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遭遇”鄉村

2018-07-27 14:03:06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中原文化-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當藝術“遭遇”鄉村

  鄭州櫻桃溝藝術園區的公益課堂

  【中原文化-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當藝術“遭遇”鄉村

   光山縣東嶽寺村的寫生基地一隅

  【中原文化-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當藝術“遭遇”鄉村

  一名藝術家在鄉間作畫 新華社發

  河南日報訊:正如“高雅”和“淳樸”並不衝突一樣,“藝術”和“鄉村”之間的距離也並不遙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古時,文人墨客表達著對鄉間、田園的喜愛和嚮往,留下了無數華美的詩篇。同時,各類傳統民間藝術——如捏泥人兒、剪紙、雜技、唱戲等,也曾在鄉野大地生根開花,豐富著百姓的生活。

  時光流轉,今天的藝術形式越來越豐富,古今交匯、中西交融,蔚為大觀。一些古老而傳統的藝術在創新中思考著“出路”,一些時尚的現代藝術也在不斷的嬗變中走進鄉村。曾經,北京宋莊、成都三聖鄉、合肥崔崗村等藝術家村落頗受關注,而在中原大地上,石佛村、梨面溝村、紀公廟村等也曾因藝術家聚集而名噪一時。7月中旬,記者走進省內一些與藝術“結緣”的村落,感受著藝術與鄉村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牡丹畫·文化人

  孟津縣城東南20公里許,有座平樂鎮,轄有20個行政村。這裡自古以來就是書畫之鄉,近年更因“牡丹畫”而聞名。

  走在平樂鎮的街上,不時可見用作畫室的店面。在一家畫室裏,記者見到了60歲的平樂牡丹書畫院院長郭泰森。説起牡丹畫的緣起,郭泰森回憶,1983年——時值改革開放不久,自己和哥哥郭泰安去洛陽市參加了第一屆牡丹文化節,回來後,郭泰安開始畫牡丹並成功銷售出去。後來,兩兄弟和十幾個畫師成立了書畫院。“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們的牡丹畫漸漸有了些名氣,開始接到外面的訂單,我就辭掉了原來的工作,專心畫牡丹。”郭泰森説,2007年,省、市的領導到平樂考察,幫助成立了“洛陽平樂牡丹書畫院”,還辦起了培訓班,免費培訓了110多人。隨後,洛陽市還組織了“千人千米畫牡丹”,平樂一下子就去了100位農民畫師。

  “農民拿起畫筆畫國畫,在當時是個新鮮事兒。”主管文化産業的副鎮長孫躍芳介紹,名頭兒叫響後,不僅有大量村民,周邊市縣也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學畫。2011年開始,一家公司在這裡打造出了“中國平樂牡丹畫創意園區”,漸漸形成了集創作、文創、物流、旅遊于一體的綜合性産業鏈,目前,這裡的相關從業人員有1200多人,年接待遊客和繪畫愛好者達60多萬人次。這裡還是當地首個“淘寶村”——去年,畫師們創作出牡丹畫40多萬幅,綜合銷售額1.2億元,其中有4800余萬元來自網上交易。

  當然,牡丹畫帶給這裡的不僅是人氣和收入,更有潛移默化的藝術熏染,村風村貌也為之一新。以前,村民們農閒時節喜歡打打撲克、搓搓麻將,見了面會問“吃了沒?”現在更多地則會問“今兒個畫畫了沒?”走進藝術創作園區二樓,在牡丹畫精品館、黃河奇石館、石刻藝術館等主題展館中,散見幾位村民在這裡瀏覽、觀摩。而在展館旁邊,比較寬敞的畫室中,幾個大人帶著孩子在這裡作畫,一筆一畫非常認真,攀談起來也讓人覺得落落大方。

  “他們可都是見過大場面的人。”今年春節剛到南美一些國家參加過文化交流的郭泰森笑稱,這些年,鎮裏除了邀請一些知名畫家到這裡指導、開講座,每年請全國各地的同行過來參加農民畫展,還會組織村裏人到省外、國外參加大型博覽會、展銷會等活動。每次參會、辦展,他們的作品幾乎都被搶購一空。畫師們的眼界寬了,底氣也足了,待人接物時展露的氣質也自然好了不少。“現在,大家可都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哩!”郭泰森説。

  藝術家·生意人

  和孟津“牡丹畫第一村”、民權“畫虎村”、舞陽“農民畫村”多少有些類似的是,不少鄉村也在積極探索著傳統藝術的産業化之路。在鄭州市西南郊的櫻桃溝有個創客藝術村,負責人黃建軍介紹,雕塑、鐵藝、書法、根雕等領域的60多位藝術家來到這裡,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還為在這裡創業做生意的人們出了不少力。

