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美景入畫來
西平的綠日益濃郁姚文峰攝
圍村林的建設使群眾能更加親近綠色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訊:“你看,這不是樹的海洋麼!”
“這幾年栽的樹比以前20年栽的都多!”
“縣裏力度是真大,政府在花錢‘買生態’!”
…………
連日來,記者在西平縣採訪,耳邊不斷響起這些聲音。
如果一名遊子多年未返,趁著麥收回到西平,他會發現,家鄉已經不復往昔,震撼接踵而來:
在城區走走,昔日令人掩鼻的臭水溝——南城河,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小洪河、引洪河濕地公園、西平生態園、嫘祖海棠園……一個個公園、遊園散落在城中,林在城中,城在林中。
穿行在綠樹如蔭的國道、省道,人在景中游、車在綠中行,一路繁花相送,綠樹成蔭。
小遊園、圍村林、密布的農田林網,目之所及,皆是喜人的新綠,小樹苗們排好陣勢,等待著歲月刻畫年輪,期盼著枝繁葉茂……
省林業廳一位前來西平督導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的負責人總結了四個“前所未有”:領導重視程度前所未有,縣財政投入資金前所未有,老百姓認可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
2015年10月駐馬店市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以來,西平縣栽植各類樹木3600萬株。既要栽樹,還要保活,經過多年探索,西平縣創新機制,夯實責任,建立了一套獨特的造林護林機制,值得借鑒。
提高認識,領導重視是關鍵
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這塊牌子含金量高,但要求多、指標高。
要想成功“創森”,駐馬店繞不過一道硬杠杠:不僅市域森林覆蓋率要達30%以上,而且三分之二以上的區、縣森林覆蓋率應達到30%。
駐馬店是著名的農業大市,2014年年底,八縣一區中,僅有確山縣、泌陽縣兩個山區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其餘7個平原縣、區均不達標,而西平縣更是處在下游水準——森林覆蓋率12.44%,為倒數第二。
令人驚訝的是,在駐馬店“創森”規劃中,西平縣卻擔當了挑大梁的角色,2018年森林覆蓋率要達32%以上,在平原縣處於榜首,成為森林覆蓋率提升最高的縣區。
從12.44%到32%,從倒數第二到躍居平原縣榜首,是好高騖遠嗎?
事實證明,不是。
西平自有西平的底氣。
雖然縣域森林覆蓋率低,但西平的城區綠化覆蓋率40.75%,人均公園綠地22.5平方米,遠遠超過其他縣區。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後,西平的底氣更足了。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美麗中國”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的新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四梁八柱”日益加固完善。搞好生態的決心之大、著力之強前所未有。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創森”號角吹響後,西平縣響應駐馬店市委市政府號召,高舉這面飽含綠色希望的旗幟,大步向前,步履鏗鏘,一直在引領示範帶動駐馬店“創森”工作。
西平縣把“創森”作為書記工程,縣委書記、縣長不但是“創森”指揮部政委和指揮長,還是總督導組組長。縣鄉兩級分別成立林業生産和“創森”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分解任務。僅2017年12月至今年3月底,西平縣即召開15次由縣四大班子領導、各鄉鎮黨政正職、縣直各單位一把手參加的高規格“創森”推進會。
全縣建立了20多個義務植樹基地。每年植樹季節,縣鄉主要領導率先垂范,只要時間允許,每週五下午都親自帶領機關幹部職工參加義務植樹。
定期觀摩考評,嚴格兌現獎懲,大家你追我趕,全縣“創森”和植樹造林工作熱潮一浪高過一浪。
截至目前,西平縣已投入“創森”資金18億元,新增鄉級以上廊道2.2萬多畝,整改提升省級以上廊道1.2萬多畝,新建和完善農田林網43萬餘畝,綠化河流水岸1.4萬多畝,建設特色經濟林、花卉苗木近4萬畝,共栽植各類樹木3600萬株。
2015年以來,西平縣先後收穫了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生態文明典範城市、中國生態魅力縣、河南省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等一張張綠色名片。
被群眾稱為“造林書記”“綠色書記”的西平縣委書記聶曉光,心中始終藏有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麗畫卷。
“為什麼綠化?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生態賬。我們班子成員經常在一起探討,就是要不斷深化認識,把認識提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來,用‘綠色’引領西平走向可持續發展。”聶曉光説,只有認識統一到位了,合力凝聚了,才知道為什麼栽樹、栽什麼樹、栽在哪、栽誰的樹的問題。
擴大綠量,政府擔當保生態
風吹,樹舞,碧水繁花。告別了四月滿城嬌艷的海棠,五月,西平人又迎來另一場花海盛宴。
小洪河、引洪河沿岸,到處是綠地,處處是美景。雛菊、鳶尾花如潮似海般怒放。
聽數聲鳥語悠揚,看一片花海斑斕,市民三五成群徜徉其間。攝影愛好者扛起“長槍”,市民們紛紛舉起手機,定格下美好的瞬間。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景!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綠色“打底”,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多的生態容量,政府的角色不能缺位。
光想幹還不行,還須善作善成。
年年栽樹不見樹,年年栽到老地方,一直為人詬病。西平縣植樹造林也並非一帆風順,先後解決了三個問題:樹栽到哪兒?誰來栽?栽誰的樹?
