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人才強市戰略打造近悅遠來好生態
2021-12-20 10:57:03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牟海微責編: 周經韜

  振興的牡丹江,求賢若渴;發展的牡丹江,海納百川。

  近兩年來,牡丹江政企攬英才、納賢士,力度空前。來自全市人才工作戰線捷報頻傳:去年實施“千名人才引進計劃”,今年啟動了“萬名青年人才引進計劃(2021-2023年)”,兩年來引進各領域人才5600余人。其中,今年引進近3000人……成績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全市加快“人才強市”戰略建設、打造人才“宜聚”城市的不懈努力。

人才強市戰略打造近悅遠來好生態

“市委書記進校園”活動 供圖 牡丹江市委組織部

人才強市戰略打造近悅遠來好生態

招聘會現場 供圖 牡丹江市委組織部

  引育政策集成創新 跑出人才集聚“加速度”

  12月初,由黑龍江省華創文化創意産業園入駐企業——牡丹江貳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系列有聲劇《“戰疫”微光》,通過人物對話和解説,生動展現了抗擊疫情期間發生的一個個小故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精神。

  目前,華創文化創意産業園在擁有耳根、勝己、小刀鋒利3位本土白金級作家的基礎上,引進了唐家三少、高樓大廈等國內知名網絡作家工作室23家。

  華創文化創意産業園從最初的1.0版本網絡文學産業,歷經2.0版本泛娛樂文化産業,到現在的3.0版本新文創産業,得益於牡丹江為發展新文創産業,精準培育引進國內一流人才,為入駐園區的創業者們提供理想的發展環境。

  城市振興發展,動力在創新,核心在人才。像牡丹江這樣的城市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牡丹江主動作為,從政策入手,破解高層次人才總量和品質發展不均衡、重點平臺虹吸效應不明顯、人才服務體制機制不健全等痛點難點問題,推動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

  創新建立事業編制週轉使用制度。通過組建市創業就業服務中心作為事業編制週轉平臺,牡丹江針對全市黨政機關空編率高、人員不足問題,建立事業編制週轉使用制度,實行“編崗適度分離”,為有需求的滿編或無全額編制事業單位定向補充編制,充實重點領域行政單位工作力量。

  今年,在週轉編制基礎上,牡丹江又創新成立市人才工作中心,核定“週轉事業編”30個;建立“行政編制週轉池”“市衛生系統人才編制週轉池”,調劑“週轉事業編”188個;為引進人才事業單位核定人才專項領導職數17個。

  今年以來,牡丹江不斷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再次升級“引才”力度。全市陸續出臺《牡丹江市“萬名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實施方案(2021-2023年)》《關於深化市校合作的任務分工方案》《牡丹江市大學生實習實訓管理暫行辦法》等措施辦法,正在研究起草《關於加快人才集聚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政策。

  牡丹江堅持需求導向,聚焦産才融合,特色引才活動效果明顯。2020年組織實施市縣鄉三級聯考“打捆引才”,公開招聘368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發佈了《2020年度牡丹江市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引進第三批急需緊缺人才32人,其中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1人,“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生1人。2021年3月,開展“市委書記進校園”活動,到牡丹江師範學院、牡丹江醫學院兩所駐牡高校宣講推介,校園專場招聘市縣區事業編制人員187人。2021年4月,開展牡丹江市“雪城優才”招聘,簡化程式,經資格審查、資歷評價、面試等環節,嚴控標準引進本科以上人才506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63人。

  産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牡丹江下力氣引進産業人才。通過兌現惠企人才政策,支持市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2020年引進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93人(碩士研究生學歷14人);2021年引進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101人(碩士研究生學歷9人)。

  校地合作産才融合 構建人才發展“強磁場”

  “實習結束並不意味著我與穆棱、牡丹江的情誼終止了,相反,我不僅會成為穆棱、牡丹江的關注者、宣傳者,我更期待在8個月後的博士畢業之際能成為牡丹江的建設者、服務者。”這是哈工大博士生楊蕊今年9月結束在穆棱市三個月的政務實習後的感言。她説:“3個月的政務實習期對我來説太短,因為它還沒能讓我真正發揮出才能為這座城市、為這裡的百姓做些什麼。我特別希望能給予我一次來牡丹江奉獻的機會,我定不負所望!”

