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配圖為袁佳音在演奏古瑟 受訪者供圖
大河報訊:在古詩文塑造的意象裏,瑟算是出鏡率較高的一個。從《詩經》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對酒當歌的曹操誦出“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再到李商隱的情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瑟”這件中國最古老的弦鳴樂器之一,承載著古人的真摯情感。
然而,對今人來説,撥弦鼓瑟的場景卻難得一見,當形制相似的古琴、古箏成為民樂器中的流行款時,瑟卻在歷史長河中一度失傳。近年來,隨著考古出土,瑟從千年沉寂中醒來,神秘面紗正被悄然掀開,“琴瑟和鳴”的佳話也重新上演。
“五十弦”的古瑟為何縮水一半?
7月25日,第二屆內地與港澳中學生文化遺産暑期課堂在河南博物院舉行,華夏古樂團以一曲鐘磬與瑟合奏的《鹿鳴》來歡迎三地學子。早在《詩經·小雅》裏,就有記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鼓瑟來迎接遠方來的客人,是古人的傳統。
“怎麼和古箏有點像?”“這聲音沉靜柔美,不如古箏那麼高亮,也沒有古琴那般低沉。”看著舞臺上的樂器,從未見過瑟的學生們相互嘀咕起來。其實,所演奏的這兩張瑟來頭可不小,它們分別是復原自信陽長檯關1號墓出土的錦瑟和2號墓出土的黑瑟,距今有兩千多年。
在和古瑟演奏員袁佳音交流時,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得以近距離欣賞這兩張復原的古瑟,其中錦瑟上還能看到狩獵巫舞圖案。兩張瑟用桐木制作,均為25弦,而古箏最常用的規格為21弦,形制也比現在古箏大,最明顯的區別是支撐弦的琴碼有兩排,且較低。
相傳,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李商隱詩句有雲“錦瑟無端五十弦”。而兩張復原古瑟卻是25弦,這也是考古出土古瑟的基本形制。為何瑟的弦數縮水了一半?
這要從黃帝神話説起。文獻記載:“庖犧(即伏羲)作五十弦,黃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勝,乃破為二十五弦,具二均聲。”袁佳音的講述或許更為生動,“相傳素女將瑟彈得哀婉慘絕,黃帝越聽越覺得悲傷不能自已,最後派人將瑟破掉一半,心情才漸漸平復”。
瑟在西周時期就被應用於宮廷雅樂之中,但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基本失傳了,唐宋以來的後世瑟已不同於古瑟,至明清時期瑟已經成為一種禮器。瑟的沒落,從唐代詩人張籍的《廢瑟詞》中可見端倪,“古瑟在匣誰復識,玉柱顛倒朱絲黑。千年曲譜不分明,樂府無人傳正聲”。
具有悠久傳統、繁榮一時的古瑟為何會消逝?袁佳音認為,瑟的沒落或許與編鐘樂的沒落有很大關係,“瑟一般被作為宮廷雅樂合奏樂器,多與編鐘樂器合奏,後來琴、箏等彈撥樂器逐漸向個人化、娛樂化方向發展,成為獨奏樂器,琴廣泛地流傳于文人雅士之中,瑟由音樂風格個性化的箏所代替”。
考古破解彈奏謎團“琴瑟和鳴”得以重現
由於年代久遠,上述兩張戰國瑟出土時,琴弦早已不復存在。殘碎成塊的瑟,經過整理拼合,大體可恢復原形,但有瑟無弦對樂器來説終究是個擺設。