西平縣林業局局長李松林説:“過去路沒路肩,樹沒地方栽。前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樹栽到哪兒的問題。”後來,西平縣投資5000萬元,把所有路都培護好路肩。另外規定,新建道路必須加寬路肩。“路肩寬了,樹有地方栽了,群眾就不破壞了。”
誰來栽樹?
政府出錢把土地從農民從中流轉過來,交給造林大戶,大戶採用林苗一體化形式造林護林。很多地方在國道、省道綠化中,都在推廣這種“大戶要效益、政府要生態”的雙贏模式。西平縣在實踐中發現,大戶往往以經濟效益為先,不斷地賣樹苗,多年過後,還是不見樹,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生態效果。
怎麼辦?為了保生態,政府主動作為,用自己的錢,在自己的地盤上,栽自己的樹。
2017年5月,西平縣林業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性質為國有控股公司。原則上,20米寬以上的通道綠化、圍村林及水岸綠化,這些成片林都一股腦打包到公司的資産裏。
縣林業建設公司完成土地流轉後,由合作的8家專業造林公司負責墊資造林。後期,再根據樹木的成活情況,分批分期兌付造林資金。截至目前,西平縣撥付給農民土地租金3900萬元,8家造林公司先行墊付造林資金6000多萬元,已完成片林綠化面積2.6萬畝。
據介紹,一般樹的生長週期是10年,十年後,每年輪伐更新10%。縣林業建設公司能以資産進行融資,並且一直擁有現金流,步入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廊道是城市的骨架,也是綠化的重點。在做好國道、高鐵、高速等重要通道綠化整改提升的基礎上,今年,西平還把硬化路面寬度6米以上的道路定為縣鄉公路,在兩側規劃了10米以上的林木通道,財政同樣予以大力支持。
數據顯示,僅去冬以來,西平縣已投入“創森”資金2.6億元,真金白銀地不斷投入為打造生態宜居新西平奠定了堅定基礎。
破解難點,農田林網先挖溝再栽樹
“在全省平原縣中,從農田林網的控制率、完整度、林網標準來看,西平縣應該是最好的。”省林科院專家、河南省生態林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樊巍表示。
農田林網的建設和保存一直是公認的難題。
研究表明,農田林網能有效抵禦幹熱風、乾旱、霜凍等自然災害,營造風調雨順小氣候,使糧食至少增産10%。但現實是,農民怕樹與糧爭水分、爭養分、爭陽光,對其懷有“敵意”。大型農業機械的作業對林網也會造成一定損壞。
西平是農業大縣,完善農田林網發揮其強大的防護效益是題中應有之義,並且,這也是“創森”的重要內容。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西平有自己的辦法。
行走在西平鄉間,宛如到了樹的世界。或成片、或成行,整整齊齊的小樹苗們正在拼命地抽枝發葉,為農田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西平縣林業局營造林科工作人員笑著説:“今年誰來檢查都不怕,檢查哪個地方都不怕,哪兒都能拿得出手。”
2018年是西平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提升攻堅年。目前,西平縣已完善農田林網43萬多畝。
記者觀察到,這裡的農田林網有一個特點,深溝與林網是“標配”。樊巍説,這是西平農田林網保存的關鍵,有路有溝,為樹木構築天然的保護屏障。“樹距莊稼地一溝之隔,也避免農機作業時被殃及。”
西平還結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高標準糧田項目等搞林網建設,統籌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使得路相通、溝相連、樹成網。
如何破解林糧爭地問題?李松林説:“西平縣在選擇樹種上下功夫,挑選那些夏蔭冬光的樹種,落葉早、發芽晚,老百姓就願意接受了。”而且,農田林網的樹,栽在誰地頭上,産權就屬於誰,等於是政府幫農民栽樹。
思路一變天地寬。西平縣林業局副局長胡俊成經常下鄉查看,很是開心。“以前,農村路邊種的樹很多都被掰斷,今年真是沒人撇。”
