾流傳這樣一段話,“新店大沙窩,旱天沙誤車,種地不打糧,栽樹難成活”。

  為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林場發動職工家屬,採取編營養欄、貼草皮子、拉鹼壓沙等措施,在沙丘上營造防風固沙林。同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引種樟子松造林試驗獲得成功,每年造林1萬畝,昔日一道道黃沙崗,如今是一片片蒼翠的樟子松林,過去黃沙攔路車難行,現在綠樹成蔭路暢通。

  樟子松林在發揮生態效能的同時,經濟效益也逐漸顯露,平均每年可産樟子松種子5000公斤,價值30萬元。截至目前,新店林場人工林保存14.6萬畝,其中樟子松5.4萬畝,是黑龍江省西部最大的人工沙地樟子松林。

  截至2020年,全縣林地面積由1978年34萬畝增加到12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7%提高到13.6%。全縣降雨量逐年增加,揚沙、大風天氣也逐年減少。

  治沙人 “風沙是厲害,可我們也不怕”

  史金龍和王志紅夫婦是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名人,他們的家住在克爾臺鄉官爾屯村,村子的西南方向有一片萬畝荒沙,每當狂風一起,飛沙走礫、遮天蔽日,沙丘隨風移動,所到之處,一片片耕地被吞噬、一座座房屋被毀壞。一天,王志紅夫婦的家也被移動的沙丘吞沒了。

  看著被風沙摧毀的房屋和農田,夫妻倆的生活再也無法恢復平靜。“風沙是厲害,可我們也不怕,無論如何也要給子孫後代留一條活路。”他們立志治理荒沙,改善環境,恢復家鄉原貌。

  2000年,王志紅夫婦率先承包了3000畝荒沙地,開始了與沙鬥爭的艱辛歷程。在治沙造林過程中,夫婦倆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沉積多年的荒沙,加重了挖樹坑的難度;肆虐的狂風,增添了栽樹的艱辛。往往是頭一天挖好的樹坑,第二天就被沙礫埋平。剛剛栽好的樹苗,一夜狂風,就會全部刮倒。就這樣,反反復復挖了一次又一次,栽了一遍又一遍,夫妻倆起早貪黑,每天往返于沙地和家之間,一個來回就50多裏路。日復一日治沙,夫妻倆的腰累彎了,人也累瘦了。

  二十年如一日,這對治沙夫婦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各種困難,先後植樹20多萬株,成活4萬多株,用濃濃綠意鎖住了昔日的沙海。與此同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自2001年起實施堵“西北風口”工程,開展農民群眾、油田企業、政府機關共同參與的大規模造林戰役12次,治沙效果顯著。

  蘑菇生金 防沙治沙的“生態紅利”

  十幾年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通過人工造林、封山(沙)育(造)林和生態林草建設等多渠道治理,全縣累計人工造林51萬畝,封山(沙)育(造)林13.5萬畝。以造林綠化、草原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小流域治理、生態補水等項目建設為依託,積累了防沙治沙寶貴經驗。

  沙地變林地,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全縣糧食平均畝産由5年前的581斤提高到現在的899斤,最高單産1500斤,草原平均産草量由5年前每畝80公斤提高到現在140公斤,最高單産160公斤。

  隨著沙地治理穩步推進,這幾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的敖林西伯鄉永發村大橋屯火了。“這些年大夥兒種樹1萬多畝,林中沙土裡長出了黃花菜、松蘑、油蘑、土豆蘑、雞冠蘑、灰頂蘑等,真是沙子固住了,老百姓也富了。”看著一場雨後林中沙地冒出的蘑菇,永發村支部書記呂學武喜不自勝。

  呂學武介紹,村裏有50多戶採蘑菇專業戶,每年都有可觀的經濟收益。蘑菇豐産的年頭,1個人光采蘑菇收入就能達到1萬多元。不僅是大橋屯,鄰近的胡吉吐莫、新興、四家子、賽罕他拉等村屯在治沙成功後,林中沙地也都長出了各種野生蘑菇。

  山特産品該如何讓村民錢袋子鼓起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政府投資建設了自駕驛站,村民可以把自家産的蘑菇、果蔬、雞蛋、小笨雞等拿到這裡賺“外快”。昔日黃沙漫天的敖古拉荒坡,成了遠近聞名的“蘑菇屯”和野生蘑菇集散地。

  沙地綠起來,村民富起來,經濟好起來,如今,一幅治沙富民的畫卷正在黑龍江省徐徐展開。( 文/攝 記者 譚湘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