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花生看正陽

2018-08-08 11:45:51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河南好項目-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一顆花生看正陽

  正陽縣農業局技術人員到付寨鄉章寨村察看春花生長勢。本報資料圖片

  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

  8月7日,記者來到駐馬店正陽縣,一尊鮮艷的花生塑像矗立路旁,在綠油油的花生田中煞是顯眼。

  塑像底部,“中國花生之都”六個大字講述著這樣的故事:全縣230多萬畝耕地中,花生種植面積達到了172萬畝,是名副其實的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

  談起種植歷史,正陽縣花生産業服務中心主任梁瑩如數家珍。那是在2000年,全國花生交易會在正陽召開,這次大會讓當時有一定種植規模的正陽縣躍躍欲試:“一畝花生三畝田”,經濟效益可觀的花生,能否大面積推廣種植呢?

  説幹就幹,正陽嘗試大面積推廣花生種植。沒成想,剛起步,就遇上了“攔路虎”。正陽縣緊鄰淮河,大部分土地是典型的黏土地,“早上濕,下午硬,一到晚上刨不動。”

  恰在此時,省農科院專家張新友來了。這位畢生致力於花生研究的院士,不為別的,就是要給花生插上科技的“翅膀”。短短幾年,他先後培育出多個花生品種,不僅彌補了傳統品種“小白沙”抗病性差等缺點,而且有效破解了土壤難題,為擴大種植面積“紮好了根”。他本人,也被正陽群眾親切地稱為“花生院士”。

  “花生院士”助力,正陽花生開始“騰飛”。“2000年大概種有50多萬畝,到2004年就達到了150多萬畝,每畝産量多達六七百斤。”梁瑩告訴記者,大面積推廣種植的花生,一舉改變了傳統的“麥茬豆,豆茬麥,一年掙個兩三百”的境況。嘗到甜頭的農戶,從此與花生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麼大面積的花生,如何收?“以前人工收花生,效率低不説,一到下雨天,全得爛地裏。”熊寨鎮王樓村花生種植大戶瞿懷洲種了半輩子花生,説起過去的艱難唏噓不已。“現在好了,從種植、管理、收穫到初加工機械化程度提高了,在家躺著都能收花生。”

  如今的正陽,花生機械生産企業發展到38家,年産機械6萬多臺。“本地用不完,就往外地賣。”正陽縣農業局局長閆滋煌自豪地説,“現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東南亞、南蘇丹等地用的就是咱‘正陽造’。”

  90多年前,著名作家許地山在《落花生》一文中,賦予花生美好的品質,“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如今,靠著“很有用”的品質,正陽縣把小花生做成了大産業:利用花生秸稈、花生殼搞飼料生産和食用菌種植,帶動了該縣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豐富的花生原料,吸引了君樂寶、魯花、金龍魚等品牌企業在正陽落戶建廠……

  “花生個雖小,渾身都是寶”,在該縣電商産業園,琳琅滿目的花生産品讓記者眼前一亮:花生衣可以用來養血補脾,花生葉可以泡茶降脂,花生殼可以做成枕頭,花生蛋白、花生肽則是高附加值的營養品……

  一二産業壯大了,圍繞花生的三産怎麼辦?行走在正陽大地,以花生産業為主題的夢工廠、花生文化園、花生觀光園、花生博物館等項目建設正酣,似乎給了我們答案。一個個花生特色“景觀”,在吸引人們觀光旅遊的同時,也助推當地走出了一條一二三産融合發展、良性互動的路子。

  這幾天,正陽國際花生産業園的工作人員胡軍永異常忙碌。本月底,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在正陽設立的花生期貨交易中心就要上線了。“屆時,全國2000多家花生企業的報價,正陽‘説了算’。”(本報記者 李俊 楊曉東 本報通訊員 高萬寶)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