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北農業大學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法寶”,以提升人才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為出發點,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攬天下英才頻頻出招,逐漸打造出高端人才“頂天立地”、基礎人才“鋪天蓋地”的良好成長環境,創下高端人才零流失的記錄。這些頗為亮眼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三項計劃”創新人才“育引用”機制
2015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隋曉楠接到母校人才引進的邀請後,毅然決心回國,回歸他的導師、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江連洲教授團隊,繼續從事大豆蛋白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加工方面研究。
在江連洲的帶領下,隋曉楠所在團隊突破了食用油制取等多項創新技術。在廣泛的調研與校企合作中,隋曉楠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食品科技年鑒》《食品科學與技術趨勢》等國際重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40余篇,總引用1600余次。
東北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在被各大高校大量引進的青年人才中,面臨科研經費、職稱晉陞等難題的不在少數。在此背景下,該校在2016年啟動首個人才“蓄水池”項目,出臺《高層次人才支持實施辦法》,設立“東農學者計劃”“東農聚才計劃”“東農獎勵計劃”的創新人才“育引用”機制,對青年人才考核評價堅持專利、論文、獎項等“定量”與對科研人員的研究潛力判斷“定性”上雙管齊下,對人才進行“發展性評估”,根據實際科研所需,在青年人才培育過程中松土、施好肥,再加把勁兒,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幹正拔節成長。
“科技創新要靠人才,而引進好人才的關鍵,是要把創新這件事和科技人才一生的追求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良性循環。”該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介紹,層層遞進、金字塔式支持培育人才體系和系列重獎人才舉措,充分激發了人才隊伍的內生動力,一大批科研成果正從試驗場走向練兵場。
不僅如此,近年來,該校在科研平臺建設和學科團隊培養上再加碼,實施“一流學科平臺建設專項”和“學科團隊發展專項計劃”,採取“一事一議”方式吸引“高精尖缺特”人才,通過建設設備總值近億元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優化評價考核體系,重新設立調整128個學科團隊,三年依託平臺吸引人才31人,依託團隊精準引進人才41人。
“量體裁衣”激發科研人才活力
2016年,剛剛從教兩年的東北農業大學教師楊帆,獲得了該校“東農學者人才政策”青年才俊稱號,在30歲時拿到了從事科研項目的第一桶金。
但楊帆心中還有個夢想:與國際頂尖科研院所—德國馬普膠體與介面研究所合作建立首個聯合實驗室,致力於在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和黑土地保護等領域取得一批前沿性科研成果。
德國馬普膠體與介面研究所由近80個科研院所組成,成立至今已成功培養出30余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要與此研究所合作成立國際聯合實驗室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撐。
讓楊帆沒想到的是,2019年從德國留學歸國後,她被破格提拔為教授,成為學校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的培養對象之一,2021年成功入選國家重大人才計劃。通過組織上的關懷與傳達,學校決定投入專項經費支持她深入開展國際科研合作,力爭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創新成果。目前,面積為200余平方米的國際聯合實驗室已揭牌開工。身兼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德國馬普學會膠體與介面研究所課題組長,楊帆又有了新的目標,她正帶領自己的科研團隊在實驗室“大展拳腳”,繼續攀登科學高峰。
對滿足學術英才、傑出學者、首席教授、終身教授四個層次的人才實行“效益年薪制”,2016年,該校出臺《青年才俊、學術骨幹實施辦法》,大幅度提升高層次人才收入水準,確保人才更加精準得到鍛鍊,提升創新能力。
“‘東農學者計劃’真正實現為青年人才成長‘量體裁衣’,讓青年工作者感受到溫暖、活得更有尊嚴。”楊帆説,在一項項科研項目獎勵經費的資助下,她帶領團隊不斷將目光鎖定在學術研究上,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科學技術難題。
三年來,在“東農學者計劃”的創新機制下,該校共遴選高層次年薪制人員75人、“學術骨幹”275人、“青年才俊”222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矩陣崛起。
良好育才環境 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
潛心入戶調研,開展幹部培訓,助力黑土地保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作為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院長,杜國明5年來帶團深入4省67個縣走訪3萬餘農戶,撰寫的評估報告和決策建議為黨中央、國務院評估相關省份精準扶貧工作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據。
“我們的工作,上接天下接地,需要馬不停蹄去完成,可一些事務性工作會佔用科研人員不少時間和精力,科研時間碎片化將阻礙科研人員的原始創新。然而學校始終秉持‘科研先行’理念,集全局之力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勤實踐。”杜國明説。
想盡辦法招攬人才、盡己所能服務人才,已成為東北農業大學的人才工作常態。該校實施的一系列舉措讓各級各類人才成長有扶持、待遇有保障、做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進一步營造了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善待人才的良好環境,實現了高端人才的高增長、零流失,有力支撐了東北農業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和高水準大學建設。(記者 趙一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