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中原來,心中有大愛,牢記使命意志堅,澎湃我胸懷,奶茶溢清香,雪蓮花兒開……”歌曲《我從中原來》,在河南援疆幹部人才中流傳甚廣。不辱使命,拼搏奮進,就是援疆這首宏大樂曲中的主旋律。
三度援疆,為了同一個目標
東天山腳下,烈日炙烤著大地。哈密工業園區北部新興産業園裏,工人們揮汗如雨,加緊建設著豫新能源産業研究院。這個項目將於今年底完成建設,填補哈密作為煤炭資源富集區卻沒有能源研究機構的空白。
為了這一空白的成功填補,劉志懷三度援疆。自2010年12月起,他分別作為河南省第七、八、九批援疆幹部。
站在項目建設現場,望著拔地而起的研發綜合樓,劉志懷臉上挂著微笑。從河南理工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到哈密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眼前的這個項目,見證了劉志懷角色的轉變,也記錄了他三度援疆的心路歷程。
首次援疆,劉志懷承擔了校園數字化建設的重任。由於學院缺乏專業人員,他既要制定方案又要組織實施,前後共編制了12本設計方案、12本招標文件和實施方案,合計50多萬字。
到2013年底,劉志懷初次援疆任務結束時,一個性能優良、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先進行列的數字化校園項目順利建成,實現了“萬兆主幹,千兆桌面;應用豐富,安全可靠”的目標,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的核心,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有專家考察後認為,數字化校園項目是一項精品工程,這個項目10年內都不會落後。
2014年,哈密職業技術學院由一所中職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同年,他開始第二次援疆。劉志懷提出,學院內的援疆人才要通過教課、示範和實際操作把技術理念傳授給當地教師。通過言傳身教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水準教師隊伍,打造精品課堂。
劉志懷利用曾擔任全國職業院校“十二五”系列規劃教材副主編的經驗,組織學校5名教師參與5門專業課教材的編寫、出版工作。在他的協調組織下,河南理工大學與哈密職業技術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學院設立了函授站。
“在教育戰線,也要從受援地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開展援疆工作。”這是劉志懷援疆期間一貫堅持的理念。他積極開闢新領域,主持規劃建設了哈密豫新能源産業研究院。這一項目對促進礦山企業開展高新技術研發、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對加強校企合作、提升産業發展能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底,劉志懷圓滿完成了第二次援疆任務,家人本以為他能徹底回家了。沒想到,他又一次報了名。“實在是放不下能源産業研究院那個項目,它是我們河南援疆的精品項目。”劉志懷説,“我全程組織了項目規劃、可研報告、用地審批、圖紙設計等工作。在建設的關鍵時期,我不能不在,不能撒手不管啊。”
“遠離父母家人,確有思念的痛苦。但看到學院這幾年的變化,看到哈密大地的變化,我覺得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劉志懷坦言。
用三年時間,履行一句承諾
今年,兵團第十三師紅星高級中學高考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雖然當前是暑假,但徐徵濤沒有因為勝利的喜悅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每天依舊按照早已形成的習慣,認真準備著今年秋季開學的教案,以便迎接下一個年度的高考。
今年已經是徐徵濤第二次援疆。2013年底,作為河南省第八批援疆幹部,徐徵濤來到哈密,在兵團第十三師紅星高級中學擔任數學教師和班主任。2016年底,在第八批河南援疆幹部援疆期滿離開哈密的時候,徐徵濤留了下來,成為第九批援疆幹部中的一員,繼續他三尺講臺上的援疆事業。
徐徵濤説,他留下來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班還有一學期就要高考了,學校校長、年級主任都找過他,希望他能留下來。徐徵濤沒有立即答覆,因為他84歲的母親就在不久前被醫院確診為惡性腫瘤。
一次在上課時,有學生問:“老師,你能不能帶我們到畢業啊?”這次,徐徵濤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你們安心學習,我一定帶你們參加高考。”下課回到辦公室後,他寫好了繼續任教的申請,交給了學校。
2017年春季開學時,徐徵濤如約出現在了紅星高級中學高三備考的講臺上,開始第二次援疆,與學生一起衝刺高考。
又一個三年就這樣開始了。他向自己的學生保留了一個秘密:他的女兒和他們一樣,也有一學期就要參加高考了。
女兒需要他講解數學習題時,他正在給學生上課。晚自習結束後回到宿舍都快淩晨了,電話那頭的女兒已經睡了。高考前最為關鍵的一學期,徐徵濤未曾給女兒講過一道題,他把對女兒的愧疚都化為了對受援地學子的愛。
一次,徐徵濤做完一個小手術後,忍痛咬牙回到了課堂,沒有耽誤學生一節課,學生見他疼得滿臉是汗,遞來紙巾,勸他休息,他説沒事;一次,他感染了皮膚病,幾個月沒好,河南的醫生朋友勸他回鄭州治療,因為怕耽誤學生功課,他還是堅持到高考結束,才住院治療;每天晚自習,不管有沒有他的輔導課,他都會來班裏,隨時準備為有需要的學生輔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7年的高考中,學生桑田濤數學考了130分,他激動地對徐老師説:“老師,我要像您一樣,當一名數學教師。”
學生李清玲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學校,她給徐徵濤留言:“老師,您不僅教給我們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從您那裏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有個學生一直接受徐徵濤義務補課,高考也考出了理想的成績,家長感激之餘在微信上給徐徵濤轉了666元,留言説:“您的付出無價,知道您的孩子高考,祝您孩子一切順利。”徐徵濤拒絕了,他回復到:“您的心意我領了,孩子的進步是對我們老師最好的報酬。”
全家動員快樂援疆
今年,哈密市中心幼兒園多了一名來自河南的小朋友,名叫涵涵。她的父母是一對河南援疆幹部人才——段廷兆夫婦。
這對援疆夫婦,如今是哈密市第二中學的老師。來援疆之前,他們在河南大學附屬中學分別擔任物理和英語的教學工作。在新一輪援疆報名開始後,丈夫段廷兆經常向妻子閆麗君説起關於援疆的事,但考慮到孩子才3歲半、家裏的老人也70多歲的現實,段廷兆一直沒直説想去援疆的事。
看出丈夫心思後,閆麗君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全家援疆,於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當時我很驚訝。她是家裏的獨生女,她媽媽的身體也不好,她應該是想幫我圓夢吧!”段廷兆説,當時學校只有4個援疆名額,報名的有30多人,考慮到哈密市第二中學正好需要一名英語教師和一名物理教師,學校最終決定派段廷兆夫婦援疆。帶著年幼的女兒、年邁的父親,這對夫妻來到了哈密,開始了他們的援疆生活。
“我跟他們來新疆,就是想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讓他們好好給學生們上課。”段廷兆的父親説。舉家“搬遷”到哈密的段廷兆夫婦,將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備課上課、對學生的輔導和對年輕教師的幫帶上,援疆的日子充實而快樂。
一學期過去了,段廷兆一家已經適應了在哈密的生活。“我女兒以前見到陌生人不説話,現在接觸的人多了,性格越來越開朗。不僅跟河南援疆的叔叔阿姨們打得火熱,還在幼兒園交到了各民族的小朋友。”説起女兒,閆麗君一臉幸福。
三年的援疆生活剛剛拉開帷幕,段廷兆夫婦滿懷憧憬:“我們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不斷提高業務水準,為哈密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援疆是快樂的,因為奉獻本身就是一種崇高的快樂。把崗位當陣地守、把工作當事業幹、把奉獻當本分看,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幹部人才在奉獻的快樂中收穫著屬於援疆人共同的幸福。□本報哈密記者站/趙玉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