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空俯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形似“工”“人”兩個大字。
矗立在紀念館前的王進喜雕像用大型花崗岩製成,他頭戴前進帽、身穿羊皮襖,手握剎把,目光剛毅,巍然挺立。這一經典形象身後的大慶油田,是中國石油工業的一面旗幟。
新時代,我國工業戰線上的老典型大慶油田始終挺立潮頭,大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奮力當好標杆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續寫中國工業史上一段傳奇的新篇章。
掀起一場石油大會戰
20世紀50年代末,黨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勘探隨即向松遼盆地大規模進軍。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
我國在松遼盆地找到了大油田!時值國慶10週年前夕,這個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1960年2月,數萬名退伍轉業官兵及各石油廠礦、院校、科研部門的精兵強將奔赴大慶。在當時只有百十戶人家的荒原上,一場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打響。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4萬多人的會戰隊伍,一下集中到大荒原上,生産生活遇到極大困難。沒有住房,會戰職工就自己動手建幹打壘;糧食供應不足,會戰職工就揀凍白菜和甜菜葉子充饑,“五兩三餐保會戰”。
火熱的大會戰孕育著石油英模。1960年3月,王進喜帶領鑽井隊從甘肅玉門抵達大慶,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先問鑽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這裡的鑽井紀錄是多少。
“這矛盾、那矛盾,國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王進喜説,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到大慶後,王進喜被安排住在房東趙大娘家,但他一直吃住在井場,累了就枕著鑽頭打個盹兒。
趙大娘看在眼裏,疼在心上,心疼地説:“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
1960年7月1日,大慶油田召開慶祝建黨39週年和大會戰第一戰役總結大會,突出表彰了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他們就是影響了幾代石油人的“五面紅旗”。
會上,戰區領導親自為“五面紅旗”牽馬,表彰他們的功績,用這種方式向大會戰中的勞動模範致敬。
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很快取得了顯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首車原油外運。
從60多年前自主開發建設大慶油田,到原油5000萬噸連續27年高産穩産,再到油氣當量4000萬噸以上持續有效開發,大慶油田始終高唱“我為祖國獻石油”主旋律, 60多年累計為國産油24.63億噸、産氣1462.23億立方米。
“三超”引領科技創新
長時間開發之下,國內外對於大慶油田“枯竭”的論調也持續了幾十年。一直是中國工業戰線一面旗幟的大慶,如何破解國內外老油田難以避免的“枯竭論”?大慶油田給出的答案之一,便是科技創新。
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史,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持續創新史。60多年來,幾代大慶石油人始終致力於科技自主創新,三次問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累計取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百餘項。
科技超前15年儲備、超前10年攻關、超前5年配套,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開發和“兩彈一星”等共同載入我國科技發展史冊。這樣的輝煌,談何容易!
