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濟源

2018-08-17 10:56:59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山水濟源

  文化城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山水濟源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山水濟源

  鳥瞰濟源城區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山水濟源

  公園一角

  【豫見國際-圖片】【 移動端-焦點圖】山水濟源

  濟瀆廟一隅

  河南日報訊:這是一座與水有關的城市。一條古老的濟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並肩齊名。作為濟水之源,濟源因而得名。

  這是一座與山有關的城市。北依太行,西臨王屋,城區70%面積為山區,古時都城以河為池、靠山而築,因而也得名“山城”。

  這還是一座有精氣神的城市。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誕生在這裡。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勤勞、質樸的人們秉承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堅韌不拔、敢為人先,實現了日新月異的滄桑巨變。

  一條河的文明,兩座山的傳奇,經過歲月的輪轉,鑄就了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獨有氣質。頂著八月驕陽,我們來到這座中原最小、建制也最特別的省轄市,看看它究竟有什麼不同。

  水澤尋跡

  因水而立的城市,自然要尋覓水的來歷。

  濟,在《現代漢語詞典》裏這樣表述:“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陽、濟寧,都從濟水得名。”而濟源,顧名思義,則為濟水的發源地。

  古人把有獨立源頭並能入海的河流稱為“瀆”,“江、河、淮、濟”則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則為濟水,而坐落在濟源市西北濟水發源地的濟瀆廟,就是濟水在古代水系中處於重要地位的最好見證。

  三伏高溫天氣,濟瀆廟裏幾乎沒什麼遊人,因而顯得格外幽靜。廟內後院裏,一泓清水在柳枝掩映下泛著粼粼波光,據當地老人説,這就是濟水的源頭了。以前的濟源被稱為百泉之城,現在市區內還有幾處泉水汩汩不絕。濟瀆廟墻外的珍珠泉,現在依舊可以看到珠串一般的泉水自池底輕盈升起。

  儘管難以想像一條奔騰入海的大河源於這靜靜細流,但濟水在“四瀆”中的地位卻不容小覷。立於濟水源頭之上的濟瀆廟——這座始建於隋開皇二年(西元582年)的祭祀濟水神的建築,也是古“四瀆”中唯一一處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群。濟水自古被封為“北瀆大濟之神”,掌管著興雲布雨、五穀收成。由於對濟水神的崇拜,歷代執政者對濟瀆廟都有修葺,並對濟水的祭祀“有謹而不敢怠”。

  對於濟水兩岸的百姓商賈而言,濟水則在交通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禹貢》記載,古代兗州的貢品“浮于濟、漯,達于河”,濟水在中原地區和山東半島的貿易起著水運通道的作用;而青州地區的貨物則“浮于汶,達于濟”。

  這裡還是“茶仙”盧仝的家鄉,他的煎茶技藝備受推崇,其“七碗茶”流唱千年而不衰。好茶離不開好水,而濟源從來不缺煮茶的好水。據《濟源縣誌》記載,盧仝煎茶的水,就取自他家門前的“流泌泉”。

  在濟源城東通濟橋南側還有盧仝泉,泉水清冽,傳説是盧仝“烹茶亭”所在,現存形狀奇特的舊石一塊,上刻“唐賢盧仝泉石”。後因蟒河改道,盧仝泉石處於河床之中,文物部門將其移至濟瀆廟。

  如今,消失的濟水雖然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歷史的長河在濟源留下的處處斑駁記憶,仍提示著人們那曾經有過的輝煌。

  山城印象

  濟源三面環山。

  城北,山脈遒勁,平仄畢現,給人以豪邁之感;城西,重巒疊嶂,含蓄秀麗,有些醉人的嫵媚;城南,層層疊疊,逶迤婉約,好像訴説一段傷感的情話;城東則是一片開闊,一吐胸襟。濟源城被包裹成了“U”型,所以稱其為“山城”不為過。當地人開玩笑地説:“跟我們車牌號的豫U一致。”

