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譜新篇 蓄水保土靚中原

2018-09-28 09:34:21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信陽市南灣水庫水源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信陽市水利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號角。神州大地,改革春風吹綠了中原的山山水水,吹暖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事業。

  4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小流域治理為主線,由群眾自力更生分散治理轉向政府投入規模治理,由粗放型治理開發轉向集約型治理開發,由防護型治理轉向生態型治理,濯濯童山披綠裝,坡地變梯田,荒山溝變成大花園,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就輝煌,在綠水青山之間聳立起一座座豐碑。

  ——連片治理工程。1987年至1994年,全省20個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集中連片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共治理小流域900多條,以濟源王屋河、舞鋼尹集、鄭州五指嶺等為代表的54個片區,探索出了“四線三區”早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模式。“四道防線”:第一道,坡頂魚鱗坑、水準溝與喬、灌、草相結合;第二道,緩坡隔坡條田、反坡條田與經濟林相結合;第三道,坡腳梯田與溝壩地相結合;第四道,溝道谷坊、塘堰壩、淤地壩相結合。“三區”是:坡頂用材林基地、緩坡經濟林基地、坡腳農作物基地。

  ——“十百千”示範工程。1999年,水利部和財政部在全國選擇10個城市、100個縣、1000條小流域作為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示範工程(簡稱“十百千”示範工程)。我省積極響應國家“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秀美山川”號召,統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恢復土壤植被與培植發展支柱産業相結合,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靈寶市寺河小流域形成了用“材林封頂、果樹纏腰、梯田坐底、刺槐封溝”的治理模式;信陽市金牛山小流域實現了“公園外貌、商品基地、服務中心”的治理目標,成為全省城郊型小流域治理的典範;鞏義市玉仙河小流域通過治理,山頭松柏蓋頂,坡腳糧田果園,溝道工程防護,打造水土流失綜合立體防護體系。截至2003年,河南省共有10個縣、112條小流域被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範工程。

  ——丹江口庫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地區涉及淅川、西峽、內鄉、鄧州、欒川、盧氏等6個縣(市),流域面積78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143km2。為確保“一河清水入丹江,一庫清水送京津”,水土流失治理始終堅持以保護和利用水土資源為中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並重,治土與治水相結合,因地制宜,整治坡地,修建塘堰壩、集雨水窖、排水渠等徑流攔蓄和排泄工程,遏制水土流失。以“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為理念,加強了生態産業培育。淅川馬蹬鎮培育形成了5萬畝無公害花椒,成為中原花椒第一鎮;西峽縣形成了“菌、果、藥”三大特色産業,香菇年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1/10、出口位居全國第一,獼猴桃基地種植面積和産量均居全國第二,山茱萸年産量佔全國的一半。

  ——淮河流域重點水源區治理。1992年至2004年,在淮河流域重點水源區新縣、商城、桐柏、魯山等縣實施的水土保持重點工程。1997年至2001年實施的新縣二期工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57.4km2,治理區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2600t/km2·a下降到930t/km2·a,在項目實施5年間,雖然連續3年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大旱,但農業生産仍獲得了較好的收成。桐柏縣項目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7km2,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8.5%提高到78.8%;治理區以板栗、茶葉、木瓜和養殖業為主要支柱的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板栗、木瓜經過深加工已進入全國市場,帶動了全縣65個貧困村、1.2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黃土垣區治理工程。為減輕黃土垣區泥沙流失,黃河流域洛陽、三門峽、鄭州、焦作、濟源等市集中開展了重點小流域治理工程、治溝骨幹工程、重點支流治理工程,在結合植物措施的同時,修建了大量梯田、壩地、谷坊、溝頭防護、淤地壩等工程。洛陽市新安縣和偃師市項目區總面積268.9km2,水土流失面積36.7km2,經過治理,整治梯田3.54萬畝、壩地2271畝,種植喬木林9.53萬畝,修建谷坊441座、淤地壩44座。黃土垣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減少了入黃泥沙,對改善當地群眾生産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革命老區水土保持工程。河南省大別山片區、桐柏山片區和太行山片區是集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區于一體的區域。由於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區域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農業基礎薄弱,水旱災害頻繁,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2008年至今,國家先後在新縣、光山、確山、林州等15個革命老區縣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治理區內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2008年以來,林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6.4km2,項目區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1%提高到49.8%,年攔蓄徑流676.5萬m3,蓄水保土效率達83.5%,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2500t/km2·a減少到500t/km2·a,土壤侵蝕量減少80%。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産出率,項目區人均糧食産量達530kg、年均收入可達6745元,高於當地平均水準20%以上。

