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增進民生福祉,始終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鐵力市緊盯抓牢“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工作”“轉型發展、民生為要”等重要要求,堅定不移地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幾年來,累計投入民生保障資金118.7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8%,實施民生項目213個,用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包”托起鐵力人民“穩穩的幸福”。
城鄉建設 更匠心
堅持以匠心鍛造品質,鑄就宜業宜居新家園。始終牢記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鐵力市以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全面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幾年來,累計改造棚戶區22.6萬平方米、老舊小區73個,鋪設水熱氣管線144.8公里,維修改造城區道路21.2萬平方米,主城區5G網絡實現全覆蓋,高標準建設早市、夜市,哈伊高鐵鐵力至伊春段全線開工,鐵甲河公園、兒童公園等一批主題公園驚艷亮相,人均綠地面積達到57.7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1%,“一帶九園十四景”的綠地格局初步形成,一街一角一園都是景,一草一木一花都是情,一人一物一事都是憶。堅持以綠色扮靚鄉村,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統籌推進“美麗鄉村”“點亮鄉村”建設,加速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鄉村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幾年來,鐵力市累計投入“三農”領域資金45.5億元,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能源、菜園“五項革命”,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公路維修、綠化和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成效,農村常住戶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6.1%、供水保障率、生活垃圾收集率和處理率均達到100%,村莊綠化覆蓋率實現36.5%,4個村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縣、全省農村廁所革命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鐵力城市建設處處皆綠景。
營商環境 更順心
高效便捷“一次辦”。深入推進“辦好一件事”改革,採取政務服務外包模式,全面推行“一窗綜合受理、後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政務服務模式;梳理公佈“一件事”主題套餐100件,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與群眾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和高頻事項基本實現“一件事”全覆蓋,企業開辦時間由15天壓縮至1小時,97.75%的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讓群眾“一次辦成、一次辦好”。全面推行“一網辦”。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優化流程72%、精簡要件81%、壓縮時限80%。投資405萬元,相繼開通“互聯網+不動産登記”“互聯網+殘疾人服務”線上政務服務系統,群眾18分鐘即可領取不動産權證,足不出戶即可辦理殘疾人相關業務。延伸服務“就近辦”。全市8個鄉鎮標準化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21個社區和71個行政村均設置綜合便民服務點,醫保、社保等70個便民事項延伸到底。同時,創新打造了“政務服務+網格化”服務新模式,460名基層網格員上門服務,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親情服務“我幫辦”,成立了投資服務中心,承接企業落地、審批等服務保障工作,為投資項目提供全流程審批服務保障,並對重點項目實行處級幹部包保、10天一調度推進機制,“一企一策”精準服務,營商環境持續向優向好,在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作典型發言。
鐵力森鮮品牌農副産品網上銷售。
生態保護 更用心
堅持把綠色作為普遍形態,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持續做好美麗文章。圍繞保護,全面淘汰建成區內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關停整治“散亂污”企業15家,“清四亂”“亮劍護河”等專項行動取得實效,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7%,空氣、土壤環境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榮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天然氧吧”城市、全省土地耕地輪作試點縣、全省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等榮譽。圍繞治理,紮實推進生態治理工程,城市污水處理廠實現提質擴容,城區雨污分流實現主幹道全覆蓋。完成森林經營面積16.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9%,榮獲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榮譽。創新落實河湖長制,在全省首創市場化河道保潔服務,在全省首創“智慧水利”平臺,實現了對巡河保潔、水利工程管理等工作的動態監控、統一管理,呼蘭河鐵力市段被評為省級示範河湖,榮獲國家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縣榮譽。
美麗鄉村引來八方遊客。
社會治理 更安心
牢固樹立“發展是政績、穩定也是政績”的觀念,千方百計化解存量、遏制增量,為群眾提供安定祥和的生産生活環境。積極構建“多維網格”,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深化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推進黨建、綜治、城管、應急、民政等各類要素進網格,實現網格貫通、服務聯通、治理融通。牢牢守住“安全底線”,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五年來未發生重特大生産安全事故。“七五”普法和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圓滿收官,禁毒反詐、治安防控等工作成效明顯,連續16年保持省級“平安縣”榮譽,順利通過依法治省辦的省級評審,被推薦參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縣(區)。
勞有所得 更稱心
堅持“擴大就業、推進創業、調控失業”三位一體的工作思路,抓緊抓牢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工程。紮實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和高校畢業生“網上招聘月”等活動,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制定出臺鼓勵扶持全民創業實施意見,高標準建設創業就業基地,吸引在外成功人士、青年大學生、退役軍人回鄉創業,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創業者各得其所、各展所長。幾年來,新增城鎮就業1.1萬人,退役軍人安置就業82人,幫扶1253名困難群眾就業。累計發放創業貸款2300萬元,開展技能培訓1028人、創業培訓360人,扶持創業4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706元和18404元,年均分別增長5.1%和8.4%。