  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城市過去發展有限,只有一條宣化街。這條三公里長的街道,曾是濟源最繁華的街道。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濟源人,小石對這條街道的歷史掌故和現狀瞭如指掌。“以前,這條街上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從柴米油鹽到農具交易,都在這一條街上。這幾年,濟源的購物場地不斷增加,宣化街相對就顯得破舊了。”

  沿著街道,高大的梧桐交錯,兩旁的房子高低不一,林立著服飾店、小吃店和雜貨舖,一些女孩子走著、逛著、吃著,從街頭到街尾。小石説,許多濟源人回到家鄉,都會來這裡逛逛、吃吃,因為這裡有故事,有鄉音,還有美好的回憶。

  這條街與濟水大道交叉口有一座“愚公移山”的雕像,這是濟源城市精神的標誌。兩千多年前,愚公因為門前的大山礙于出行,才有了“移山”,雖為故事,但其堅韌不拔、敢為人先的精神一直在這裡流傳。走在濟源的大街小巷,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愚公”無處不在。有以愚公命名的道路、大廈、網吧、商店等隨處可見,小小孩童也知曉“愚公移山”的故事。

  因為大山,有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也賦予了濟源人鮮明的地域性格,吃苦耐勞的濟源人民也樂於將自己的家鄉建設的山川秀美。

  初到濟源,很多人的第一感受都是:路寬、人少,樹高、樓低。

  這些年,濟源一直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將“山城”裝扮得更美,其先後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等國家級榮譽。

  在黃河大道上有一座宏偉的建築——濟源市規劃展覽館,近日開始了閉館改造,作為最後一批遊客,記者參觀了展館,了解了濟源城市規劃的發展歷程。

  濟源市城鄉規劃局的黨組書記、局長姚安平對記者説:“以前,濟源人出門,主要靠東邊的新濟路,現在,濟源不但村村通公路,也逐漸修建了通向各個方向的省道、國道、高速,而且濟源至洛陽西、濟源至陽城的高速公路正在施工中,未來水運、航運等規劃都將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變化。”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望著展覽館中燈光閃爍的沙盤和工作人員幸福的笑臉,堅信不久的未來,這座生態之城將會更有魅力。

  愜意生活

  八月,正是紫薇盛開的季節。

  濟源大道兩邊的綠化帶裏,一行行紫薇樹舒展著身姿,伸出光潔的樹榦和繁茂飄逸的花葉,花穂嬌艷多姿。微風吹來,花枝顫動,風致可人。

  走在濟源的大街小巷,仿佛置身於森林之中。各種林木茂密,高低錯落,花草搖曳,生機勃勃,林路相依,林居相依。隨意停下,都能找到一處小遊園,享受一段靜謐的時光。

  在虎嶺經濟技術開發區上班的郭林驕傲地説:“別看這座城市小,處處都是風景。”他在2010年大學畢業後依然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在他的眼裏,濟源城市不大,卻有山有水,景色秀美。週末,他經常去圖書館、文化城看書或參加活動。

  “其實不想走,其實我想留……”濟源的宜居美景是濟源人深以為傲的,也是在外遊子難以割捨的情愫,濟源人的樸實勤勞也吸引了更多外地人來此就業安居。

  楊文超的老家在南陽,2012年來到濟源。六年的時光,他不僅領略了濟源的秀美山色,而且對這裡的生活越發喜歡。

  “除了方言有點難懂,其餘都非常好。”楊文超説,一次他上街買東西,看到一群人將商販圍得裏三層外三層。他問身邊的人:“這是賣啥的?”“茭茭穗!”沒聽懂的他,又撥開了人群,直到走到商販的車前,掀開圍布一看,原來是玉米。除此以外,他還因為方言鬧了好幾次笑話。“這也屬於生活在濟源的另一種樂趣!”

