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6月6日電:“這幾天就要作繭了,正是轉場的要緊時候。”65歲的丁有成小心翼翼地走在山坡上,幾乎濕透的襯衣貼在後背,兩隻手緊緊扶住頭頂的籮筐,裏面是通身金黃色的柞蠶。
擁有悠久養蠶史和數百萬畝宜蠶林地的河南省西部山區縣,近年來通過發展養蠶業帶動家住山區、有勞動能力,但年齡較大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在家門口養蠶脫貧致富。
河南省魯山縣蠶業局和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在全縣範圍內遴選農民養蠶技術能手,有20多年養蠶經驗,總結出不少殺蟲、防鳥心得的丁有成脫穎而出。
“五六十歲的農村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打工誰要?”已經是附近十里八鄉養蠶脫貧帶頭人的丁有成説,“現在,養蠶不難,政府資金補貼;賣繭不難,企業托底收購。我帶動9戶貧困戶,喊的口號是‘兩年脫貧,三年致富’。”
“吃糧靠種田,花錢靠養蠶。”位於河南省西部山區的南召、內鄉、魯山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説法。養蠶興盛時期,魯山縣擁有“十萬賣棉(絲)人”,南召縣“十萬大軍織壁毯”。
南召縣蠶業局局長程興華説:“養蠶是一個短平快的項目,每年集中勞動時間大約3個月。去年,南召縣農戶養蠶、參與打工等共約1680戶,收入約1.25億元。”南召縣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三免費”政策:蠶坡免費,蠶種免費,技術指導免費。
河南省財政、農業、保險等部門還把養蠶作為特色險種,省縣兩級財政負擔保險費的80%,蠶農負擔20%。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也不斷加大育種、研發力度,秋蠶已經試養成功。
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在帶動農戶脫貧、成立蠶農合作社的同時,收購民間織機,挖掘手工織藝,不斷探索絲綢植物染配料技術,生産的純手工絲綢、圍巾、服裝、家紡等産品遠銷國外,供不應求。南召縣一些企業開始通過生物技術發展蛹蟲草等保健品。
産業鏈條不斷拉長,新産品研發成功並受到市場歡迎,既為養蠶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環境,也成為當地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和政府招商引資的名片。圍繞“蠶-繭-絲-綢”的特色産業基地正在河南西部山區縣形成,化粧品、保健品等高科技産品也成為新的研發、投資方向。(完)(記者 秦亞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