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2018-05-24 10:20:43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中原名景-圖片】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二里頭夏都博物館鳥瞰(效果圖)

【中原名景-圖片】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2018年4月19日至21日,世界古都論壇在千年古都洛陽舉行

【中原名景-圖片】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石窟

【中原名景-圖片】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千年古都洛陽城

【中原名景-圖片】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

【中原名景-圖片】洛陽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

洛陽博物館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一個地方乃至一個國家的“金色名片”。

  博物館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也是一個城市獨特的文化標誌。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洛陽不僅是十三朝古都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隋唐大運河的中心和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洛陽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産。

  攤開洛陽市的博物館地圖,一座座寶庫浮現在眼前:洛陽博物館、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洛陽圍棋博物館、洛陽百年留聲博物館、洛陽市洛陽鏟博物館……它們有的猶如園林,美輪美奐;有的藏于小巷,待你發現;有的其貌不揚,但藏品稀有。

  5月18日,圍繞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的“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主題,洛陽市文物局、市教育局、團市委共同主辦了博物館進校園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當日,全市各博物館組織了社教活動展演、主題展陳、網絡直播、免費講解、博物館免費開放等系列活動,為市民和遊客免費奉上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圍繞加快建設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長極,洛陽市委、市政府把推進“9+2”工作佈局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打好“四張牌”、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主抓手,著力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傾力打造“博物館之都”,加快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洛陽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開放各類博物館68個,博物館數量、種類和發展速度均居全省首位,“博物館之都”建設初具規模,博物館群已成為古都洛陽的文化新地標,築起了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的文化脊梁。

  構築文化高地,建設“博物館之都”恰逢其時

  在洛陽,洛河沿岸、東西不足50公里的範圍內,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沿洛河一字排開,形成“五都貫洛”的恢宏氣勢。

  洛陽可移動文物數量多、分佈廣、價值高、年代跨度大。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顯示,洛陽共計登錄可移動文物419918件(套),佔全省總量的23.68%,居省轄市首位。

  這些是洛陽打造博物館之都最有價值、最具潛力的資源。省第十次黨代會賦予洛陽發展新的戰略定位,其中“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是重要內容。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支持洛陽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將“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列為重點支持方面。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國家和省賦予的戰略定位,洛陽市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提出了建設博物館之都的目標,以此加快推進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

  2016年8月,在洛陽市委常委會議傳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時,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要求,要圍繞建設博物館之都,著力推進漢魏故城遺址博物館、絲綢之路博物館、契約文書博物館等建設,尤其要加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建設,做好隋唐大運河、漢函谷關的“一河一關”保護開發。

  2018年4月11日,洛陽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王國生蒞洛調研講話指示精神,強調要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建好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打造“博物館之都”,在保護傳承中留住文化根脈,在開發利用中放大文化優勢。

  5月18日,在偃師市,作為國家、省、市重點文化項目的二里頭夏都博物館正在加緊建設,並將於2019年10月建成。屆時,該館將成為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將為河南文化高地建設、洛陽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構建夯實“土層”和“立梁架柱”,讓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築牢根基。

  中國文物報社社長李耀申認為,洛陽的文物藏品非常豐富,給博物館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洛陽建設博物館之都,既有先天優勢,又有特定歷史條件;既是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需要,又是文化自信的反映。

  “洛陽建設博物館之都恰逢其時。”洛陽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中,洛陽市實施文化傳承創新體系重大專項,加快建設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應天門、“兩坊一街”、二里頭夏都博物館等重點項目,著力打造“博物館之都”,加快由龍門石窟、關林、白馬寺文化旅遊“老三篇”,向以“博物館之都”為代表的“新三篇”轉變。

  各具特色,豐厚家底撐起“博物館之都”

  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載體,濃縮了一座城市的昨天和今天,作為城市的文化地標而矗立。

  從1958年洛陽市首家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成立至今,洛陽目前已建成博物館68家,正在規劃建設的有9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9個,非國有博物館49個;國家一級博物館1家,國家二級博物館3家,國家三級博物館3家。博物館數量和每10萬人博物館擁有量,洛陽均居全國前列。

  洛陽市文物局局長余傑介紹,洛陽國有博物館藏品豐富,近年來,非國有博物館異軍突起,代表著不同時期的文化印記,蘊藏著厚重的河洛文明。

  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是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一層為原址展示,展示考古發掘出的定鼎門遺址門道、柱礎石、城墻等。地面兩層為博物館,展示定鼎門遺址的演變歷史和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

  洛陽充分利用大遺址保護、古建築修繕、傳統村落保護、名人故居修繕、澗西工業遺産保護等機遇,鼓勵各行業、各地區結合其文化特色及相關文化資源,建設更多的展示行業特色的博物館,以及與民俗、科技、體育、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有關的專題博物館,進而打造區域文化品牌。

  洛陽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洛陽絲綢之路博物館、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等具有特色的博物館即將建成投用,還有一批專題博物館和工業遺産博物館、體育博物館等正在謀劃。

  值得關注的是,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洛陽市正在規劃建設國家級隋唐大運河遺址博物館。

  4月14日至15日,在洛陽師範學院舉行的“大運河文化論壇”上,來自生態環境部、中國文物遺産研究院、社科院及運河沿線8省市的180多位專家學者,共商大運河遺産保護利用工作。

