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沙崗:四季花香醉綠城

2018-09-03 15:55:56  來源:鄭州晚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春季開放的海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20世紀80年代的動物籠舍,現沉香園處

  今年60歲的張遂民是碧沙崗公園的經營負責人。張遂民的父親是碧沙崗公園最早的一批園藝工人,所以他跟著父母在碧沙崗公園長大,對這兒的每一處景致每一棵樹木都異常熟悉。用他的話説:“對碧沙崗公園的感覺就像家一樣。”

  1981年,時年23歲的張遂民進入碧沙崗公園工作,一幹就是37個年頭。這37年中,張遂民目睹和親歷了這個鄭州歷史最悠久的公園天翻地覆的變化。

  碧沙崗曾名白沙崗 初建時似動物園

  提起碧沙崗公園,很多人都知道它的前身是馮玉祥將軍為北伐陣亡戰士所建的陵園。馮玉祥將軍取“碧血丹心,血殷黃沙”之意,將陵園命名為“碧沙崗”。現在公園大門上的“碧沙崗”三個字就是他親筆所題。

  由於處於黃泛區,幾乎沒有樹,20世紀初期,鄭州的風沙很大。當時的碧沙崗是塊黃土崗,常年風沙漫野,所以被市民叫“白沙崗”。

  1956年,碧沙崗陵園被鄭州市政府改建為碧沙崗公園。鄭州市民後來把它和人民公園、紫荊山公園一起稱為鄭州市三大公園。那個時期的鄭州開始大規模種樹造綠,成效頗為顯著,鄭州市開始有“綠城”這個別稱。“綠城”這個名字真正叫響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

  1957年5月1日,碧沙崗公園正式向遊人開放。初建時,墳墓比較多,主要樹木除了柏樹之外,還有一些自生自長的槐樹、榆樹等,園內專門設計的綠化很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碧沙崗公園當時建園時,其實是以動物為主,老虎、獅子、猴子、大象之類的動物樣樣不少,還曾經租賃過大熊貓、小熊貓等珍稀動物。“碧沙崗公園辦公區邊上這塊地方就是當時的猴山。那時碧沙崗公園的動物應該是全省最多的。”

  1984年,鄭州市動物園組建,碧沙崗公園的動物整體搬遷到鄭州市動物園。那時起,碧沙崗公園才開始了以園林為主的建設時期。

  當時公園內綠植、珍稀樹木等仍很稀缺,黃土地上野草叢生。“園林工人的主要工作是除雜草。”1982年之後,政府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才開始起步。

  1997年大年三十開始免門票

  “公園變化最大的時候是1996年。政府號召公園拆墻透綠,門面房全部拆除,並醞釀免除門票,回歸公益性質。”

  説起公園收門票這事兒,大部分30歲以上的人應該會有些記憶。最早時,碧沙崗公園門票是2分、3分、5分。“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一個家庭來説,逛公園其實算挺奢侈的事情。1毛、兩毛、5毛也都收過,最後是1元。”張遂民説,1997年大年三十那天,碧沙崗公園、紫荊山公園開始免票,由財政進行補貼。這在當年可算是鄭州市民生活中比較轟動的一件大事兒。人民公園兩年後也開始免票。至此,鄭州市三大公園才開始沒有門票這個説法。

  “也是從1996年開始,公園開始一年一個樣。公園越建越好,形成了春有海棠、夏有紫薇、秋有桂花、冬有臘梅四季有花的別樣景觀。四季常綠,過去這些哪能做得到。”

  雪松楊樹等,是老一輩園林工人用肩膀扛來的

  碧沙崗公園初建時只有西門、北門,沒有南門。北門為正門,前身是馮玉祥將軍當初所建的陵園大門。後來幾經變遷,才有了現在的北大門。

  張遂民説,他兩歲起就跟著父母一起住在公園內。當時的條件很艱苦,職工們沒有住房,1984年動物搬走後,舊倉庫、老虎洞都住過人。

  1966年,碧沙崗公園的名字被改為勞動公園,紫荊山公園被改為東方紅公園。“當時的三大公園,只有人民公園保留了原名。”張遂民説,改革開放後,也就是1980年前後,碧沙崗公園和紫荊山公園恢復原名。

  到過碧沙崗公園的人都會對園內挺立的雪松印象深刻。張遂民説,那是20世紀70年代他的父輩們辛苦栽下的。當時交通工具不發達,老一輩的園林工人就駕著馬車,用自己的肩膀把這些雪松、楊樹等樹種扛到了碧沙崗公園,才有了現在高高聳立的樹林。“那一輩的老園林人現在都八九十歲了,是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讓公園有了如今的景觀。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説的就是這個。”

  已成為園林建設新名片

  2009年,碧沙崗公園舉辦首屆海棠文化節。3~4月,六七十個品種幾千株海棠花競相開放,吸引了200萬~300萬人次的遊客。如今,海棠文化節已經辦到了第十屆,成為鄭州市園林建設的一張名片。

  最近幾年,公園形成了“綠不斷線、花不斷鏈”的景觀效果。管理也更加精細化,園林師傅們修剪草坪就跟理髮師修剪頭髮一樣,整整齊齊、有角有棱。園內還添置了6台飲水機,全天供應熱水和直飲水。

  公園在整體佈局和規劃上保留了原有陵園規則式設計,圍繞中軸主題建築的四週新建了木蘭園、棕櫚園、牡丹園、沉香園、月季種植中心、海棠筱苑、海棠品種園、柘園等專類園區8個,形成了專類園、遊樂園、健身園、休閒廣場四大功能區域。每天來公園鍛鍊身體的市民有兩三萬人次。張遂民説,收門票時期,一年只有200多萬人次遊客。2017年,碧沙崗公園接待遊客達上千萬人次。

  一個公園的建設史,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如今,人們來到碧沙崗公園,或健身娛樂,或彈曲唱戲,或觀花賞景,和諧而文明,幸福而安逸。(記者 董佔卿 張改華/文 圖片由碧沙崗公園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