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陜州區推出“1+1”非貧帶貧金融扶貧模式

2018-09-10 11:39:16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要聞-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圖片新聞列表】三門峽陜州區推出“1+1”非貧帶貧金融扶貧模式

  貧困戶陰濤然在大棚裏忙碌著 通訊員趙宏衛攝影

  大河報訊:如何讓扶貧力量延伸至貧困戶,提升貧困戶的自我“造血”能力?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了解到,三門峽市陜州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在盧氏學習後,對扶貧模式進行創新,唱響了金融扶貧“陜州經驗”,使陜州區的脫貧工作闖出一條新路子,邁向新臺階。

  日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深入陜州區進行了採訪。

  貧困戶入棚打工開啟“創業”新生活

  秋已至,天轉涼,風變爽。

  位於陜州區張汴鄉西王村果蔬大棚一派繁忙的景象,大棚蔬菜種植戶王海蛟和貧困戶陰濤然正忙著為“冬茬”的番茄撥芽、授粉。

  “另一個棚種的香瓜已經挂果,預計10月份就可以採摘出售了。”王海蛟邊忙碌邊告訴記者,額頭上佈滿了汗水。

  去年8月,陜州區政府創新推出了“1+1”非貧帶貧的金融扶貧模式,王海蛟和陰濤然就是這一模式的受益人。

  王海蛟是張汴鄉西王村的非貧困戶,看到本村日光溫室大棚的大好形勢,他一直計劃再上一個果蔬大棚。“我有致富的幹勁,但苦於建造大棚成本高,我資金不足,再建一個果蔬大棚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王海蛟告訴記者。

  隨著脫貧扶貧的深入開展和金融扶貧的宣傳普及,王海蛟了解到,非貧困戶帶領貧困戶就能在銀行貸款5萬元,他連忙將自己的想法告訴村金融服務部。

  “隔壁劉寺村的陰濤然和我是親戚,知根知底,我倆就自願結成幫扶對子。我也貸出了5萬元‘1+1’帶貧貸款,擴大了果蔬大棚的種植規模。”王海蛟説,“又建了一個棚,我的年利潤也翻了番,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

  “我一直想從事種植業,但不懂技術,家裏有兩個孩子,只能在家附近打零工賺錢,日子越過越窮。”貧困戶陰濤然説。去年9月份,陰濤然來到王海蛟的果蔬大棚開始了“創業”新生活。

  “現在我有了幫扶人,大棚活兒忙時,我就來這裡打工,一年有近一萬塊的收入。而且學了技術,過幾年我計劃自己也弄個大棚搞種植,爭取早日摘窮帽,當上種植大戶。”陰濤然的笑容從心裏溢到了臉上。

  先富帶後富“1+1”扶貧模式創新幫扶

  “陜州區是非貧困區,我們結合自己情況,對‘盧氏模式’進行創新,探索出的‘1+1’扶貧模式,讓先富帶後富,這一模式也被確定為金融扶貧‘陜州經驗’。”陜州區扶貧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如何理解這個扶貧模式?記者了解到,“1+1”扶貧模式,即一個非貧困戶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戶。通過鄉村黨組織“牽線搭橋”“自由結合”等方式,引導非貧困戶與貧困戶強弱搭配共同發展。

  “非貧困戶成為貸款主體,享受區財政貼息扶持等相關政策,帶動一個貧困戶增加收入、增強致富能力。”陜州區扶貧辦的工作人員介紹道,這一模式有效打破了金融扶貧政策只對準貧困戶的局限性,有力支持了有項目也有帶貧意願和能力的非貧困戶發揮致富能手、經濟能人在脫貧攻堅中的帶貧作用。

  據介紹,目前,陜州區已發放辦理金融扶貧貸款43853.6萬,戶貸率達53.26%,非貧困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1+1”模式,為全區944戶非貧困戶發放貸款5270.5萬,為該區産業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脫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房琳 任歡 通訊員 肖偉 王丹文 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