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鶴壁)農業矽谷産業園

2018-09-05 09:10:49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中國(鶴壁)農業矽谷産業園總體規劃效果圖 農信通集團供圖

  春天種什麼對?秋天賣給誰貴?

  買誰的農資服務最實惠?

  ……

  長期困擾億萬中國農民的這些農業生産問題,如今點擊手機,便可輕鬆得到答案。

  這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與互聯網發展,信息化浪潮悄然而深刻地改變農業這一傳統産業的生動寫照。20年來始終矗立農業信息化潮頭、引領潮向的,是一家豫籍農業信息化企業——農信通集團。

  1997年投身農業信息化建設,鶴壁人李勇乘著中國互聯網大發展的東風,一步一個腳印將農信通集團打造為全國領先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和農業信息綜合服務運營商。

  如今,這家起步于北京、深耕在河南的農業信息化企業,支撐、運維著20多個省(區、市)的3000多個農業信息化系統,在全國範圍內參與建設益農信息社逾7萬家。

  記者日前走進農信通集團位於鶴壁的“大本營”,追溯這家農業信息化企業20年的發展歷程,探究掌門人李勇的“三農”情懷。

  創業二十載:全力推進中國農業信息化

  個頭不高,皮膚黝黑,鄉音濃重。初見李勇,很難將他與“農業信息化龍頭企業掌門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等標簽聯繫在一起。

  今年50歲出頭的李勇,曾經是鶴壁市最年輕的副處級幹部。他出身於農家,大學學的是涉農專業,畢業後從事農業管理工作,與“三農”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上世紀末的“停薪留職”大潮中,他毅然放棄鶴壁市畜牧局副局長的職位,隻身闖蕩北京中關村,一手創辦了如今在中國農業信息化行業舉足輕重的農信通集團。

  那時候,中國互聯網行業方興未艾——百度搜索引擎尚未誕生,GPRS剛投入商用,手機已邁入彩屏時代。涉足信息化建設經年的李勇,心中一個認識越來越清晰:互聯網是中國農業生産方式變革和産業鏈重組的最大機遇,必將成為驅動農業競爭力提升的強大引擎;既然人生前30年已經獻給了“三農”,接下來的30年,何不嘗試以信息化徹底改變中國農業的面貌!

  20年風雨兼程,李勇心中的這一點執念,成為農信通集團最強大的基因,驅動企業在農業信息化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愈行愈深——

  1999年,開發全國首個商業化農業軟體——飼料配方系統;

  2000年,創辦全國首個商業化運營的農業門戶網站——中國農網;

  2001年,率先用機頂盒、尋呼機為全國農民提供專業化信息服務;

  2004年,在許昌市發出全國首條為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手機短信;

  2014年,在鶴壁市浚縣佈局全國首個農村電商服務站……

  為了摸清農業生産的底數和農民需求中的痛點,李勇帶領團隊走過全國150個省轄市、600個縣區和上萬個村莊開展調研,通過信息化平臺累計服務農民、農企逾15億次,推動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不斷取得創新性突破。

  手機上輕輕一點,不僅自動增氧、餌料投喂等操作一氣呵成,監控視頻還將生産全過程清晰呈現至眼前。這是9月2日記者在中國(鶴壁)農業矽谷産業園看到的一幕。作為農信通集團智慧農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的“冰山一角”,演示過程中依託互聯網創新技術所呈現的無線多參數檢測、全自動養殖、疫情災情預警等“高科技”功能令人眼界大開。

  這正是20年前李勇曾想像過的畫面——通過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慧化等手段,互聯網為農業生産的産前、産中、産後,以及土地流轉、農技推廣、農村金融等方面提供精準、動態、科學的信息服務,成為農業生産的“定位儀”、農業市場的“導航燈”和農業管理的“指揮棒”,上升為智慧農業的神經系統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素。

  如今在神州大地上,信息化正助力這一切變為現實。

  5排13號辣椒大棚:空氣濕度65.5%,土壤溫度29.2℃,光照強度2170Lux……在農信通集團大數據平臺上,記者可隨時調閱600公里外天津市武清區一家益農信息社的監控視頻和農業數據,這意味著農民接受農業專家指導已不再受時間、空間及溝通形式的局限,信息化正在改變中國農業千百年來的傳統面貌。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以往‘農業基礎設施’的概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李勇告訴記者,在農業部門的支持下,農信通集團正在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通向千鄉萬村的服務體系、網絡和平臺——益農信息社,將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智慧化,成為中國“三農”發展必不可少的“新基礎設施”。

  服務千萬家:讓手機成為中國農民“新農具”

  “在過去,不論澆水施肥還是打藥除草,俺們全憑經驗和感覺。”9月3日,在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崗坡村,飲馬泉薯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兼專業型益農信息社總經理劉天河對記者説。

  這家在全國樹立標杆的示範社培育有1200畝脫毒紅薯種苗,管理著4個種植基地,帶動了周邊2000多名種植戶,年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

