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成果徵集發佈平臺”運行3個月徵集技術需求51項,發佈科技成果2041項
加入了一個小模組——“需求&成果徵集發佈平臺”,齊齊哈爾市科技局的微信公眾號“大顯神威”!僅運行3個月就徵集了本地企業技術需求51項,匯集發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41項,依據需求組織對接活動12場次,推動引進轉化科技成果77項。不僅助力本地企業增鏈、補鏈,還實現了供需雙方更高效、更精準地對接,解決裝備製造、金屬新材料、生物産業和現代畜牧等領域制約産業發展的“卡脖子”核心技術難題,成為經濟主戰場的“驅動器”,跑出了科技成果轉化“齊齊哈爾2.0加速度”。
據悉,齊齊哈爾市去年技術合作認定登記項目558項,成交額20.1億元,是齊齊哈爾近年來最多的一年。
妙!科技成果搭上模組思維
打開“齊齊哈爾市科技局”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方“徵集發佈”進入“需求&成果徵集發佈平臺”,在“徵集需求”中,企業填下名稱、現有工作基礎、意向合作院校等,即可完成需求發佈;在“成果發佈”中,科研單位寫明成果名稱、成果簡介、意向合作企業(領域)等,即可完成成果發佈;在“科技成果彙編”中,清華大學、江南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燕山大學、黑龍江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黑龍江省工研院、八一農墾大學及齊齊哈爾市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彙編,皆可查詢到。
“搭建這個平臺的初衷就是讓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都能精準、高效地用上,簡單方便好上手、緊跟需求。”齊齊哈爾市科技局合作處負責人郭曉飛告訴記者,以往他們對接供需雙方均需一次次點對點電話溝通,費時費力,且要求聯絡人對供需雙方的項目了解程度極高,“局長提出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思路後,我立即想到可以通過在公眾號裏插入模組的方式實現。”
郭曉飛表示,平臺搭建之初瑣碎事兒較多,步入正軌後僅需一人即可搞定,“我現在最晚每週統計一次,發現信息立即溝通對接。”一年來,齊齊哈爾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效果逐漸熱起來,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知道科技局正全力助企科技賦能,同時鼎力助高校和科研院所轉化成果,都更加主動地跟科技局聯繫,“這就是一個改觀。”郭曉飛説。
快!項目研發與轉化無縫銜接
齊齊哈爾大學生命科學與農林學院的王志剛教授,2017年開始在科研成果轉化上發力,“當時,我們辛苦攻關出來的東西沒企業要,也沒本地企業發出科研需求信息。”他分析原因有三:一是供需雙方互不信任,二是信息構築不緊密,三是價格談不攏。
於是,王志剛開始了調研市場、自掏腰包的開拓項目之路。2018年,在科技局的牽線下,他的第一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在齊齊哈爾市科技局的多方努力下,“校地企”三方關係越來越穩固。為了加快、加密三方高頻對接,科技局2022年推出了“需求&成果徵集發佈平臺”,“我從微信群裏知道這一消息後就試著發了一條‘成果發佈’,科技局的權亞秀調研員當天就打來電話詳細詢問項目情況。”王志剛介紹,5月發佈,6月簽約落地,科技成果轉化跑出“齊齊哈爾加速度”。
“科技局就是科研人員的腿和嘴,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我們現在就負責專心做好項目,多出好項目。”王志剛表示,近年來,他們這個僅3名核心成員組成的科研團隊,科研成果年轉化簽約額都超500萬元。
齊齊哈爾大學科技處處長荊濤表示,科技局合作處的工作人員經常來校工程中心,詢問項目進展和新項目落實情況,工作做得特別實。
嘆!企業老總打開科技格局
齊齊哈爾市三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小微企業,“去年三四月份的時候,企業發展遇到了科技瓶頸,就在‘需求&成果徵集發佈平臺’上發佈了需求信息。科技局當即幫我們對接了哈工大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並派專人多次陪我們去哈爾濱洽談,6月份簽了技術轉讓合同。科技局後續還幫我們申請了省科技廳的40萬元扶持資金,解決了企業資金難題。”老總孫錫重説。
兩個月後,三維科技再次發佈需求信息,科技局同樣快速對接。“我們10月份與齊齊哈爾大學課題小組簽了技術轉讓合同,不僅解決了‘成長的煩惱’,産品附加值還大幅提高。”孫錫重説,産品附加值的增加和科技扶持資金的獲批,讓企業放開手腳,打開全新的企業發展科技格局。
除了平臺對接、辦大型對接會,科技局還多頻次地進行“線上+線下”延伸服務,“科技局請來國內各大高校的老師進行技術講座,打破企業設計研發製造慣性思維,讓我們對科技成果有了全新認知。”孫錫重説。
因為科技局這個中間橋梁工作做得紮實,齊齊哈爾涌現出一批批“接地氣”的先進科研成果。面對剛起步科技型小企業出現的技術瓶頸,齊齊哈市科技局不僅幫忙對接項目,還對資金不足、無抵押物的企業對接金融機構,解決科技資金難題。
郭曉飛表示,全市科技型企業上千家,科技局已與超一半的企業保持穩定、長期、緊密的聯繫,對其技術需求瞭如指掌。
下一步平臺如何發展?郭曉飛説,他們將繼續宣傳擴大平臺知名度,讓全域科技型企業都了解知曉。另外,將進一步拓展需求和模組功能,對科技成果按照産業體系進行分類,便於企業對接。(黑龍江日報記者 毛曉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