  ——坡耕地改造工程。為減輕農業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2009年至2012年,河南省在商城、羅山、陜縣、鞏義等地實施了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2013年5月,國家開始大範圍進行坡耕地改造,河南省組織編制了專項實施方案,選定新密、伊川、澠池、禹州、宜陽、魯山、南召7個項目縣21個項目區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治理坡耕地32.5萬畝。通過水土保持工程的實施,不僅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而且通過坡改梯、溝建壩、配套小型蓄水工程等,項目區實現了生産有路、集水有池、排灌有溝,農業生産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各地堅持把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與發展當地支柱産業相結合、與土地利用和産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合理配置資源,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經濟示範田、經濟林基地,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魯山縣形成了5萬畝的梨樹、軟籽石榴種植基地,南召縣建成了2萬畝核桃種植及深加工産業基地。

  ——生態文明工程建設。2003年,水利部在全國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創建活動,我省以此為契機,積極推動集科普教育、水土保持措施展示為一體的科技園區和生態文明工程創建活動。陜縣二仙坡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孟津縣生態水保科技園等12個單位先後被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遂平縣嵖岈山溫泉小鎮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等3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衛輝唐莊西山生態園等28個單位先後被評為“省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洛陽、濟源、義馬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縣”;平橋區郝堂等3個小流域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建設工程”,特別是澠池縣柳莊成功創建黃河流域第一條國家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為黃河流域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起到了典型示範作用;燕山水庫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各項創建活動的開展,不僅極大激發了民間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的熱情,營造了關心、重視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社會氛圍,也成了展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普及生態理念的重要窗口,充分發揮了宣傳、教育、輻射、帶動作用。

  2017年,在全省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村創建工作,首批評定了新密市尖山田種灣村、確山縣瓦崗鎮常莊村、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新集村、鞏義市小關鎮大山懷村、永城市城關鎮馬崗村5個水土保持生態村。通過水土保持生態村創建,把水土保持工作與環境治理、建設新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利用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復,發展有機農業,減少化肥、農藥投放量,減少面源污染;生態系統更加完善。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積極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扶貧政策及相關部署,為全省脫貧攻堅貢獻水土保持力量。2012年以來,全省用於貧困縣水土保持建設資金累計達到6.8億元,投入資金佔水土保持總投資的60%以上。

  至2017年底,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3萬km2,建設塘壩、谷坊、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36萬座。全省6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群眾生産生活條件,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2000多萬人從中直接受益。

  在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同時,強化了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全省水土流失預防監督執法工作從無到有,水土保持機構能力建設紮實推進,先後有43個縣獲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縣。各級水利部門基本實現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督檢查、設施驗收、規費徵收、案件查處工作“五規範”,水土保持方案申報率、實施率和驗收率得到不斷鞏固與提高。2011年新水土保持法實施以來,全省共審批生産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2755個,工程區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0.23萬km2,有效遏制了生産建設活動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明顯加強。1980年恢復了濟源、陜縣、嵩縣等7個水土保持科學實驗站;1988年開始,河南省先後對全省土壤侵蝕狀況進行了4次遙感普查;1995年開始又進行了3次水土流失普查。完善了監測站點佈局,開展了監測站點標準化建設,實現了全省4大流域監測站點全覆蓋;圍繞水土保持業務,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測和地理信息系統等科技手段,為全省區域水土流失消長分析提供了技術支撐。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進入新時代,河南水土保持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治理、綜合施策,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再上新臺階,為建設美麗河南、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更多更優的生態産品。(本版圖文由河南省水利廳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