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龍江    |     直觀中國     |     高端訪談    |     原創     |     名企品牌     |     龍遊天下
北大荒:馬鈴薯種出“科技范兒”
2025-08-11 09:33:35來源: 黑龍江日報編輯: 朱建輝責編:

北大荒:馬鈴薯種出“科技范兒”

巡田機器人在工作中。王亞光攝

  在北大荒集團克山農場馬鈴薯種薯試驗基地,一台白色的巡田機器人正沿著田壟緩緩移動。它頭頂的多光譜相機每30秒拍攝一組葉片圖像,底盤的感測器插入土壤採集墑情數據,這些信息實時傳輸到遠程的控制中心——螢幕上每塊地塊的苗情、肥力、病蟲害風險都以彩色熱力圖呈現。

  “過去靠人眼觀察,現在靠數據説話,這就是智慧農業的魔力。”克山農場農業發展部部長包東慶指著螢幕説。

  從“看天吃飯”到“數據種田”,從傳統育種到太空育種,北大荒薯業集團用科技為馬鈴薯産業裝上“智慧大腦”,讓這片黑土地上的傳統農業加速邁入“數字時代”。

  田間有了“機器人管家” 從“經驗種植”到“精準管控”

  清晨6點,克山農場的馬鈴薯田裏,巡田機器人正進行日常“巡檢”。它能識別12種常見病蟲害,當發現一株馬鈴薯葉片出現黃斑時,立即標注位置並推送預警信息。“這是早疫病初期症狀,過去要等農技員巡查發現,可能已經蔓延了;現在機器人實時監測,我們能在兩小時內完成精準施藥。”包東慶打開手機APP,顯示著機器人的巡檢路線和標注的異常點位,“今年這片地的農藥用量減少了20%,但産量預計能提高15%。”

  這些場景都依託于2022年落地的“馬鈴薯天空地一體化”項目。在控制中心的大螢幕上,衛星遙感圖像每6小時更新一次,無人機定期進行低空巡檢,地面感測器每小時傳回土壤數據。三者結合構建起立體監測網絡,為馬鈴薯生長配備“私人醫生”。

  “你看這個區域,土壤墑情低於50%,系統已經自動觸發灌溉指令。”包東慶指向螢幕上的藍色區塊,遠處的智慧噴灌設備隨即啟動,水流順著管道精準送達目標地塊。這套系統能根據作物生長階段自動調整灌溉量,抽穗期每畝用水量從過去的80立方米降至50立方米,節水率達37.5%。

  記者採訪當天,田間溫度超過30℃。但在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只需通過螢幕就能掌握全域情況。“以前夏天要頂著烈日巡田,一天走兩萬步;現在坐在辦公室裏,數據自動找上門。”克山農場農業科技服務中心的韓金磊笑著説,智慧農業不僅解放了人力,更讓種植標準實現了“毫米級”統一。

  實驗室裏的“種薯革命” 從“引種依賴”到“自主創新”

  在北薯種業克山分公司的組培實驗室,無菌操作臺上,種薯研發人員正將馬鈴薯莖尖切成0.2~0.3毫米的切片進行脫毒。這些切片經過組織培養,將成為脫毒種苗的母本。“普通種薯種三年就會退化,而脫毒種薯能保持品種特性,畝産提高30%以上。”公司負責人高國輝介紹,這些年已將“母本”擴繁到500萬株,生産出的原原種可滿足20萬畝基地的用種需求。

  隔壁的智慧溫室裏,更令人驚嘆的場景正在上演:一排排育苗架上,馬鈴薯微型薯懸挂在空中,根系直接吸收霧化營養液。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都由計算機自動調控,通過調整光譜比例,微型薯的生長週期從傳統的90天縮短至60天。

  “這裡培育的‘北薯2號’,澱粉含量能穩定在20%,比普通品種高5個百分點。”北薯種業總經理助理王陸游拎起一顆乒乓球大小的微型薯説,這些種薯將被送往雲南、內蒙古等地的基地,長成適合加工的商品薯。

