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哈爾濱:生態改善“量變” 激發綠色發展“質變”
2021-08-11 10:40:10來源: 哈爾濱日報編輯: 于靈爽責編: 周經韜

  原標題:生態改善“量變”,激發綠色發展“質變”

  一江碧水襯兩岸美景,座座青山引遊人如織,哈爾濱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成為享譽中外的“冰城夏都”。近年來,哈市牢固樹立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這與哈市不斷扶持的綠色、環保産業發展相互作用,奏響了“人與生態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主旋律。

  五大環境治理一盤棋,提升市民生態獲得感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中國最北的省會城市,長達半年的冬季意味著哈爾濱的城市供暖期長,封凍的水系不利於水循環,由此帶來了污染物排放增多、治理難等不利影響。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近年來,哈爾濱市統籌規劃生態治理一盤棋,持續推進原生態、藍天、碧水、凈土、美麗鄉村“五場保衛戰”。

  不斷推動“冬病夏治”、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等行動,大幅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2020年,哈爾濱持續淘汰燃煤鍋爐,實現市區建成區(核心區域)35蒸噸以下和縣(市)城關鎮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清零”。持續推進積存垃圾清理、違法建築物拆除、種植業結構調整、涉水點源分類整治、畜禽養殖排查整治五大專項整治,污水處理廠不斷提標排放,城市水環境大幅提升。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環境空氣品質有效監測天數151天,優良天數110天。今年上半年,哈市強化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自動監控設施建設完成率98.9%,在線數據傳輸有效率達到98.31%。

  天更藍、水更清的城市環境,帶給市民更多的生態獲得感。“冬天把車停在室外一夜,車上再也不會落一層黑灰了。空氣好了,孩子身體也好。”家住江北的李威説,這兩年冬天,霧霾天明顯減少,女兒的哮喘病很少發作。

  濕地、森林、城市綠地不斷增加,市民更有幸福感

  生態環境好了,動植物種類更加豐富,城市生態的改善成為哈爾濱人引以為傲的成果。據統計,2020年,哈爾濱全年完成造林28.9萬畝。城區新增公園(遊園)12處,改建開放式公園2個,新植樹木5.0萬株,新增綠地2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6184公頃。

  19.87萬公頃的濕地,讓哈爾濱擁有了強大的城市之腎,並因此獲得首批“國際濕地城市”這張金名片。近年來,哈市對部分濕地採取封閉性保護,讓濕地生態不斷改善——這裡的種子植物佔黑龍江種子植物35%左右,擁有珍稀瀕危動物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及對水生態環境要求苛刻的哲羅魚、烏蘇裏白鮭、黑斑狗魚、七鰓鰻等珍稀冷水魚等,濕地點亮了冰城市民的綠色休閒生活。

  入夏后,市民劉政經常帶親友到哈爾濱的各個濕地度假,感受大自然之美,享受幸福生活。城市人的休閒生活也給濕地附近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捕魚期能賣魚,還能賣點水上野生芡實、菱角、茭白、蓮子,再加上在江上擺渡的收入,一年下來,人均收入可達3萬元,比種地賺得多。”濱江濕地旁的村民老劉得了綠色發展的實惠,也成為村裏的環保積極分子,經常到濕地附近制止破壞環境的不法行為。

  綠色産業、環保産業持續增長,全社會共同構建綠色發展之路

  哈爾濱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量變”,激發了綠色發展的“質變”。以伏爾加莊園、薰衣草莊園等為核心的旅遊産業帶,以閩南商貿城、華南城等為軸心的服務産業帶,以及規劃佈局中的哈東、綜保區高端産業帶,正在打造生態觀光、商業服務、産業聚集、自然與産城相融合的城市綠軸,實現了環境效益助推産業發展,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近年來,哈爾濱大力發展綠色産業,2020年全年綠色農産品深加工産業實現産值1019.5億元,比上年增長9.3%;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認證面積1058萬畝。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1.2%。其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新材料産業、節能環保産業、新能源産業分別增長11.6%、11.2%、11.7%、3.9%。

  生態環境關乎民生福祉。哈市不斷加大政策推進力度的同時,企業自覺減排,市民依法保護環境,構成了哈爾濱生態保護的城市態度。據統計,全市超95%的在線監控企業主動提高排污監控標準。各小區居民也在自發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偉大事業。哈爾濱不斷秉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改善,綻放冰城生態魅力。(記者 李木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