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2023年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公示出爐,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玉泉固體廢物綜合處理園區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憑藉多個寒地首創先進技術以及綠色環保“無害化”的建設理念獲評“魯班獎”。
工程魯班獎公示名單
哈爾濱玉泉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由中建五局承建,項目坐落在距哈爾濱百餘公里的大山深處,而這樣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也為黑龍江省“無廢城市”建設樹立了良好的標杆。
“哈爾濱市二分之一的生活垃圾處理任務可以在這裡完成,年發電量可達3.72億千瓦時,相當於23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中建五局項目執行經理郭利欣介紹説,相較于填埋和簡單的露天垃圾焚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隨著大家的生活水準逐漸提高,生活垃圾産生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而傳統垃圾填埋和露天垃圾焚燒會産生有害氣體,污染大氣和土壤,而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採用現代先進的焚燒工藝技術,按照國家標準建設和運行,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輸出,節省土地資源、污染控制好、無害化徹底、減量化程度高、充分實現廢物資源再利用的同時為哈爾濱市和黑龍江省基礎供電保駕護航。
項目垃圾倉內景
走入項目內巨大垃圾儲存發酵池上方的操作室,看到巨大的抓鬥抓起一堆堆垃圾送去燃燒,非常震撼。
郭利欣表示,生活垃圾想要“變廢為寶”,需要經過發酵、焚燒、發電、廢物處理四步工藝,而對應的廠區建設從開始就面臨著諸多困難。相較于其他省份不同,黑龍江省冬季漫長寒冷,考慮到垃圾運輸的便捷性和整體實用性,項目建設之初就確定了建設超大規模的垃圾倉。
垃圾倉長105米、寬40米,相當於10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容積接近1500個超大型集裝箱。垃圾發酵産生的滲漏液會影響地下水質和土壤,這對垃圾倉的隔水提出了極大要求。郭利欣介紹説,就好比要用混凝土澆築一個巨大的“魚缸”。面對缺乏經驗的的“窘境”,項目團隊“蹲”工、“纏”專家,“揪”問題,憑著執著的工匠精神,採用膨脹加強帶替代後澆帶的結構形式一次成優,確保了零滲漏零縫隙,有效避免了垃圾滲漏液外溢。
項目內景
“垃圾儲坑是密閉的,氣體不會外溢,儲存池墻壁上的抽風口使池內處於負壓狀態,所以垃圾儲坑以外聞不到臭味。”隨著郭利欣的介紹,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也開啟了全新的旅程,垃圾從運到項目進入卸貨區,即開始封閉作業,這個垃圾倉就是一個全密封帶微負壓的空間,可以防止有害氣體外泄,這些臭氣會被送到焚燒爐內燃燒後變為無臭氣體;發酵産生的滲透液也要經過多重處理後回收利用;而焚燒産生的二噁英類有害物質也會通過有效焚燒、控制爐溫、活性炭吸附等方式有效消除。郭利欣表示,標準化建立的垃圾倉看起來不糟心、聞起來不噁心、聽起來不鬧心,實現了垃圾發電項目與民為鄰,和諧共存。
項目鳥瞰圖
走在項目地,高聳的煙囪和冷卻塔一眼映入眼簾。郭利欣介紹説,項目的煙囪及冷卻塔均採用了最先進的無害化技術設備,實現煙囪及冷卻塔出口無白色“煙羽”的效果。
據了解,這也是東北地區創新運用了液壓提昇平臺、翻模施工工藝以及定型模板全高一次性安裝、模板支撐創新技術來進行建造的。新技術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動力學使空氣在內部産生最佳上升虹吸效果,體現工業建築之美,更讓無害化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體系更加科學有效,實用性更強。
隨著各項工作的有力推進,一項項榮譽也隨之而來。項目成立了“螺絲釘”QC小組,攻克預埋件施工、土方開挖、垃圾倉主體施工等方面重難點,推廣應用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8項,建築業十項新技術10大項41子項,合理配置資源,運用綠色建造、智慧建造等高端建造模式,有效減少項目建設産生的污染問題。項目榮獲ISA國際安全獎、黑龍江省優質工程“龍江杯”、黑龍江省綠色樣板工地等各類省部級榮譽51項,其中垃圾焚燒發電廠主體結構施工控制關鍵技術經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獎項來之不易,背後飽含著每一位項目建設者的辛苦付出。” 郭利欣表示,項目從建設到投産的三年時間裏,項目建設組和生産組克服了嚴寒、颱風、暴雨以及交通不便等困難,實現了安全零事故的目標。儘管項目建設條件特別艱苦,但是項目團隊將“忠誠擔當、使命必達”的精神鎖定在堅定目標中,通過合理規劃工期、強化現場管理、做好人員保障、協調資源配備等方式,僅用45天完成0至24米垃圾倉及卸料平臺結構施工;歷時26個日夜完成採暖萬餘米管道施工,其管理經驗被業主當作案例在內部推廣,僅用1天完成單層600余個預埋件的定位復測,僅用45天讓75米高的雙曲線冷卻塔和120米高的煙囪拔地而起;提前實現倒送電節點目標,完成室外管網閉環及並網發電附屬工程。
“去時雜草遍地,走時新廠佇立”。現在哈爾濱玉泉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生産早已如火如荼,日夜燈火通明,點亮萬家燈火,隨著綠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更多創新“無害化處理”技術的應用,未來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一定會更加科學,居民生活環境一定會有日新月異的改變,那時,天更藍、草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人民會更加幸福。(黑龍江日報記者/攝影/視頻 李美時)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