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丨赫哲族唱響新船歌——走進《烏蘇裏船歌》誕生地
初秋,在祖國的東北角,三江平原水草豐美,烏蘇裏江蜿蜒流淌,江西岸的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風景宜人。
“這一網上來了五種魚,不光有‘胖頭’、鯉子、‘紅尾’、‘牛尾巴’,‘三花五羅’之首的‘鰲花’也有一條哩!”當記者抵達鄉中漁港時,十余艘漁船沿江岸一字排開,兩個村民正駕船滿載歸來,伴隨著船長的吆喝,不少買家已迫不及待地上前選購。
8月21日,四排赫哲族鄉漁民在烏蘇裏江上捕魚。新華社記者謝劍飛 攝
這正是經典歌曲《烏蘇裏船歌》所描述的赫哲人捕魚的豐收場景。
“烏蘇裏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20世紀60年代,這首反映赫哲族生産生活變遷的民歌響遍大江南北,四排赫哲族鄉便是《烏蘇裏船歌》的誕生地,也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這是位於烏蘇裏江畔的四排赫哲族鄉民居。(8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
“我們想吃點有赫哲特色的,應該點些什麼菜?”“嘗嘗美食‘塔拉哈’。我家坐不下了,你去旁邊看看,他家也好吃!”在四排赫哲族鄉,赫哲人于春文在自家魚館前對記者説。
“做‘塔拉哈’,掌控火候很重要。烤輕了,魚皮咬不動;烤老了,魚肉就散了。”于春文介紹,“塔拉哈”在赫哲語中是“烤生魚”的意思,祖輩們從江裏打出鮮魚,放在火上簡單烤一下拌鹽即食,如今改良後配上蘸料,口感更加豐富。
燉江魚、“塔拉哈”、剎生魚……烹飪江魚已超過40年的于春文如今不僅靠自己的手藝每年增收超過10萬元,更是成為當地的赫哲族食魚習俗技藝傳承人,讓鮮香的赫哲美味滋潤著八方來客的味蕾。
魚皮製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在赫哲人眼裏,魚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作為赫哲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2006年被公佈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此外赫哲族伊瑪堪、赫哲族婚俗、赫哲族嫁令闊、赫哲族烏日貢大會也先後進入該名錄。
于春文家魚館不遠處,就是去年剛被評為4A級景區的四排赫哲族風情旅遊景區。作為饒河縣打造的“烏蘇裏船歌”百里黃金旅遊帶的重要節點,這個佔地10萬餘平方米的景區2024年7月開放,當年便吸引了近10萬人次遊客前來體驗赫哲族的人文歷史與風土人情。
走進以“地窨子”為設計原型的遊客接待服務中心,一幅長44米、寬4.4米的巨幅魚皮畫《赫哲百態圖》映入眼簾。“這幅畫由40多位手藝人用成千上萬塊魚皮縫製而成,製作歷時200余天,可以説是赫哲族的清明上河圖。”參與該作品製作、裝裱的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尤雪松表示,《赫哲百態圖》用栩栩如生的畫面全面展現了赫哲人的生産生活場景與風俗面貌。
8月21日,赫哲族伊瑪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艷華(中)為學員講解相關知識、傳授説唱技藝。新華社記者謝劍飛 攝
“‘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烏蘇裏船歌》開頭的幾句就是赫哲族的漁歌。”在景區內的赫哲文化傳習所前,赫哲族伊瑪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艷華正為學員講解相關知識、傳授説唱技藝。盧艷華常常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傳授伊瑪堪,盡心整理赫哲族神話及民間故事、翻譯赫哲族歌曲、錄製赫哲語課程,“我爺爺就是一位伊瑪堪説唱者,我要讓民族的瑰寶傳承下去!”
伊瑪堪是赫哲族在長期漁獵生活中創造出的民間説唱藝術,是反映赫哲族的生産生活、民俗風情、宗教信仰等赫哲文化的“百科全書”。由於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依靠口耳相傳的伊瑪堪一度面臨失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0年,饒河縣成立了伊瑪堪傳習所,由多位非遺傳承人定期傳授,逐漸成為伊瑪堪傳播的重要陣地。四排赫哲族鄉近年來通過建立赫哲文史資料數據庫、發展非遺文創等方式不斷挖掘、弘揚、繼承和保護赫哲文化,推動赫哲文化的繁榮發展。
登上四排赫哲族鄉稻田邊的觀光塔,只見稻浪滾滾,赫哲文化主題的稻田畫栩栩如生。“立足赫哲民俗文化底蘊和毗鄰烏蘇裏江生態資源優勢,我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饒河縣赫津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福忠表示,通過電商直播、定制農業、農旅融合等方式,今年預計帶動當地農民增收300萬元以上。
這是8月21日拍攝的位於四排赫哲族鄉的赫哲文化主題的稻田畫。新華社記者謝劍飛 攝
這是四排赫哲族鄉不斷轉變生産方式的一個縮影。開展名特優魚養殖示範推廣、成立小龍蝦養殖合作社、建設湖羊養殖基地……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當地赫哲族實現了從傳統漁業到漁農並重、再到多業並舉的跨越式變遷。
“‘赫哲人走上幸福路,人民的江山萬萬年……’,《烏蘇裏船歌》的歌詞映照著現實。”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四排赫哲族鄉黨委書記王浩振奮地説,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赫哲人,親眼見證了家鄉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赫哲人正唱響新時代的烏蘇裏船歌!(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