  “如今,農信通集團為合作社提供了智慧農業園區整體解決方案。大田裏安裝的物聯網設備可以同步感知農田環境、太陽輻射、風速、雨量等,還兼顧了苗情、墑情、災情的監測功能。過去農作物不同生長週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現在都有了信息化智慧監控系統‘精確’把關。”劉天河一邊説,一邊掏出手機演示起來——操作不過三步,大田裏的灌溉機就“轟隆隆”地開始運作。“澆多少水、上多少肥、該不該打藥,我用手機就可以把控,勞動效率大大提高不説,帶動這麼多種植戶全靠它了!”他笑著説。

  讓手機成為中國農民“新農具”,這是李勇創業之初就懷揣著的夢想。佈局信息化産業多年,獲得信息化專利無數,直至肩負起建設益農信息社的重任,他的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

  2017年以來,按照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統一部署,全國18個省份同步推進實施了信息進村入戶整省推進工程。這項工程旨在統籌城鄉均衡發展、縮小數字鴻溝,將農業信息資源服務延伸到鄉村和農戶,通過開展農業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培訓體驗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水準,引導其利用信息化手段優化生産、生活方式,實現普通農戶不出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出戶就可享受到便捷、經濟、高效的信息服務。

  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的載體正是益農信息社。在全國範圍內,農信通集團參與承建的益農信息社已超過了總量20.4萬個的三成。在我省,該公司參與承建運營了所有的3.8萬個益農信息社,覆蓋行政村4萬個,服務農民總數達3000萬人。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在建設過程中,益農信息社緊密結合地方實際,根據規模大小和功能定位,分為標準型、簡易型和專業型——標準型提供公益服務、便民生活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和培訓體驗服務,一般選址農資超市、村科技服務站;簡易型提供便民生活服務、電子商務服務,從便民商店、農資商店發展而來;專業型則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農業帶頭人圍繞生産經營活動為成員提供專業服務。

  “益農信息社的發展,充分印證了信息化作為一種驅動力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表示,信息化改變了多年以來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改變了經濟社會運行的方式。在信息流的帶動下,技術流、物質流、資金流開始轉向農業農村,為縮小城鄉差距、振興鄉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引領新時代:“互聯網+”助力農業高品質發展

  “你好,請問近期蘇州蔬菜的價格走勢如何?”2016年9月,在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會議期間,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來到農信通集團展臺前,與農業大數據服務機器人“呱呱”進行人機交流,並充分肯定了該公司推進農業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績。

  從氣象預報、環境監測、病蟲害防治到市場行情播報,農信通集團研發的機器人“呱呱”,通過手機APP可同時為5萬至50萬戶農戶提供農技服務。

  這只是農信通集團“互聯網+農業”全産業鏈上的小小一環——9月1日,在鶴壁市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農業信息化高峰論壇現場,逾百架由農信通集團産業鏈企業生産的植保無人機同時升空,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不斷變換隊形繞場飛行,場面蔚為壯觀。

  “登錄我們為益農信息社量身定制的手機APP——‘呱呱農服’,你不僅可以看到所在地周邊有多少架植保無人機,還可在線預約空中噴灑農藥服務,點點手機就把農活給幹了。”農信通集團工作人員、中原飛防植保聯盟發起人趙帥告訴記者,“中原飛防植保聯盟的成立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益農信息社,2017年共對接作業訂單180萬畝次。”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提升信息化水準是唯一的出路、必然的選擇。”李勇告訴記者,雖然早已將業務拓展至大江南北,但他始終未忘記河南省委、省政府及鶴壁市委、市政府多年來的鼎力支持。2012年,農信通集團投資9.7億元在鶴壁市啟動建設其全國範圍內唯一的農業高科技産業基地——中國(鶴壁)農業矽谷産業園。

  按照總體規劃,園區集研發、中試、産業化、推廣、培訓等功能于一身,能夠在農業電子商務、涉農信息服務、信息化建設、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發等領域,為全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益農信息社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與技術支撐。

  眼下,農信通集團正在與以色列阿格瑞特公司、本·古裏安大學卡迪夫中心實驗室開展全方位合作,涉及共建新一代農産品安全研究與檢測實驗室、聯合創辦中以農業物聯網研究院、共建中以(河南)農業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不久的將來,農信通集團將依託雙方共同研發的新一代農業物聯網技術,以雲服務的方式,惠及全球農業生産和消費者。

  “未來,‘互聯網+’和鄉村振興戰略對於‘三農’的影響將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會再一次滲透到‘三農’綜合服務的方方面面,並在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中展開一幅充滿想像力的畫卷。”中國農産品市場協會副會長吳秀媛認為,大規模建設益農信息社解決了我國農業信息化“最後一百米”的問題。以河南省為例,農信通集團運營3.8萬個益農信息社所收集的海量數據,必將轉化為全省發展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的“金山銀山”。

  “互聯網發展新的‘風口’在‘三農’。河南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已經擁有了先發優勢,正在迎來農業農村、生産生活革命性的變化。”李勇幽默地説,“河南實現超車,不用彎道,直道就中!”(記者 張華君 郭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