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第五次交通“體檢”成果公佈

2018-06-21 10:15:00  來源:鄭州日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北三環東三環互通式立交橋 記者 周甬 攝

  鄭州日報訊:昨日,市城鄉規劃局召開新聞通氣會,發佈《鄭州市第五次城市綜合交通調查》成果報告。該報告將為我市開展下一輪交通規劃編制提供基礎依據。

  “井+環”快速路系統

  基本建成

  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以來,我市交通投資大幅增長。2016年全市交通固定資産投資476億元,約為2010年的3倍。“井+環”的城市快速路系統基本建成,支線路網不斷完善,道路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底全市道路規模為1932公里,較2010年增長約45%。地面公交取得了快速發展,2016年底公交線路運營長度為4600公里,較2010年增長29%;軌道交通告別空白時代,形成了由3條線、93.6公里構成的基本骨幹線網。

  中心城區日出行

  總量達1350萬人次

  2017年中心城區工作日常住人口出行總量達到1350萬人次/日,較2010年增長13%。出行需求總量的持續增長主要來源於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2006年至2016年我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3%,該增速在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中位居第8位。居民出行距離不斷增長,平均出行距離達到5.9公里,較2010年增長7.3%。早高峰時段,西向東方向的出行量是東向西的1.6倍;其中,軌道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均衡特徵更加明顯,西向東方向的出行量是東向西的2.7倍。

  午高峰出行比例

  較2010年降低

  隨著出行距離的不斷增長,人們中午回家的出行需求降低,通勤類出行強度隨之降低,午高峰出行比例較2010年降低4.1%。互聯網及現代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強度有所下降。通勤類及生活類出行強度的下降導致了人均出行率的降低:2010年工作日人均出行次數為2.86次,本次調查顯示工作日人均出行次數為2.73次,較2010年下降4.5%。在出行目的構成中,居民的購物、外出就餐等生活類出行比例首次超過了上下班、上下學等通勤類出行比例。

  私人小汽車保有量

  達到272萬輛

  小汽車發展呈現出高速度增長、高密度聚集、高強度使用的“三高”特徵;2017年底,私人小汽車保有量達到272萬輛,較2010年增長了3倍多;中心城區面積僅佔全市的16%,但小汽車保有量佔全市一半以上;小汽車出行中5公里以下的出行佔比高達36%,較2010年增加10個百分點,小汽車短距離過度使用的現象十分嚴重。居民出行中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43.7%,較2010年提高了18.7個百分點;其中小汽車出行比例2017年達到21.7%,比2010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2017年,中心城區早高峰路網平均運行速度為22.6公里/小時,較2012年提升了15.3%。

  共享單車佔自行車

  出行總量45%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型運輸業態近年來取得快速發展。這次調查顯示,2017年,全市共享單車的出行比例達到4.2%,在全部自行車出行總量中佔比45%;網約車出行比例達到1%,佔全部出租汽車出行比例達28%。

  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地位明顯提升

  與2010年相比,我市對外交通格局和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鄭州東站的開通,鄭州站客運壓力日趨增長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緩解,鄭州東站在鄭州鐵路客運中的分擔率達到28%。我市高鐵樞紐城市的地位進一步提升。2017年新鄭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2400萬人次,在全國各機場排名中躋身第13位;貨郵吞吐量已突破50萬噸,躋身全國第7位。

  交通管理亟待加強

  未來將堅持公交優先

  調查成果顯示,近年來我市的交通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井+環”快速路系統的建成,對平衡中心城區的路網流量,分擔跨區的出行需求,提升高峰時段的通行效率,具有顯著成效。但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要正視問題,例如交通秩序綜合管理仍有待加強,公共交通仍面臨挑戰等。在下階段城市規劃建設中,規劃部門將堅持推進公交優先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強交通管理,為我市城市與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力的保障。

  ■相關連結

  第五次城市綜合交通調查工作于2017年組織實施,從前期籌備、調查實施到數據分析及成果編制,歷經一年多時間。

  調查內容共包括15個具體的專項,包括城市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人員出行、車輛出行、道路運行、公共交通、停車、客貨運等各個方面;調查範圍覆蓋全市域;收集分析了手機數據、公交刷卡及GPS數據、地鐵刷卡數據、計程車GPS數據、道路交通流量監測數據、高速公路交通流量數據、停車管理系統數據、公路客貨運車輛GPS數據等共20余項多源大數據;動用調查員6000余人次,訪問各類人員共計14萬餘人。(記者 黃永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