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休閒農業叫響全國

2018-06-29 09:43:23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鄭州休閒農業叫響全國

  2017年,鄭州市休閒農業接待人次達到3201萬。

  大河報訊:6月22日,《大河報》AⅡ·06版報道了《鄭州休閒農業遊現狀調查之一》,受到不少“農莊”和市民的關注。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鄭州市農委)收集的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各類經營主體已達33萬家,比上年增加了3萬多家,營業收入近5500億元,整個産業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態勢。為此,記者專程採訪了鄭州市農委,了解鄭州休閒農業遊的現狀。

  5縣區,市農委首創32塊“休閒農業園區指示牌”

  記者獲悉,鄭州市休閒農業經營實體已超千家。2017年,全市休閒農業接待人次達到3201萬,同比增長13.51%;營業收入35.15億元,同比增長12.49%;帶動農戶就業23.62萬人次。良好的發展態勢離不開農業企業大力投入,也少不了農業主管部門的政策引導和管理。“其實,鄭州市休閒農業的一些做法在全國也是獨有的,説處於領跑位置也毫不為過。”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宋俊英説。鄭州市農委主要圍繞都市型生態農業建設,通過科學規劃、示範引導等打出一系列“組合拳”來推進休閒農業發展。

  “自2012年以來從市財政共列出5412.5萬元的休閒農業專項扶持資金,用於11個縣(市、區)的95個休閒農業項目,完善了道路、標牌、停車場、廁所等基礎設施”,緩解了市民到園區的“摸不著路”“停不了車”“上不了廁所”等困難狀況,“一些主要幹道上,可以看到白字藍底兒的休閒農業園區指示牌,這是我們市農委2012年就著手規劃設置的,涉及休閒農業園區相對集中的登封、滎陽、中牟、二七和惠濟等5個縣區,一共安裝了32塊,為休閒農業企業和出行的市民提供便利,這在全國範圍來説是首創。”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下稱鄭州市農委)副主任宋俊英介紹。

  為擴大行業影響力,農委還加強對農事節會的宣傳推介。鄭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休閒工業工作辦公室主任朱桂霞介紹,自2013年開始市農委連續組織了四屆“走進鄉村尋夢田園”活動,舉辦了“番茄節”“槐花節”“西瓜節”“櫻桃節”等特色農事節會,向市民推介了“春季踏青遊”“五一歡樂遊”“端午祥和遊”“金秋採摘遊”“春節到農莊過大年”等主題線路。

  市農委打造的休閒農業移動互聯網服務平臺“鄭州休閒農業”于2015年11月正式上線。

  鄭州市農委還推進多業融合,注重“休閒農業+”融合發展。比如,市農委向旅遊市場推出了“金秋農業一日遊”精品線路;與市總工會合作,給予市民進園區刷工會會員卡享受採摘7折、餐飲9折等便利;與市老幹部局合作,推出“老幹部看鄭州休閒農業”活動……

  做培訓、定制線路……2018鄭州休閒農業好熱鬧

  記者在鄭州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休閒農業工作辦公室拿到了一份“鄭州休閒農業秋季採摘線路圖”。辦公室主任朱桂霞介紹説,他們每年都會提前很長一段時間準備這種小冊子。

  鄭州市農委副主任宋俊英錶示,農委順應時節,向市民推介“休閒農業主題特色精品線路”。

  “2018年,全面提升園區的規範化、特色化、標準化、精細化、差異化的經營水準。繼續評選今年市政府給的責任目標10家星級企業的創建。”實施休閒農業與科普教育融合發展工程,培育一批集農耕文化傳承、農業知識科普、創意農業體驗為一體的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為了讓參與者認識農業、了解農時、熟知農事、體驗農技,“今年,計劃認定10家科普教育基地。”宋俊英説。

  為了提升休閒農業人才素質,鄭州市農委還定期開展休閒農業管理人員培訓班。

  “農業+”,有態度、有情懷才能堅持

  鄭州市農委副主任宋俊英説,除了需要明晰的産業規劃引導外,“鄭州市多數休閒農業園區缺少建設用地指標。農村閒置的宅基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並沒有得到充分整理利用。鄉村居民在利用自有住宅從事休閒旅遊方面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依據”。這一點,也制約著休閒農業的發展。

  在現有的信貸模式中,休閒農業企業的大部分資産不能作為抵押物,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休閒農業企業隊伍不斷擴大,各級補助、獎勵資金增加有限。”現有的財稅政策落實難。當前的融資模式較為單一,亟須多元的投融資機制來推動休閒農業企業的發展。部分休閒園區與農戶之間的合作機制還不夠健全,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宋俊英錶示,“農業收效慢、投資週期長,只有經營者有情懷、有態度才能堅持走下來。”宋主任表示,今後農委將努力幫助休閒農業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擾,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引導鄭州市休閒農業企業健康發展。(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麗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