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當下,鄭州市正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大力發掘文化資源優勢,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中心。今日起,本報開設“傳承工匠精神 構築文化高地”專欄,重點報道工匠精神在文化産業中的體現和作用,集中推介鄭州市的文化産業發展亮點和典型,進一步彰顯我市的文化軟實力。
設立於金水區文化館內的“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懸挂著李仁清的高浮雕拓印巨幅作品:濃淡相間的墨色裏,佛像的衣襟仿佛隨風飄動;展現于平面的像龕體態輕柔,似不經意間回眸而笑……當記者驚訝于在二維平面展示三維藝術的創新技藝時,李仁清走了進來,中等身材,偏瘦卻步履矯健,由於常年沐風櫛雨的荒野勞作,黝黑的皮膚,稀疏發白的頭髮,使得他略顯滄桑。在採訪的過程中,他對傳拓技藝30余載的誠摯熱愛,令記者感佩不已。
從“拓工”到“大國工匠”
他用了30年
我國的碑刻傳拓技藝,是印刷術發明之前創造的文獻複製技術,已有1000多年曆史,傳拓作品以平面碑文和墓誌為主,但平面的拓印難以對立體文物進行有效復原。李仁清另辟蹊徑,獨創立體拓印技術——高浮雕傳拓技藝,“拓”出了文物保護和傳承的新領域。
“1982年,我離開商城來到鄭州,成為當時河南古建隊的一名臨時工,跟著拓工學拓印。”當年的李仁清先後參與河南各地古建、石窟、石刻、古代橋梁等的調查、測繪與拓印。剛入拓印行的他以為,無論是平面碑碣,還是立體雕像,都可以拓印。但老拓工教導他,中國自古傳習下來的只有平面拓印法,立體的東西會頂破拓印紙張,完全不可行。執拗的李仁清在精心學習平面拓印技術的同時,仔細地琢磨拓印非平面的東西,於是開始拓印浮雕。
2012年,受到石窟工作正投影測繪方法的啟發,在經過30年的鑽研與不斷實踐的努力下,李仁清終於“拓”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實現了自己高浮雕傳拓技藝的夢想。前年,李仁清成為進入央視新聞專題片《大國工匠》中高浮雕傳拓技藝拍攝的唯一一人。
攻克種種困難 終踏匠藝之路
“高浮雕拓印技術打破平面局限,針對複雜的立體石刻雕像,用多個拓片拓印,完成後再進行拼接。”李老向記者介紹到,高浮雕拓印既可保持原造像石刻的原真性,又提高了石刻作品內容的可讀性,是一項難度很大的高層次工藝。在上墨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細小的紋路,這是古人在雕刻佛像的時候留下的印記,拓印技術會把它們纖毫畢現地展露,這也是拓印技術的魅力。“以前工匠們雕刻留下的一些痕跡等信息,是用攝影等其他手段表現不出來的。”也正是這些信息,對石刻保護與開展學術研究、建立科學檔案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高浮雕拓印技術是一個融合多元素的創造性工作,在研究高浮雕拓印技術時,當年學習的點滴都派上了用場。”一路走來,李老勤懇的耕耘讓他收穫頗豐,“除了各類知識的積累,這項技藝還需要平靜的心態,任何一點浮躁性急,都會造成功虧一簣的後果。”李老向我們解釋道,因為拓印者面對的是凸凹不平的石雕面,紙張隨需而剪,拓成揭取下來的是無數張碎片,後期的拼合作業是一項在細心中求真實、在碎片中求完美的工作。所以人們在事後看到的每一張美麗、動人的畫卷,都是要經過傳拓者在高架上、在石窟中弓背屈伸地拓印、細心分塊地揭取和耐心細微地拼合等層層步驟之後才能完成的。
也正是數十年的專注和堅守,敢為人先的求變與創新,使李仁清終成一位“大國工匠”。
“有了舞臺,我的技藝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
“我的夢想就是建立一所博物館,將自己多年來的拓印作品展示出來,將自己多年摸索的傳拓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欣賞到屬於咱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談及夢想,李老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我的夢想需要舞臺,也正是這個時候,國家和政府為我提供了個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之邀,李仁清多次為“全國傳拓技術高級班”授課;2016年5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首次以個人名義在鄭州市金水區文化館四樓“鄭州仁清金石傳拓藝術博物館”成立傳習所,以師帶徒的傳統方式,李仁清手把手傳授絕技,為中國石窟和石刻保護培養人才。
多年來,他的傳拓手筆留存在北宋皇陵、嵩山石刻、黃河小浪底古棧道、鞏義石窟寺、安陽靈泉寺、桂林摩崖造像、南京棲霞寺千佛石窟等眾多研究保護項目中,為“天地之中”嵩山古建築群申遺、絲綢之路申遺等提供珍貴資料;他參加了河南省文物局中小型石窟課題組,為近50處石窟建立科學檔案;2008年李仁清編著出版《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填補了北朝石刻造像只有文字拓片、沒有造像拓片的空白;2013年他應邀到台灣佛光山舉行“佛光黑影——鞏義石窟寺高浮雕拓片展”,深藏中原的石窟寺被“搬進”台灣;2014年,高浮雕傳拓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全身心拓制雕像的時候,仿佛跨越時空跟古代先賢對話,這是一種靈魂上的碰撞,讓我很享受。”李老陶醉地説。30多年的奮鬥,從拓工到大師,李仁清對傳拓技藝的執著,完美地詮釋了“工匠精神”。( 記者 于淼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