  專家們認為,洛陽是隋唐大運河的起點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和意義,更在絲綢之路、萬里茶道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必要建設國家級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構建隋唐大運河黃金旅遊帶,並將這些重大專項項目儘早提上日程。

  洛陽市市長劉宛康表示,洛陽“博物館之都”建設的重點不僅在於數量增長,更加重視博物館的綜合品質——包括展館特色、展品數量、品質及文化服務水準等。“我們將探索專業化管理與非國有博物館運營相結合之路,形成合理、高效的運營機制,提升陳展水準和品質,不斷推動博物館建設從數量增長走向品質提升。”

  傳承創新,文物保護“洛陽模式”受讚譽

  “兩手一摸河洛文化,雙腳一踩秦磚漢瓦”,可以説是對洛陽豐富大遺址資源的生動概括。

  專家稱,整個洛陽簡直就是一座屹立在中原大地上的天然博物館。

  洛陽市文物遺跡點多面廣,又多在城市中心區,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建設矛盾突出。

  上世紀50年代,洛陽避開老城建新城,既保護了文化遺址,又奠定了洛陽的文化基礎。這種大遺址保護利用的“洛陽模式”受到中外專家讚譽。

  今年4月,在洛陽市舉行的世界古都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洛陽市充分發揮國家大遺址保護的優勢,重點實施了以隋唐洛陽城遺址為代表的文物保護展示工程,初步形成了融合發展、互利共贏的大遺址保護“洛陽模式”。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表示,洛陽文化遺存豐富,不僅得到了非常妥善的保護,並且開放利用得非常好,更成為當今洛陽市民休閒和國內外遊客的旅遊目的地,值得全國乃至世界學習和借鑒。

  為解決歷史文化資源“有説頭、沒看頭”難題,近年,洛陽市文物保護工作重點從被動搶救、避讓,轉變為主動保護、展示,著力用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讓文化彰顯時代特色、反映發展實踐,激活文化新業態。

  近日,在隋唐洛陽城應天門保護展示工程現場,施

  工人員正在對主城樓一層樓頂進行混凝土澆築、吊裝西闕樓2層鋼架結構。距離應天門遺址北部不遠處,隋唐洛陽城九洲池遺址展示工程也已主體完工、初具規模。

  按照“文化隋唐、生態隋唐、品質隋唐、國際隋唐”的目標,洛陽統籌推進隋唐遺址重大項目建設,對47平方公里隋唐遺址實行全場保護、科學規劃、有序建設,

  打造國際一流的大遺址保護展示示

  范項目。

  如今,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和偃師商城等遺址公園建設初具規模,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明堂天堂和九洲池遺址等文物保護展示工程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加快推進,將各個歷史時期在洛陽的人類活動、歷史事件生動地表達出來,讓枯燥的土遺址鮮活起來,考古遺址公園已成為市民感受歷史、觸摸歷史和休閒娛樂的精神家園。

  “三個拓展利用”,讓群眾充分享受文化保護成果

  展示利用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公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期盼。

  在博物館之都建設中,洛陽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搞好“三個拓展利用”上下功夫,即在人民群眾分享上拓展利用,逐步擴大博物館、遺址公園免費開放力度,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在社會合作上拓展利用,推動社會資金與文物資源相結合,讓文物活起來;在讓文物走向生活上拓展利用,推出更多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復仿製品、文具、郵品、生活用品、服飾等,讓民眾把“博物館”“文物”帶回家。

  2016年起,洛陽市圍繞建設博物館之都,按照“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的要求,逐步加大博物館、遺址公園免費開放力度,讓人們充分享受文化遺産保護成果。

  2017年河洛文化旅遊節前夕,洛陽市發佈了10條“博物館之都遊”精品線路,10條線路各具特色,內容豐富,涵蓋了絲綢之路起點、大運河交匯點、萬里茶道、大遺址、非遺傳統技藝、豫西古建築、紅色旅遊、崢嶸歲月工業遊、河洛尋根、探寶尋秘等方面,滿足了不同遊客的需求。

  4月10日,牡丹文化節期間,洛陽再次啟動“暢遊博物館之都”,精心謀劃推出了10條博物館之都精品旅遊線路。該精品線路的推出,再次把博物館遊推向高潮。其中,洛陽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等參觀人數基本上每天都達到“峰值”。

  統計顯示,洛陽市各類博物館每年舉辦20多個文物精品展覽和文物外展活動,接待中外遊客300萬人次以上。

  每逢雙休日,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天堂、明堂景區的遊客就會排起長龍。

  大遺址分佈範圍廣、佔地面積大,如何統籌協調好大遺址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使大遺址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洛陽市的答案:把舊城改造、旅遊發展和大遺址保護等有機結合,通過在城市核心區建成大面積的綠地和生態空間,既為市民提供參觀、遊覽、休閒以及歷史文化教育的場所,又大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生態景觀。

  “讓每一處大遺址都成為城市中的一道美麗風景,讓考古遺址公園成為市民感受歷史、觸摸歷史的精神家園。”洛陽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説,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九洲池等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成為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和諧共贏的成功實踐。

  文化傳承創新,彰顯著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建設博物館之都,體現了洛陽的時代擔當。隨著新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博物館之都正成為古都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有力支撐和旅遊亮點。 □本報記者田宜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