平貝種植加工專業化。
病有所醫 更暖心
圍繞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的新期盼,積極推進“健康鐵力”建設,醫療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大手筆提升醫療保障能力,投資2.3億元,以三級醫院標準新建市醫院,高標準改擴建婦幼保健院,縣級公立醫院全部達到二甲水準,村級標準化衛生所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機構標準化覆蓋率達100%;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2家、衛生技術人員1462人、床位1561張,基本實現了居民“病有所醫”的目標。大力度強化醫療服務水準,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以醫共體建設為抓手,通過分級診療、資源共享、技術幫扶等方式,全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2019年,鐵力市被列為全省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縣。大氣魄實施免費醫療服務,與華大基因等醫療機構合作,對適齡婦女免費進行“兩癌檢查”,為孕婦免費開展無創DNA檢測,為新生兒免費篩查遺傳性耳聾和代謝病檢測,為65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攀升。抗疫新冠肺炎疫情,牢固樹立區域一盤棋意識,從嚴從實落實“九早”舉措,嚴格執行“3+1”排查法和“五包一”管控機制,加強重點場所、重點人群、重點部位管理,開展綜合性應急演練5次,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種17萬餘人,守住了“零病例”和“零輸入”防控成果。圓滿完成援鄂醫療、黑河市轉運隔離等任務,為全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作出了鐵力貢獻。
住有所居 更舒心
牢牢把握“民生為本、安居宜居”宗旨,全面推進住房保障、老舊小區改造、物業管理等工作,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堅持把實施好保障性住房作為一項“政治工程”,建立了“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保障制度,幾年來,累計落實公租房租賃補貼1021.8萬元,惠及城鎮居民2500余戶;改造農村危房、泥草房1478棟,極大改善了農村住房條件。堅持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一項“民心工程”,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樓體維修等工程,累計改造老舊小區73個,拆除違章建築20余處,維修和新建基礎設施53處。同時,引進專業物業公司,全市103個小區、79棟單體樓實現物業服務全覆蓋,小區住戶住得更舒心。
呼蘭河沿岸景觀。
學有所教 更傾心
強化硬體設施建設,統籌調整區域教育資源,改擴建各類學校29所,校舍總面積達到19.7萬平方米,操場總面積達到18.89萬平方米,現代化教學設備設施全面普及,校園環境明顯改善。提升軟體服務能力,大力實施“營養餐計劃”“兩免一補”、在校生免費發放校服等教育惠民政策,持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國家、省市級骨幹教師213人,骨幹校長10人。“雙減”工作落地見效,教育教學水準全面提升,順利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中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實現100%,適齡殘疾兒童入學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高中入學率達到85%以上,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學前一年教育入園率達到90%以上。
辦好學前教育,實現幼有所育。
老有所養 更貼心
始終把養老服務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不斷完善社會養老制度,創新服務方式,兜底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努力讓老年人擁抱最美夕陽紅。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普及率達到100%。近年來,累計發放高齡津貼841.32萬元,惠及1402人次。充分發揮鐵力中醫藥特色優勢,積極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大力實施“中醫藥+康養”行動,著力打造融合醫療、照護、康復、養老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康養體系,建成愛心、愛頤養護中心等中醫康養項目4個,全市養老機構達到44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0處,養老床位3087張,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加快建立,獲評“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稱號。
兜底保障 更溫心
在社會保障方面,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應保盡保,實現了法定人員參保全覆蓋。在醫療保障方面,全民參保醫療保障體系更加穩固,城鄉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超過4.2萬人,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基本實現城鄉居民、職工、靈活就業人員全覆蓋。醫保報銷實現市內“一站式”服務、異地就醫刷卡結算。在最低保障方面,城鄉低保、特困供養連續10年提標發放,基本養老、孤殘補貼等民生政策全面落實,集醫療保險、民政救助、商業保險為一體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特殊群體保障水準持續提升,獲評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
全省首家縣級美術館一角。
文化滋養 更潤心
現代化圖書館。
文化活動更具魅力,19個文藝社團、33個體育協會及千余名志願者,借助“驪馬放歌”進鄉村、“紅色文藝輕騎兵”等活動,每年組織開展文體活動60余場次;縣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全覆蓋;高標準承辦黑龍江省中學生排球錦標賽,鐵力一中女排實現全省錦標賽“六連冠”,驪馬合唱團唱響國家大劇院,文化惠民成效顯著。文體設施更加健全,市民健身中心建成投用,圖書館、美術館、市民健身中心等11處文化場館相繼開放,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300余場次;新改建農村社區16處,硬化文化廣場9.2萬平方米,71個行政村實現了“15分鐘健身圈”的發展目標。文明榜樣更有力量,深入開展“百戶千星”、文明村鎮創建等活動,先後評選孝老星、身邊好人星等群體286人、縣鄉村三級“十星級文明戶”84戶;71個行政村文明村創建參與率達到100%,建成國家級文明鄉鎮1個、省級文明鄉鎮2個、伊春市級以上文明村45個。(孟維東 王洋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賈紅路 攝影 顧澤怡 李梓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