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昔日鹽鹼地 今朝稻飄香
2021-11-01 10:09:36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劉才星責編: 周經韜

  金秋十月,豐收時節。肇源縣古恰鎮太平村一塊棄耕多年的鹽鹼地,今年卻飄起了稻花香。來自東北農業大學、省農業科學院和肇源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專家測産結果顯示,畝産量達到920斤左右。

  “這對我們來説,簡直是破天荒。”當地農民説。

  王德義是太平村的村民,對這塊地非常熟悉,“過去是荒地,後來開荒成旱田,收成不好又改成水田,基本是種一年賠一年。投入的錢都收不回來,所以棄耕了很多年。”

  2020年,東北農業大學與哈爾濱工大華實環保有限公司共同開展了“稻殼納米硅及其酸浸液在農業領域應用的技術研發”課題研究,並於5月末在太平村實施了“稻殼納米硅及其酸浸液改良鹽鹼地技術”項目。

  東北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系主任馬獻發介紹,這個技術的核心是土壤鹽鹼障礙消減、肥力提升和水稻抗逆增産。利用稻殼納米硅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吸附能力,促進水稻硅吸收,增強抗性;酸浸液降鹼排鹽,提供養分;施用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和通透能力。

  一年下來,示範田土壤鹽鹼障礙有了明顯下降,土壤有機質比對照田提升了20%以上。

  “去年6月15日,我開始插秧。專家老師基本每個月到我們這兒兩次,給我們技術指導。去年一年試驗效果就非常好,讓我對種好這塊地充滿了信心。”王德義説。

  “以前種的水稻就是咱當地普通品種,但以往秧苗由於鹽鹼障礙返青慢、易感病、容易爛根死苗。今年示範田畝産比老田增産200多斤,相當於增收300多塊。我最開始是承包4畝地,現在到16畝了,還打算繼續擴大規模。”王德義介紹,“原來一些鄰居還奇怪,這地這麼難種我為什麼還要投入,現在看見這麼好的技術、這麼好的增産效果,好多人都開始向我‘取經’了,想要使用這個技術改造鹽鹼地。”

  “咱們省有鹽鹼地面積340多萬畝,其中大部分都可利用這項技術改造成後備耕地。下一步我們還將再進行技術優化,在施肥、水分調控上節本增效。”馬獻發説。

  據悉,該項目不僅改良了鹽鹼地,使水稻增産,每年鹽鹼地改造生産的水稻還將由米業集團全部回收,形成弱鹼米品牌特色。(陳莘卓 記者 周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