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寶豐的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
遺址內復原的汝官窯
核心提示丨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承載區,河南文化厚重,人盡皆知,但如何加強文物保護,如何做強文化,河南一直在探索。
近幾年來,河南在考古發現、文化科研、文物保護等方面以務實開放的姿態,全面發力,亮點頻出,不僅成功推介了河南的厚重文化,讓“厚重河南”這個金字招牌增光添彩,也在創新管理上促使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統一。
改變觀念
文物保護力度可圈可點
作為文物大省,河南文物保護包括大遺址保護工作任務最重。在此情況下,自國家“十五”期間大遺址保護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河南先行先試,也積累了一系列典型經驗。
在6月9日于平頂山舉行的我省“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城市主會場活動中,河南省文物局就組織社會各界參觀了位於寶豐的中國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在這處位於鄉野中的展示館裏,曾經失蹤的宋代汝官窯得以重現。規模宏大的窯址,豐富的地下埋藏,精細的現場展示,頗為震撼。
寶豐縣縣長許紅兵説,發現汝官窯遺址後,當地高度重視,以文物保護第一的原則,實施保護,並最終多方籌措資金7000多萬元,建成開放了這處汝官窯遺址博物館。
不僅如此,寶豐縣在舊城改造過程中,甚至還捨棄了火車站旁重要地塊的商業項目,讓位於曾為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的楊家大院,建設佔地近百畝的豫西行政幹校展覽館。
“保護文物,也是發展經濟。根據縣委縣政府總體部署,依託寶豐縣豐富的文化遺存,我們‘十三五’末,規劃建設14個以上的博物館、12個其他展示館,使博物館類數量達到26個,積極打造博物館之城。”許紅兵説。
在洛陽,河南省文物局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還探索創造了“洛陽模式”——隋唐洛陽城天堂、明堂成為我省新的文物旅遊開放景區,2016年實現接待觀眾85萬餘人次,門票收入達到2800余萬元,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協調統一。
為支持隋唐洛陽城保護利用,國家文物局每年拿出2至3個億分5年共10個億,省政府每年拿出3個億分5年共15個億。
作為省會,鄭州市也不甘落後,結合城市生態建設規劃,全面實施“生態保遺”工程,規劃在2017~2020年建設遺址生態文化公園75處,投資總額95億,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址“活”起來,延續城市文脈。
為加強文物保護,鄭州市還在國內較早推行了國有土地出讓過程中的文物調查、勘探前置改革工作,成效目前業已顯現。
來自省文物局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省安陽殷墟、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故城、新鄭鄭韓故城等4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鄭州商城、信陽城陽城等9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建設,既有效保護了文物本體、文化生態,又美化了城鄉環境,顯現了文物保護的綜合效益。
厚積薄發
重大考古成果驚艷世人
“自2001年被正式提出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進展之一,是以考古發現實證了華夏5000年文明。”
這個廣受關注的發佈,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5月28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向世人進行的莊嚴宣告。
根據考古發現,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發佈,支撐這些論斷的4處主要遺址考古成就,其中一處就在河南,也就是位於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
由此,二里頭遺址這個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被公認為是夏朝建都之地的大遺址,再次引起多方關注。
與華夏文明探源同樣備受關注的是,位於河南的另一處探源國人乃至人類祖先的重大考古科研項目——“靈井許昌人”項目。
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佔揚團隊對“靈井許昌人”遺址進行了連續12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45件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大學、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組建聯合研究小組,對許昌人頭骨化石開展研究。
2017年3月3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論文認為,人類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10多萬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許昌市靈井遺址的“許昌人”,可能是中國境內古老人類和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後代。這一重大考古成果,2017年還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該論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李佔揚説,許昌人上承週口店北京猿人,下連中國北方早期現代人,終結了中國北方現代人來自非洲的假説。
以偃師二里頭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為代表的考古成果,是河南省內近年來考古成就的縮影。僅僅在2017年度,我省就有新鄭鄭韓故城遺址、河南洛陽東漢帝陵考古調查與發掘兩個項目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此外,自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我省共有45項考古發現獲此殊榮,位居全國首位。
積極開放
“厚重河南”迸發旺盛生命力
觀念的轉變,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改革,更離不開開放。這一點,我省文化、文物部門都有清醒的認識。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交流活動也逐漸增多,“靈井許昌人”考古成果就是一例。
今年6月2日,應蒙古國方面邀請,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考古隊員從鄭州出發,趕赴蒙古國杭愛省高勒毛都2號墓地,與當地烏蘭巴託大學師生會合,開展本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前,2017年7月至9月,中蒙雙方考古隊員在這座匈奴貴族大墓開展了為期兩個月的田野工作,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並完成了資料整理和調查測繪,成果引發國內外業界關注。
難能可貴的是,前往蒙古實施聯合考古的河南考古隊員,基本都是“80後”,成為河南考古的重要新生力量,而他們之所以被推薦、邀請,正是緣于河南作為文物大省而積澱的巨大考古實力。
同時,我省文物考古部門也十分重視公眾開放。目前,僅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年就會組織兩次大規模的公眾報告會,向公眾報告最新的考古成果。而遍佈省內的340座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博類場所,更是大部分免費開放,成為市民“文化充電”的好地方。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也發現,伴隨著文博機構開放力度一步步加大,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的關注度也在與日俱增,以往相對冷門的考古、文物領域,也成為不少人群、機構和組織的熱門話題。
河南省文物局有關人士説,通過省內外、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我省的厚重文化不僅得到了更廣闊的傳播,同時文化工作者的職業素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來自該局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全省有世界文化遺産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31處;國家文物局公佈和立項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3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8個、名鎮10個、名村2個。中國傳統村落123處,省級傳統村落811處。開放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970處;博物館、紀念館340座;可移動文物1773620件/套(共計4783457件),不少都在全國名列前茅。
“要搞好文保工作,必須進一步堅持開放,充分發動各界力量,這是文物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也是文保工作長盛不衰的法寶。”上述人士説。□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岩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