今年86歲的“新時期鐵人”“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啟民,1960年來到剛開發的大慶油田實習。外國專家的一席話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們説,中國人根本開發不了這樣複雜的大油田。”王啟民回憶。
“可這個油田是國家之寶啊!”王啟民説,“鐵人”王進喜説了,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把國家的需求作為奮鬥的方向,幹勁就來了。”
沒有前路可循,大慶石油人就當開路先鋒。
當時,王啟民等幾個年輕人寫了一副對聯——“莫看毛頭小夥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橫批“闖將在此”。“闖中有馬,我們把‘馬’字寫得大大的,突破了‘門’框。”王啟民説,我們一定要闖出天下一流的開發路子來。
通過不斷試驗,王啟民提出“非均勻”注採理論,使日産百噸以上的高産井成批涌現,為大慶油田原油上産提供了重要保證。
20世紀70年代,一面是國家急需更多的原油,一面是隨著開採程度加大,油井平均含水明顯上升,油田開發又一次面臨嚴峻考驗。
吃、住、辦公幾乎都在現場,王啟民和團隊堅持了10年。3000多個日夜,他們白天跑井,晚上做分析,和無言的地層“溝通”。通過不斷試驗,王啟民提出“非均勻”注採理論和方法,發展形成了“六分四清”分層開採調整控制應用技術。1976年,大慶油田年産原油攀上5000萬噸。
為接續高産穩産,王啟民又把目光瞄向了表外儲層,這是被國內外學界認定為“廢棄物”的油層。“這些油層雖然薄、差,但層數很多,儲量豐富。”王啟民認為,既然禁區是人設定的,就能打破它。
在質疑聲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糾錯、一次次再來……王啟民帶隊對1500多口井逐一分析,對4個試驗區45口井進行試油試採,終於找到了開發表外儲層的“金鑰匙”。這項技術使得大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7億多噸、可採儲量2億噸。
大慶油田科研人員不斷向上攀登、向遠眺望。按照“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思路,大慶油田科技工作者不斷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油田專家介紹,形象地説,一次採油是靠地層天然能量將油採出來,二次採油通過注水將油“擠”出來,三次採油依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
經過幾代人刻苦攻關,大慶油田瞄準采收率提高,實現了三次採油技術“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並保持世界領先水準”的跨越,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三次採油生産基地,截至2021年末,三次採油累計生産原油2.86億噸。
為把油“洗”出來,現已是大慶油田公司企業首席技術專家的伍曉林帶隊打破國際壟斷,研製出國産的表面活性劑,實現了三次採油技術重大突破。這種三次採油技術可在傳統水驅技術基礎上提高采收率20個百分點。
“科技興油、科學報國,我們要把能源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從當年“讓我來試試”的年輕人,到後來婉拒獵頭開出的高薪選擇留在油田堅守,20多年過去了,伍曉林早已將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融入了他熱愛無比的事業中。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印證了我國科學家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創新發展了一套自主研發、系統配套、世界領先的勘探開發技術,使主力油層采收率高於國外同類型油田。”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王鳳蘭説。
“我們下大力氣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水準,每年開展的基礎研究項目佔比近30%,年投入2億元經費在基礎研究領域。”大慶油田技術發展部部長王剛説。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大慶油田,創新不只是科研工作者的“專利”。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女工劉麗,善於從不起眼的小細節中發現改進生産工藝的大門道,多年來研發各類成果200余項,其中國家及省部級獎項就有38項。
如今,在大慶油田,以勞模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已有近百個,全員創新為油田帶來強大內生動力。
當好新時代標杆旗幟
“穩油增氣、內外並舉”,新時代的大慶油田,正在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拓展海外市場、建設綠色低碳的“百年油田” 等前進方向上昂首闊步。
近日,在大慶油田一處試驗井組的施工現場,一排排紅色的大型壓裂車“排兵布陣”,正在緊張作業,場面蔚為壯觀。非常規油氣資源,是大慶油田正在勘探開發的重要接續資源。
大慶油田井下作業分公司大型壓裂項目經理部運行組工作人員尹嘉晟説,以前乾大型壓裂,支撐劑和壓裂液的用量是千方砂、萬方液,而這個試驗井組的平臺井壓裂,已達到幾千方砂、十萬方液。像這樣的變化,在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中常常遇到,是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基礎研究薄弱,在世界上沒有成功開發的先例,沒有成熟的理論支撐,這使得我們的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必須走自主創新道路。”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部署項目經理部經理張金友説。