還好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保留了完整的絲質瑟弦,為琴弦復原提供了參照。出生於河南開封的古琴名家丁承運教授對瑟的定弦展開研究,他將琴碼分為兩排,外9根弦和內16弦分別成兩排琴碼排列,利用雙排瑟柱之間的音高差別實現瑟與編鐘古樂的旋宮轉調。
破解了定弦,可內外兩組琴弦該如何彈奏?古人雖沒有留下來一張光碟供今人模倣,但河南淮陽于莊漢墓的彈瑟俑,為後人提供了蛛絲馬跡。這座瑟俑右手作彈弦狀,左手抬起,雙手呈前後交替演奏狀。這與琴、箏雙手分置琴弦左右兩側不同。
丁承運由此探索出演奏瑟的技法是右手演奏內16弦,左手演奏外9弦,兩手交替演奏。袁佳音特意演示了這個被稱為“左右手前後勾搭交替演奏”的方法,上下取音,配合撥動著兩組有著音高差別的琴弦,變幻多樣,給人一種獨特的彈撥樂器視聽感受。
袁佳音自幼學習古箏,初彈瑟時,對瑟的音樂風格難以把握,經常會彈出箏的感覺。經過不斷摸索,曾師從河南箏派名家曹桂芬的袁佳音,決定保留傳統技法,追求瑟音的古樸蒼勁,儘量不用“提弦”等現代複雜的彈奏技法,並主要演奏《詩經》樂曲和古曲。
“除了將古老樂器展現給大眾,還要傳遞古人的審美,以及古人對世界的情懷。”袁佳音彈奏瑟時,會深入了解曲子背後的故事背景和文學內涵,從中感受到是在和古人對話。
古文獻記載常把琴和瑟相連,用“琴瑟”來形容和諧,例如用“琴瑟和鳴”比喻夫婦情篤和好。1998年,丁承運開始研究古琴與古瑟的合奏,並且夫唱婦隨,經過不斷探索,這對伉儷終於使“琴瑟友之”的場景在今天上演。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也有琴瑟和鳴的《鳳求凰》經典曲目。
邊演奏邊改進只為貼近古瑟“古風”
與瑟相伴18年的袁佳音始終在尋找古瑟的“古風”。她希望能儘量還原瑟的古代樣貌,“復現古樂不應該怕麻煩,雖然不可能原汁原味地還原,但作為博物館工作者,要盡最大努力讓現代人見到最接近古瑟的模樣。”
兩張復原古瑟的瑟首處,均有四個立柱,這是古瑟特有的瑟枘(rui)。根據出土古瑟遺留下來的係弦方式,瑟弦是按組纏繞在瑟枘處。佳音正在使用的古瑟雖然保留了瑟枘,卻依然採用的是古箏上弦方法,但她透露,已與樂器研究專家溝通,恢復瑟絲弦演奏與傳統的上弦方式。
實際演奏中,新問題也不斷涌現。如瑟弦材質是否應該還原古代而採用絲弦,是否應該佩戴義甲等問題,都在古瑟小圈子裏不斷進行著探討。
考慮到日常演出的音色多樣化,目前大多復古樂團複製的古瑟均為尼龍弦、高琴碼,多與古箏相倣。而文獻和考古數據中可以得知,古瑟的弦多為絲弦材質,但是瑟在張絲弦後,出現瑟弦張力不夠,琴碼易移動,在演奏中常出現音高不穩定、音色共振不佳等情況。
為此,經過制弦專家研究,製作的複合絲弦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不降低瑟碼的情況下,仍能較好地産生共振,而且還較為真實地保留了絲弦的音色,這種複合絲弦結合了尼龍線和絲弦的優點,使其音色溫潤,韌性也很好。
河南博物院複製的瑟弦材質便是多種材質並用,但為靠近古文獻記載的“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瑟弦特意以朱紅色來區分八度。
古人彈撥瑟弦是否戴著義甲不為人知,但今天演奏古箏時,人們一般戴著玳瑁義甲,這也被借鑒到古瑟彈奏中。不過,在佳音看來,這種義甲會讓人有一種古瑟貌似古箏的音色之感,難以呈現古瑟風貌。她注意到有考古出土的疑似骨質指套,便嘗試用牛角質地的義甲代替玳瑁,彈出瑟音溫潤不燥,更接近古瑟音色原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奚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