  在試驗田的另一角,幾株葉片更厚實的馬鈴薯格外顯眼。“這是‘中薯早39號’,我們和中國農科院聯合培育的‘明星品種’。”北薯種業克山分公司種薯繁育部門負責人呂玉榮俯身撥開植株,下面結著十幾個薯塊,“它填補了國內早熟品種澱粉含量低的空白——從播種到收穫只要80天,畝産3.5噸,澱粉含量17%,特別適合西北乾旱地區種植。”

  更具突破性的是航天育種項目。在北薯種業克山分公司,去年搭乘衛星上天的馬鈴薯實生籽出苗率達95%以上,且植株長勢良好。“太空的微重力和強輻射能誘導基因變異,我們要從這些變異中篩選出抗病、高産的品種。”呂玉榮正在記錄株高數據,“下一步將進行單株移栽,預計3年後能培育出穩定品種。”

  從組培脫毒到航天育種,北大荒薯業已構建起完整的種薯研發體系。目前企業自主培育的品種已佔種植面積的70%,徹底改變了過去種植國外品種的局面。

  全鏈條的“數字基因”  從 “田間”到“車間”的智慧銜接

  克山全粉公司現已進入設備檢修階段,待秋收後立刻開啟生産。“從馬鈴薯原料到成品全粉,全程實現了自動化生産。”公司全粉事業部總經理孫建斌説,馬鈴薯從種植到收穫的全流程數據,讓馬鈴薯産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管控成為可能。

  在北薯種業克山分公司,研發人員正將航天育種的生長數據錄入數據庫,與智慧農業平臺的種植數據聯動分析。“如果發現某個太空搭載的品種具有抗病性強等特性,我們就會在智慧農業系統裏標記,加速新品種的繁育進程。”王陸游説。

  對於種植戶而言,數字化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收益。克山農場種植戶何艷明種了200畝馬鈴薯,通過手機APP接收灌溉、施肥指令,“過去憑經驗施肥,一畝地要花150元;現在按系統推薦的配方施肥,只要120元,還增産了。”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扣除成本後,今年畝凈利潤能達到1000元,比三年前多了700元。

  從“試驗田”到“示範田”  數字農業的“北大荒方案”

  如今的克山農場,已成為全國馬鈴薯智慧農業的標杆。經常有來自雲南、內蒙古等地的考察團前來學習,而北大荒薯業的技術團隊也常下鄉指導。“我們不僅自己用,還要把經驗推廣出去。”北薯種業總經理馬力説,企業已在內蒙古烏蘭察布、陜西定邊等墾外基地複製數字農業種植模式,帶動當地農戶提升種植水準。

  在包東慶看來,數字農業的核心不是“用機器代替人”,而是“讓人更會種地”。“比如巡田機器人發現病蟲害,最終還是需要農技員去判斷用藥;衛星提供的墑情數據,要結合農戶的經驗才能用好。”他指著田埂上正在記錄數據的工作人員説,“科技和傳統結合,才能長出好莊稼。”

  從巡田機器人“上崗”到衛星“育種”,北大荒薯業用科技為馬鈴薯産業注入了新動能。目前,克山農場的智慧農業技術已實現“三降三升”:化肥農藥用量下降15%-20%,水資源消耗下降30%,人工成本下降40%;畝産提升15%,澱粉含量提升2-3個百分點,農戶畝均收益提升25%。

  夕陽下,巡田機器人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自動返回充電基站。遠處的實驗室裏,太空育種的幼苗在燈光下靜靜生長。這片黑土地上的數字革命,正讓馬鈴薯這個古老的作物煥發新生——正如北薯種業董事長楊慶東所説:“未來的農業,既是看天吃飯,更是知天而作。”(張克華 趙越 記者 姜斌 劉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