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晚報訊:街舞、DJ、唱白和塗鴉,這些打破傳統、特立獨行的“街頭文化”成為型酷和時尚的象徵,深受年輕人的追捧。但是,“街頭文化”僅有這些怎麼夠,所謂傳統,並非對現今文化的限制,而是歷史所給予的珍貴財富,而戲曲作為中國傳承近千年的文化瑰寶,如今也被戲迷融入“街頭文化”。在滎陽,也有一群這樣的曲藝愛好者,他們以戲會友,用戲傳遞新時代、新風尚。
9月8日,滎陽街頭華燈初上,家住滎陽市京城路街道石寨村的陳大爺就拿著小馬扎來到石寨村委門前小廣場上。在那裏,一張紅地毯、兩台音響,一個簡易親民的小舞臺已經擺好。當晚8時,曲藝表演正式開鑼,現場已聚集了200多名群眾。
“每週六一吃過晚飯,我們幾個老朋友就會結伴過來。他們唱得特別好,要我評的話,絕對是業餘裏的一流水準。”聊天中,陳大爺對每週六在這兒演出的隊伍給予了高度評價。陳大爺還説,人多的時候都有近500人,現場熱鬧極了。
據石寨村工作人員喬玉貴介紹,2014年上半年,他們組織戲迷成立了“五福戲迷樂園”,每週六都會在固定的地點演出,至今已演出100多場。演出人員既有四五歲的小娃娃,也有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演出內容從愛情故事到孝賢禮儀,從改革發展到新時代樂章,唱段並不固定。而且在演繹過程中,他們也鼓勵現場觀看的群眾為大家獻唱,讓人人可參與。
不只是在這裡,在滎陽街頭總有旋律無意間就闖入耳朵。在京城路街道海天社區、建業社區和氾河路社區,戲曲愛好者根據日常娛樂習慣和人緣地緣優勢,或在地下停車場,或在街頭遊園、花園,建立了多個“社區小梨園”,唱響屬於自己的夕陽紅,擁有眾多忠實粉絲。
據了解,2018年以來,京城路街道先後高標準建成、投用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狼窩劉村、曹李村和福澤社區等黨群服務中心,加強了基層陣地建設。滎陽市文廣新局為這些新陣地錦上添花,配送了電鋼琴、琵琶、二胡、盤鼓等樂器和器材,提升和豐富了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準,為街道群眾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注入了源頭活水。(記者 姚輝常 通訊員 鄭鴻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