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訊:“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紅薯曾經是國人的主要口糧,“拳頭口糧”。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紅薯卻變成無人問津的小雜糧。而今,被譽為“抗癌食品”的紅薯,走上了越來越多百姓的餐桌。
紅薯的命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起伏?我省紅薯的種植情況如何?對此,記者進行了探訪。
60歲的李花出生在遂平縣陽豐鎮鄭灣村。説起紅薯,她是愛恨交織。對紅薯有情,是因為紅薯救過她的命,“最窮的時候,在公社工作的父親每天晚上回家,將自己省下的一塊紅薯帶給我。”對紅薯恨,是因為過去吃得太多了,至今一吃紅薯就噁心。
“上世紀60年代末,全省紅薯種植面積高達1500萬畝,紅薯也成了農村家庭的主要口糧。”省農科院植保所副所長張振臣説。
紅薯的命運在1982年發生巨變。這年1月1日,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指出包産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産責任制。此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迅速推廣。李花説:“大鍋飯砸了,糧食産量提高了,我們都吃上了白麵饃。口糧變了,種紅薯的也就少了。”
與此同時,玉米取代紅薯成了秋糧的主要種植品種,種植面積大幅萎縮的紅薯,自然也從“拳頭口糧”變成了小雜糧。張振臣説:“上世紀末,紅薯種植面積大概只有200萬畝。而且,種紅薯主要是為了打粉做粉條。”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玉米價格不斷走低,種植面積不斷減少。同時,伴隨著社會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健康飲食日益重視。紅薯這樣一種非常普通的食物,因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抗癌等功效,種植面積出現了回升。
今年64歲的襄城縣雙廟鄉門樓李村村民紀安平,與紅薯打了一輩子交道,還與省農科院聯合研發了紅薯新品種——鄭薯20。“我種的紅薯口感好,品質高,都是按一斤4元賣出去的,一畝地能掙2萬多元。”
像紀安平一樣,現在種紅薯的越來越多,種植的新品種也越來越廣,全省每年紅薯種植面積都保持在500萬畝以上。在項城市紅旗合作社的欒玉亭看來,鮮食紅薯現在很受市場歡迎。“不僅越來越好賣,效益也比直接打粉高出不少,明年我也要多種一部分鮮食紅薯。”
如今,喜歡鮮食紅薯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種紅薯自然也得跟上市場的變化。張振臣告訴記者,“鮮食紅薯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多,説明‘小雜糧’的時代過去了,紅薯正演變成新的消費品。”
“雖然我省種植的鮮食紅薯品種眾多,但絕大多數是外省品種,自主研發的品種很少。”省農科院糧作所薯類雜糧作物研究室主任楊育峰説,過去紅薯品種研發主要追求高産量、高出粉率,這是我省鮮食紅薯品種較少的原因。“目前,我們正加大對鮮食紅薯品種的研發,適合中原地區種植、産量高、口感好的紅薯新品種指日可待。”(本報記者 李運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