樹栽得住的問題解決了,要想形成綠色屏障,必須要有規模。據介紹,西平農田林網路寬6米以上的按一路兩溝四行樹栽植,6米以下的所有路溝按至少兩行樹栽植,不栽單行樹,溝坡要栽樹,應栽盡栽,不留空當和死角,提高林網防護能力和經濟效益。
管護給力,全省第一個恢復鄉鎮林管站
人畜毀壞、生産活動損毀、撫育不力,都是造成年年栽樹不見樹的原因。三分造,七分管,撫育管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5月31日,西平縣專探鄉軍王村至趙高村的小路上,62歲的趙群喜正在為直桿榆揮鍬培土。“剛澆過水,我們這是黑土地,失水快,可不能讓它們渴著。”
趙群喜的紅馬夾和印著“護林員”三個字的紅袖章非常醒目,他已經上任4個月,每天早上6時左右就來到這裡管護。
專探鄉像趙群喜這樣的專職護林員有50個,每個月工資500元。這支專門的護林隊伍,都是從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取,村民小組的組長為本組林木管護責任人。村“兩委”明確一名林業專幹負責林業生産工作。
在鄉級,西平在全省率先恢復建立鄉鎮林管站,每個林管站核定事業全供編制3-5人,並要求有一名班子成員具體負責林木管護工作。
在縣級,由縣森林公安局具體負責,今年西平縣新聘10名森林公安輔警,充實林業執法隊伍,嚴厲打擊毀林違法行為。
縣鄉村三級,層層落實責任,建立起全覆蓋的管護網絡,確保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
“通道綠化、圍村林及水岸綠化這些片林,栽的樹雖然屬於縣林業建設公司,但它未來預期收益的大部分放在鄉鎮和村裏,增加了鄉鎮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入,調動了鄉、村管護的積極性。”西平縣縣長李全喜表示。
既要有“硬手段”,還要有“軟手段”,既要“大地植綠”,更要“心中播綠”。
“現在人種樹、以後樹養人”“你造一片林,我獻一片綠,讓綠色成為生命主旋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隨處可見“創森”的宣傳標語。通過短信、微信、手機報、電臺電視臺等媒介,開展萬人簽名、“創森”講座、攝影比賽等多種形式,西平大力宣傳“創森”和植樹造林的重大意義。
義和鄉黨委書記董海建説,“剛開始,農民不理解,‘創森’這不是城市幹的活兒嘛,跟農村有啥關係?”
慢慢地變了。西平的“創森”工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精準扶貧、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相結合,統一規劃,統籌推進,融合發展。
一個個鄉鎮“人民公園”芳容初綻,一片片圍村林拔地而起,一口口廢棄的坑塘重新泛起綠波……喬灌結合、彩綠結合、落葉常青結合、栽花植草結合,推進內部園林化、外部森林化,改變鄉鎮、農村地區綠化薄弱的現實,讓群眾走進森林、親近綠色。目前。西平已建成21個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
城區綠區不斷提檔升級,西平在改造提升原有街道和公園、遊園綠化水準的同時,突出抓好西平生態園、嫘祖海棠園、小洪河和引洪河濕地公園、南城河和南城河公園的綠化美化,合理配置樹木花草品種,形成了一街一品、一路一貌的道路綠化特色。“一渠三河六湖”生態水系治理工程的規劃實施,進一步貫通了城區水系,以水潤城,以綠蔭城,城市的顏值和氣質不斷刷新。
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綠色福利,群眾的生態意識明顯提高。
西平縣是聞名的“嫘祖故里”,中華母親嫘祖曾在這裡植桑,為的是養蠶織衣,使得人們再無須樹葉蔽體;而今,為了人民對優質生態産品的追求嚮往,西平不斷植下一片片綠色,種下更美好的未來。
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一個充滿希望、信心滿懷的花海新城畫卷,正在全面鋪展開來。(記者 陳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