大慶油田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探索實踐,為我國部分地區提供了借鑒。大慶油田採油工程研究院企業首席技術專家張永平介紹,應用大慶油田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的觀點、方法,用大慶鑽探和壓裂試油的技術、工藝,大慶油田部署在四川盆地的平安1井測試獲得高産油氣流。
“把井打到國外去”是“鐵人”王進喜生前的願望。如今,大慶油田不僅早已實現了王進喜的這一願望,而且正在構建形成“內外並舉、多元並進”的高品質“走出去”新格局,為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作出“大慶貢獻”。
“我們第一批人員去年10月9日到現場備戰生産,到今年3月已完成21井次固井及10次試壓,油層固井品質為優。”大慶鑽探鑽技一公司海外分公司蒙古國固井項目部經理于濤説。
以先進技術站穩市場,以比較優勢拓展市場,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擦亮品牌,大慶油田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外部市場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大慶油田在拓展海外市場過程中,培育形成了鑽井防漏堵漏等特色技術與潛油電泵氣體分離器等技術利器,“這些技術反過來應用於國內勘探開發,為大慶油田穩産和效益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大慶油田公司市場開發部主任謝宇新説。
致力於建設基業長青的“百年油田”,大慶油田下大氣力做好可持續發展這道“必答題”,綠色低碳發展激發著“老油田”的“新活力”。
4月28日,31名大慶油田勞動模範來到大慶油田馬鞍山碳中和林栽植樹苗,這個碳中和林是中石油首個碳中和林項目,一期栽植苗木510畝,在整個生命週期可吸收7236噸二氧化碳。
每年,大慶油田需要處理的油層採出水約6億噸。為了讓油層採出水實現“零排放”,大慶油田建設了完善的油層採出水處理站和管網,將處理達標的油層採出水全部注回油層。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社會變革,更是一項政治責任和重大使命。”大慶油田公司規劃計劃部主任艾雲超説。
不變的精神
如果説有什麼能夠超越時代、歷久彌新,那一定是偉大的精神力量。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中孕育、發展,在不同時代發揮了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重要作用。
2021年,在建黨百年之際,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被列在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第一批偉大精神中。
今年5月1日,從大慶古龍3號鑽井平臺場傳來喜訊,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施工的一口井,三開“一趟鑽”單趟進尺3334米,打破了古龍區塊“三開一趟鑽單趟進尺”的施工紀錄。
1205鑽井隊是“鐵人”王進喜帶過的隊伍。在非常規油氣資源“新戰場”,他們將單井鑽井週期,從初期的100多天,最短縮短到13.77天,再次打出了“鐵人速度”。
“我們始終牢記‘老隊長’的囑託,精神的傳承從未中斷,為國尋油就是我們的使命,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一定是這樣。”1205鑽井隊隊長張晶説。
一代代勞動者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和總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豐富內涵,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品格,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生命力在新時代愈發凸顯。
在大慶油田中油電能星火一次變電所,一張電子屏上顯示著星火一次變電所安全運行的天數。從1981年12月22日10時30分起至今,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14700。
“工作有激情,人人是火種,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星火一次變電所黨支部書記浦秀雙説,建所以來,星火一次變電所形成了“塞尺精神、風扇作風、線圈原則、電容品格”等一系列“傳家寶”。
面對新時代的黨建課題,大慶油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創新“黨組織+”“黨員+”“互聯網+黨建”工作模式,將基層黨建的內容方式、目標任務融入具體載體中,讓黨建工作更加“具象化”。
“在我們數字化黨建平臺上,基層零散的黨建工作和活動可以全線上辦理。”大慶油田第六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注採606班黨支部書記徐典慶説。
大慶油田深化“智慧黨建”建設,確保每個黨員時刻在線、在位,黨組織始終在黨員身邊。
“大慶油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忠誠向黨、産業報國的歷史,一部為油拼搏、為油奉獻的歷史,一部精神支撐、精神鑄就的歷史,一部自主創新、持續創新的歷史。”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方慶説。
“過去的輝煌,已經鐫刻在歷史豐碑上;未來的發展,需要我們用奮鬥去創造。我們要以革故鼎新的勇氣和銳氣,奮力開創大慶油田高品質發展的新局面,無愧於‘標杆旗幟’的榮譽、責任與擔當。”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大慶油田黨委書記朱國文説。(文字 劉偉 楊喆 閆睿 攝影 王建威 王松 海報 史峻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