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臨潁縣發揮四大優勢 助推産業扶貧出彩

2018-08-17 14:13:08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2018年以來,漯河市臨潁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結合實際,進一步發揮産業優勢,走出了一條“造血式”産業扶貧之路。

  發揮園區承載優勢,做強主導産業集群

  探索“結對+培訓+定崗”扶貧模式,實現有勞動能力貧困群眾轉移就業、穩定脫貧

  臨潁縣通過抓載體,壯集群。在工業方面,構築了産業集聚區、現代家居園區、現代物流園區“一體兩翼”43平方公里的發展載體,形成了産值超400億元休閒食品、超百億元裝備製造、超150億元現代家居三大百億主導産業,帶動全縣規模以上企業達276家,吸納農村勞動力7萬多人。在服務業方面,以黃龍特色商業區和潁川歷史文化街區兩個特色商業區為載體,構建出與新型工業化相配套、與城市化進程相吻合、與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吸引入駐服務類企業86家,吸納農村勞動力6000余人。臨潁縣還通過抓結對,強幫扶。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引導95家重點企業與58個貧困村、邊緣村建立結對幫扶關係,通過直接幫扶、委託幫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導有條件的貧困戶到企業就業,募集幫扶資金和幫扶物品共計47.5萬元,助力脫貧攻堅。最後臨潁縣抓培訓,促就業。成立轉移就業扶貧工作組,制定專項工作方案,採取“勞動者選單、用工企業列單、政府機構買單”的方式,先後舉辦各類培訓班85期,培訓貧困群眾4200多人次。開展專項招聘會30多場,篩選適合貧困戶的就業崗位5000多個,幫助全縣16-60周歲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移就業3254人,轉移就業率達83.54%。

  發揮農業基礎優勢,做強現代高效農業

  探索“産業聯盟+貧困戶”扶貧模式,實現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居家脫貧

  臨潁縣積極發展“四彩”農業增收。依託農業産業基礎優勢,加快發展紅(小辣椒)、黃(煙葉)、白(大蒜)、綠(蔬菜、花卉苗木)“四彩”高效農業,著力破解傳統農業收入低難題,有效解決貧困勞動力“顧老、顧小、顧家、顧田”後顧之憂,實現貧困戶就近務工、居家脫貧。小辣椒産業,以王崗鎮為中心,輻射周邊形成30多萬畝的種植規模,種植農戶達1.2萬戶,畝均增收3000元,帶動1200多戶困難群眾實現增收。煙葉産業,以繁城鎮、大郭鎮、王孟鎮、臺陳鎮為中心,種植面積1.6萬畝,種植農戶達700多戶,畝均收益4500元,帶動200多戶困難群眾實現增收。大蒜産業,以臺陳鎮、皇帝廟鄉為中心,種植面積4萬多畝,種植農戶4000多戶,畝均收益4200元,帶動220多戶困難群眾實現增收。蔬菜産業,以固廂鄉、臺陳鎮為中心,種植面積9萬畝,種植農戶5000多戶,帶動240多戶困難群眾實現增收。花卉苗木産業,以大郭鎮、石橋鄉、皇帝廟鄉為中心,種植面積5萬畝,種植農戶1000多戶,帶動360多戶困難群眾實現增收。臨潁縣積極組建“産業聯盟”帶貧。為更好發揮産業扶貧優勢,組建了三個“産業聯盟”。“小辣椒産業聯盟”,發展小辣椒協會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7家,家庭農場12個,農資連鎖經營20家,投入180萬元向全縣貧困戶、低保戶家庭免費贈送1萬畝優質辣椒種苗,帶動畝均增收3000元。“花卉苗木産業聯盟”,發展企業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個,開展貧困戶土地託管,帶動35名貧困戶從事花卉苗木種植,吸納21名貧困戶到龍頭企業就業。

  發揮龍頭帶動優勢,做強産業扶貧基地

  探索“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扶貧模式,拓寬幫扶渠道,實現有效帶貧

  目前,全縣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47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4家,市級3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29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4家,省級示範社3家,市級示範社45家;家庭農場562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家。依託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在全縣建立49家産業就業扶貧基地,帶動10936名農村群眾,通過土地入股、打工等方式,與農業化龍頭企業、種植大戶合作,有效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順琪種植合作社蜜梨種植基地,按照貧困戶所有、合作社經營、利潤分成的方式,與臺陳鎮169戶54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建立合作託管幫帶關係,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互聯網+貧困戶+訂單+基地”。借助“鏈廚網”平臺,通過注資合作、託管經營、家庭經營等方式,引導貧困戶抱團,以到戶增收資金建設蔬菜大棚基地,發展訂單農業。目前,共有兩批305戶719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加入“鏈廚網”,既可以享受紅利分成,又可以通過收菜、清洗、包裝、裝運打工掙錢。“股份合作+貧困戶”。借助到戶增收扶貧項目,篩選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18家新型經營主體作為帶貧企業,通過股份合作帶動貧困戶增收,目前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06.2萬元,三年累計可為貧困戶每人增收2680元。“畜禽養殖企業+貧困戶”模式。為解決貧困戶無能力養殖、個人養殖收益低等問題,創新採取畜禽代養分紅模式,對78戶貧困戶實行生豬代養精準扶貧,在生豬調出大縣資金中出資21.84萬元,為每個貧困戶購買2頭優良二元母豬,由規模大、實力強、有幫扶意願的養殖企業代養,每年可為貧困戶發放本金及分紅3000元,幫助貧困戶實現增收。

  發揮黨建引領優勢,做強村級基層組織

  探索建設“産業+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模式,實現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

  臨潁縣堅持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工作,著力發揮村集體基層戰鬥堡壘作用,把探索建設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的長遠之策。依託休閒食品、裝備製造、現代家居三大百億産業集群發展優勢,在産業集聚區、現代家居園區、現代物流園區三大工業園區和固廂鄉、皇帝廟鄉兩個經濟活躍的近郊鄉,規劃建設5個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著力解決困難群眾到戶增收期限較短、村集體無經濟基礎參與扶貧等突出問題。目前,位於現代家居園區的第一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已建成投用,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803.5萬元,購買木材乾燥窯94座,預計年收益可達234.46萬元,收益覆蓋全部貧困村、脫貧村和周邊鄉鎮所有貧困戶,村集體經濟每年可收益5萬元左右,收益年限20年以上。位於現代物流園區的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一期計劃投資2500萬元購買標準化廠房25000平方米,預計年收益325萬元,建成後除現代家居園區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區覆蓋過的貧困村外,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年人均可分紅570元以上。位於縣産業集聚區的第三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建設意向為購買標準化廠房,目前正在洽談。固廂鄉、皇帝廟鄉的兩個村集體經濟工業園,正在規劃設計,擬建為中小企業孵化園。

  目前,臨潁縣有22個貧困村5個脫貧村,享受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3746戶11426人,其中,已脫貧994戶3906人,未脫貧2752戶7520人。(文 韓靜 張曉 王九思)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