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哈爾濱6月17日消息(記者馬俊瑋)隨著春耕生産的全面結束,黑龍江省各地呈現一片繁忙的夏管景象。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目前,黑龍江現有耕地面積2.579億畝,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的56.1%。歷經幾十年的開發利用,黑土地正在逐漸變得“又瘦又薄”。
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的黑土地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怎麼辦?出實招,讓黑土地煥發新生機。
黑龍江現有耕地面積2.579億畝,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央廣網發 資料圖)
“龍江模式”為黑土地增“肥”
近年來,經過一系列的實踐探索,黑龍江省形成了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碎混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要技術類型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既解決了秸稈禁燒問題,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地不板結、透水、透氣,地力增強。
佳木斯市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擔了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合作社負責人趙德山介紹,自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開始,農民通過秸稈翻埋,秸稈堆漚腐熟、測深施肥,有機肥施用,測土配方,黃腐酸等多種方法不斷增加土壤有機質,修復黑土地。
“黑土層變厚了,地就有勁了,糧食品質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趙德山看著腳下的黑土地感嘆説,我做過對比,參與黑土保護的地塊和沒參與的,産量和品質都明顯不一樣。
首位提出建立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認為,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黑龍江省要不斷創新以廣義保護性耕作和肥沃耕層構建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在此基礎上,大力開展種養循環、生物固氮、生物改良土壤、生物有機肥和生物碳技術在黑土地保護利用中的應用,建立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2.0版”,加速黑土地黑土層和有機質的恢復。
“龍江模式”提高黑土地有機質含量(央廣網發 資料圖)
“真金白銀”讓農民更有勁頭
農民離不開黑土地,黑土地保護也離不開農民。這一辯證關係正在農業大省黑龍江深入實踐。
為提高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黑龍江省出臺了保護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過各項補貼,將“真金白銀”發到了農戶手裏。
“2021年農場玉米畝産達1300斤,採用保護性耕作免耕方式種植玉米,免耕機一次性就把種子、肥料等播種程式完成了,不僅加快玉米播種進度,還不破壞黑土層,保護土地墑情。並且,免耕播種根據秸稈處理情況,補貼分為A、B兩個級別,1000多畝玉米地能享受到3萬多元的補貼。”齊齊哈爾富裕縣龍安橋鎮富欣村鑫喜豐家庭農場場主袁鳳波説。
2021年,齊齊哈爾富裕縣作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試點縣,春季落實玉米免耕播種40余萬畝,按照每畝補貼30元,發放補貼資金1200余萬元;共完成玉米秸稈翻埋26438.91畝,按照每畝補貼40元,發放補貼資金1057556.4元;碎混聯合整地16383.06畝,按照每畝補貼25元,發放補貼資金409576.5元。
據了解,目前,全省耕地品質平均等級3.46等,高出東北黑土區0.13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6.2克/千克;秸稈翻埋和深松整地地塊耕層厚度平均達到30釐米以上。
保護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過各項補貼將“真金白銀”發到了農戶手裏(央廣網發 資料圖)
法律法規為黑土地保駕護航
2021年6月,黑龍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通過《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切實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的決定》,進一步強化黑土地保護的考核監督,嚴禁偷採盜挖、非法買賣等各類破壞黑土資源的行為,在保護黑土地的基礎上讓那些對黑土地動“歪心思”的人也有了忌憚。
2021年12月23日,黑龍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並將每年5月25日所在周定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周。2022年5月23日至29日,是黑龍江省首次舉辦黑土地保護周,通過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保護黑土地的理念,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此外,黑龍江還制發《黑龍江省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田長制”工作方案(試行)》,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工作責任體系。目前,全省落實“5+2”七級田長338萬6千346人,形成全覆蓋監管機制,確保黑土耕地不減少、不退化。
“‘田長制’實行以來,我們村耕地沒有減少一寸。”黑龍江省寶清縣夾信子鎮夾信子村村民范海鷗説,村裏已經初步建立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責任體系,“不管是誰家地受到了破壞,都有人管”。
據悉,2016年以來,黑龍江省累計落實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5842萬畝。2020、2021年累計實施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保護性耕作面積3916萬畝。在克山等20個縣(市、區、農場)實施兩輪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落實試點任務522.6萬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