  “如果你認為這座城市是安靜的,那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座城市。”市民秦先生説,愜意的生活更需要運動的活力。

  濟源人喜歡運動是出了名的。大街小巷的燈光球場隨處可見,街角公園的運動器材一應俱全。走進籃球城,運動的身影隨處可見。管理人員介紹,近年,除了傳統的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足球等各類運動也熱了起來,健身房也十分受歡迎。

  前幾日的2018年夏季球迷夜市籃球聯賽火熱打響,這已是第18屆了。丁三寶是20多年的老球迷了,他目睹了濟源籃球的發展歷程,見證了籃球普及濟源鄉村的各個角落,他説:“籃球在濟源老百姓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籃球城’實至名歸。”

  傍晚,半小時車程便可到南山。順著平坦的柏油路,記者一行來到了大溝河村。晚風輕送,一位農婦正在打理她的油葵,一條小河從旁邊緩緩流過。抬頭,是無盡的天空與雲彩,間或的山隘缺口處,遠方的城市燈火通明。

  山水世界,煙火生活,這最美的風景,濟源都有。( 本報記者 胡春娜)

  老城記憶

  濟源,是一座豫西北工業小城。20多年前,一條叫做宣化街的東西向街道,囊括了它所有的現代化氣息,是濟源的CBD。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條熙熙攘攘的街道度過。

  那時的我們喜歡到處瘋跑,尤其是一墻之隔的北蟒河和清趣園,為我們增添了無窮的歡樂,承載了我們童年的美好回憶。

  那時入園得掏5毛錢的門票,在那個一包天方速食麵就能成為“娃娃頭兒”的年代,我們決定“走後門”。一根繩子,繞著墻垛打個結,一個簡易的梯子就成形了。一群小孩兒像消防員一樣順著繩子翻越高墻爬到對面。

  那時候的清趣園還是一番原生態的景象,若干個大池塘和一池子的荷葉是我們的歡樂園,如果能撈上幾條小魚和小蝌蚪,那感覺整個人生都是美好的。

  當然,我們也會遇到“敵人”,那就是偶爾從路邊蹦出來的癩蛤蟆和狹路相逢的山羊。因為在父母那裏聽多了癩蛤蟆會釋放毒液,碰到身上就會變得奇醜無比的“教誨”,所以我們都是懷著敬畏的心理看待這種生物,儘量不與它發生肢體衝突。但山羊就不那麼好對付了,那時候的池塘之間都是20釐米的小土路,有時候走到半中間的時候,突然發現迎面走來一隻山羊,進退兩難間,就那麼尷尬地對視著。過了一會兒,山羊仿佛看穿了我們的畏懼,突然發起進攻,把我們撞倒在池塘裏。然後,它傲嬌仰著的45度的角徐徐走過。那時候感覺整個人生都是灰色的。

  大院的生活雖然簡單,但也充滿了生趣。我們會因為一棵無花果樹的所有權而與隔壁大院的孩子們約架;我們也會因為隔壁李老頭兇我們而半夜偷放他家自行車輪胎氣;我們會因為要參加四驅車比賽而偷偷打開父母的錢包;我們也會因為寒暑假作業相互抄襲而自發組建所謂的“學習小組”……

  隨著城市的發展,昔日的大院已經成為老城區,小夥伴們也紛紛搬離了那裏,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曾經那個陪伴我童年的清趣園早已不收門票了。前些日子去遊玩,園內花木蔥鬱,曲徑通幽,風景優美,草地上、樹蔭下隨處可見唱戲納涼的遊人,已然成為城中一景。

  時光荏苒,童年不在,只是那些人那些事,都已成為我內心最深刻的記憶。( 郭林)

  美食:

  雞蛋不翻:是濟源的一種特色小吃。用特色小鍋先做出一個帶窩窩的米麵小餅,然後再做出一個雞蛋小餅,兩張餅成形後合二為一。因在製作過程中不需翻煎,故此得名。

  土饃:是以王屋山特有的白麵土為烘焙介質,精心炒制而成。土饃顏色似土呈微黃,硬中有脆,酥香味濃,老少皆宜。《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可食可藥。

  面葉:虎嶺面葉是濟源特色麵食。在碗中加入薑絲、蔥花、蒜苗、芫荽、紫菜、蝦米、胡椒面等十幾種配料,加湯調味,然後將煮熟的面葉倒入,點上幾滴香油,讓人胃口大開。

  (濟源記者站成利軍整理)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照片製圖/張焱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