  穆棱市不斷加大市校合作推進力度,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推介穆棱、集聚人才。今年,該市與哈工大合作,首次選派在讀碩、博研究生到縣級城市開展為期3個月的政務實習,與清華大學共建清華·穆棱鄉村振興遠程教學工作站。

  穆棱市火熱的校地合作,是牡丹江打造“人才強市”,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日益緊密,急需緊缺人才快速引進,為“工業立市”提供強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的縮影。

  開展多領域對接合作。牡丹江市委高度重視市校合作共建,市委書記親自帶隊對接各大高校。2020年先後與哈工大、東北林大、黑大、哈獸研、省林科院等高校院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今年與哈工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高校院所達到7個。今年8月,在省校合作線上簽約儀式上,牡丹江市與清華大學簽訂人才合作協議。

  加快推進“十大基地”建設。目前,有5所高校院所在牡丹江市建立了科研分支機構:哈工大設立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分院,省林科院設立牡丹江分院,哈商大在綏芬河設立自貿研究院,東北林大設立愛熊貓小鎮創新研發中心,八一農墾大學設立食品與生物技術創新研究院。今年,深圳大學在牡丹江開發區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合作建設牡丹街道社工站項目。

  2020年牡丹江與哈工大合作共建6個“頭雁”團隊工作站,今年又與哈工大、哈工程、八一農墾等高校合作新建“頭雁”團隊工作站6個,“頭雁”團隊工作站達12個。2020年,牡丹江在北京、哈爾濱設立駐外人才工作聯絡辦公室,與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等20所高校簽約建立駐高校人才工作站。

  加強人才交流合作。2019年末,牡丹江與清華大學簽約,創新按照“一站多點”模式,在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寧安市渤海鎮建立2個鄉村振興工作站,今年工作站完成實體建設,開展實習實訓活動2次,累計有80余名清華大學學生進站實習實訓。今年穆棱市與清華大學建立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有11名清華大學在校學生開展實習實訓,通過鄉村振興遠程教學站免費收聽收看高端論壇講座和線上科普6場次,累計培訓1500人次。

  紮實開展大學生實習實訓。全市(含縣市區)接待國內重點高校實習實訓學生283人,其中,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政法大學51名學生先後到市直機關、穆棱市開展實習實訓。16名哈工大、東北林大等高校優秀幹部人才到牡丹江市挂職交流,為省第四屆旅發大會等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深耕厚植人才沃土 營造近悅遠來“好生態”

  “城市和人才的最好關係,就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對於牡丹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尹義彬專家工作室的王書睿來説,這句話是她這兩年多在牡丹江工作的寫照。

  王書睿是牡丹江第二批引進急需緊缺人才中的一員,在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負責全市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兩年多來,她的預測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有效指導了全市病蟲害的防治,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優秀測報工作者”。

  王書睿工作上的進步,除了自身的勤奮努力外,還離不開組織的培養。牡丹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尹義彬專家工作室將包括王書睿在內的3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作為後備力量重點培養,開展了“導師帶徒”培訓方式,開展“一對一”輔導,全方位參與省、市農業技術試驗示範推廣項目、農業科技攻關等重點項目,促使他們能夠獨當一面開展工作,高品質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牡丹江堅持精準人才服務導向,搭建人才産業發展平臺,為更多優秀人才提供政策保障,不斷加強和提升人才服務水準。今年,牡丹江又與深圳市人才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導入相關産業資源,承接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溢出效應,打造人才創新離岸基地,推進人才事業産業化發展。

  廣栽梧桐樹,集聚金鳳凰。2020年,牡丹江市依託“牡丹江市創業孵化基地聯盟”,以現有孵化基地、産業園區、眾創空間為主體,率先建立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提供場租減免、創業培訓、創業指導、項目評估、事務代理、市場開拓、投資融資等服務,落實“種子資金”、擔保貸款、創業補貼等政策,鼓勵支持大學生在牡就業創業,吸引留住更多優秀青年人才。

  落實好人才政策待遇,解決後顧之憂,優化人才生活環境。牡丹江市工信局張磊是牡丹江引進的第二批急需緊缺人才。他告訴記者:“牡丹江第一時間落實事業單位編制,幫助申報初級職稱,每月1500元的專項人才補貼,購房可以得到5萬元安家費等人才政策,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局裏還採用‘傳幫帶’的形式對我進行重點培養,我的思想水準和業務能力有了飛速提升。”

  來自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尹義彬專家工作室的李猛,是牡丹江引進的第一批急需緊缺人才,榮獲“2020年度黑龍江省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護工作先進個人”榮譽。

  “組織上不僅為我們配備了設施完善的人才公寓,還成立了人才驛站,一站式解決我們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李猛説,這讓大家在牡丹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更加深了奉獻、服務牡丹江的信念。

  2020年,牡丹江投入人才發展專項資金918.89萬元,其中,發放各類人才補貼695.22萬元;2021年截至11月末投入696.64萬元,其中,發放各類人才補貼524.8萬元。2020年為5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配偶對口安置到行政事業單位;2021年安置5名駐牡高校院所博士子女入學。落實市級黨員領導幹部聯繫專家制度,優化工作方案,建立“雙向聯絡員”制度,及時幫助專家人才解決科研、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專家人才幹事創業,走訪率達到97.8%。(張樹永 德健宇 王星宇 記者 劉曉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