  “就拿根雕來説吧,藝術家們可以從村民手中收購廢棄的櫻桃木,村民也可以參與後期創作中的一些細節處理,獲取相應報酬。”黃建軍説,除了根雕,村民也可以採集一些材質的石頭並進行粗加工,提供給雕塑創作者作為原材料。村裏的女性經過培訓,在家裏就可以做盆景、做布藝、培植花房,並通過電商平臺將作品賣出去。據了解,參與這些工作的村民,每月最少可以拿到2000元的計件收入。

  而對於在這裡開農家樂飯館的崔寶霞來説,與藝術家們的合作也讓她受益匪淺。崔寶霞是鄭州二七區人,在這裡創業六年了。一開始,這裡的農家樂由於缺乏特色,生意不算太好。幾年前,當藝術家們走進櫻桃溝,就開始為一些創業者出謀劃策,打造民俗主題酒店,效果明顯。在崔寶霞開的農家樂院子裏,記者看到了比較齊全的電影放映設備,房間裏則擺放著一摞摞連環畫。遊客到了這裡,就餐之餘翻翻連環畫,看看老電影,找找小時候的感覺,體驗自然非同一般。

  “如今,我家飯店的營收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村民也得到了實惠。”崔寶霞説。的確,藝術家可以拿文化資産和設計思路入股,飯店吸引到客流量了,村民也可以通過做服務員、環衛工、安保等勞務輸出增加收入,實現多方共贏。

  有趣的是,除了創客藝術村,這裡還有個藝術園區,園區中甚至還有座美術館。館中,幾位村民帶著孩子在這裡參觀,伴有輕輕的議論聲。墻上作品的畫風相對來説比較新銳,一問之下才知道,前不久這裡舉辦過青年繪畫展。負責人張躍文告訴記者,一年前園區建成後,吸引了一批藝術家來此駐村,目前12間工作室已經住滿,還有十二三位畫家租用了附近村民的房屋作為畫室。

  從創作氛圍上來説,這裡可能更接近於北京宋莊畫家村以及之前鄭州的石佛藝術公社。值得一提的是,創作之餘,藝術家們還積極投身到這裡的公益課堂項目中來,他們和受邀前來的大學教授、研究生一起,免費為當地的孩子提供繪畫、詩歌、音樂、雕塑、語言等多方面的教育。

  老家安陽、35歲的畫家劉博,是公益課堂教師組的組長。“除了一些基本的創作技法,我們還很注重對孩子們人品和生活習慣的培養。”劉博説,除了畫畫,自己很喜歡在課堂上多教給孩子們一些東西,“和大家的想法一樣,我也想一直留在這裡!”

  寫生者·助脫貧

  在信陽光山縣最南端,有個與新縣接壤的村子——東嶽寺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據村民講,平時吃的菜都是自家種的,魚也是到河裏抓的,“原生態”保留得不錯。不過,這裡是山區、庫區,又是移民區,環境相對閉塞。據駐村第一書記扶志介紹,雖然在國家資金扶持下建起了55套安置房,但全村426戶1788人中,貧困戶仍有132戶567人。如何脫貧,曾讓村裏、縣裏很傷腦筋。

  “太行山區的石板岩村和郭亮村,早期都是通過吸引學生前去寫生發展起來的,帶動了當地的文化旅遊産業。光山的‘硬體’很好,完全可以建個寫生基地。”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傑介紹,在省美協與光山縣共同籌備下,去年10月底,省美協創作中心、河南省大學生寫生基地落戶東嶽寺村,助力扶貧攻堅。它也是省美協指定的唯一一個寫生基地。

  去年11月初,這裡就迎來了首批客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的34名師生。今年春節過後,這裡已陸續接待了省內一些藝術中專和高校的750名師生。“前來寫生的學生,生活標準為每人每天55元。今年春天大約有17戶300個床位,到了秋季床位會多一些,達到400個。”扶志介紹,目前,已有七八所高校的近千名學生計劃在今年秋天來村裏寫生,“希望穩定的客源能夠帶動超市、飯店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發展,也希望會有更多村民回來創業。”

  年輕的學生們也為這裡帶來了新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鄉村的淳樸風氣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們,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凡事都有磨合期,目前,寫生基地還處在摸索階段,接納的也主要是省內的學生。未來三到五年,希望它能做到一定規模,助力光山的文化旅遊。”劉傑説,希望更多的遊客被吸引而來,這裡的人們也將發現“綠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銀山”。

  近年,鄉村振興的話題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藝術如何激發出村莊新的活力?藝術與鄉村的互動,怎樣才能從草創期平穩邁入“有項目規劃書”的2.0時代?無論對藝術家還是鄉村而言,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能夠在山清水秀的鄉間,遇到一兩個藝術家群體,一兩座美術館,已經足夠讓我們愉悅無比。

  藝術並非高高在上,高雅和淳樸也會融為一體。閒暇時,我們不妨走進鄉村,走近藝術,説不定,你真的會邂逅驚喜。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被採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 趙大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