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9月創下了7年內新車銷售最大降幅。在當前車市銷量下行的巨大壓力下,不少業內人士期待著政府能出臺“救市政策”。日前,網上傳出消息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已向中國商務部和財政部提交建議對2.0L及以下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徵收的文件。
無論是汽車經銷商還是想買車的消費者,都更加期盼購置稅減半的政策能夠重新實施,以提振車市的消費熱情。
9月多數車企銷量遭遇“滑鐵盧”
10月12日,中汽協正式對外發佈了今年9月以及1~9月中國汽車市場銷量數據。數據顯示,9月中國汽車生産235.62萬輛,同比下滑11.71%,銷售239.41萬輛,同比下滑11.6%。
1~9月,汽車産銷分別完成2049.13萬輛和2049.06萬輛,産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0.87%和1.49%。前9個月中國汽車市場一直保持微增長狀態。
乘用車方面,9月産銷分別為202.5萬輛和206萬輛,同比下滑11.9%和12%,乘用車市場出現了連續3個月産銷同比下降的情況。僅少數幾個品牌在9月保持了同比增長,多數車企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銷量下滑。
購置稅減半政策再被提出
在車市銷量不振,遭遇“最慘”9月的背景下,日前有消息傳出稱,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已向中國商務部和財政部提交文件,提議將2.0L及以下排量車型的車輛購置稅減半至5%,以扭轉銷售頹勢。
隨後記者第一時間向中國汽車流通協會進行求證,儘管協會方面就網上的消息沒有給予確認,但同時表示近期會有相關消息出來。
而同一時間,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的實施方案》,其中也提到,繼續實施新能源購置稅優惠,調整完善車輛購置稅分配政策。
事實上業內對於出臺刺激政策早有討論,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早在六七月份時,有關部門便向政府領導提出過相關建議。”
購置稅減半政策曾頻頻“救市”
“今年車市整體疲軟,經銷商在苦苦支撐維持銷量,同時面臨著主機廠和現金流的雙重壓力。”汽車銷售業內人士表示,“自2018年1月1日取消購置稅優惠政策後,今年的汽車市場疲態顯露,近幾月汽車銷量與往年相比下滑明顯。”
實際上,購置稅確實對汽車市場有很大的影響。2009年,為了刺激當時相對比較低迷的汽車市場,國家首次推出了1.6L及以下車型購置稅減半優惠政策,對於刺激市場增長的效果十分明顯。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汽車銷量同比增長了32.37%,乘用車銷量增長33.17%。然而,在政策調整後的2011年,汽車銷量增幅僅為2.45%,增速較前一年明顯放緩。
隨後2015年10月又一次推出購置稅減半政策,國內車市銷量在此期間出現高速增長的良好表現。根據中汽協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汽車銷量為2802.82萬輛,增長13.65%,是自2013年以來最大的銷量增幅。隨後購置稅優惠政策持續到2017年年底,2018年正式取消。
有專家表示,購置稅減半政策對於經銷商、車企以及消費者來説均有利好。一方面可以使消費者購車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車企、經銷商收入。從另一個角度看,購置稅優惠政策也促進了以1.6L及以下排量車型為銷售主力的廠商發展。
消費者期盼購置稅優惠
從今年1月1日起,1.6L及以下排量車型購置稅從7.5%的稅率恢復到了10%,記者計算了一下,僅這2.5%的變化,售價為9萬元的車就要多花1923元稅錢;11萬元的車,多出2350元稅錢;13萬元的車,多出2778元稅錢;15萬元的車,多出3205元稅錢;20萬元的車,多出4274元稅錢。
另一方面,購置稅優惠政策結束後,不少廠家雖然推出過一段時間的購置稅減免優惠,但消費者總覺得“羊毛出在羊身上”,並沒有達到應有的優惠效果,再加上今年廠家推出的新車較多,截至目前已經有近300款新車上市,因此在消費者看來,今年買車總體價格並不便宜。
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打算近期購車的消費者,他們均表示購置稅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能有優惠政策,將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舉例來説,一輛10萬元的國産車(1.6L以上),剔除增值稅後按10%納稅,買車人需要繳納8547元的購置稅,對於大多數買車人來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購置稅減半之後則僅需4273元。這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而言,是非常大的利好政策。
不僅僅是家用車,按照前兩次購置稅減半政策,包括奔馳C180、寶馬316i、奧迪A3等共有20餘款搭配1.6L及以下排量發動機的入門級豪華車,也在購置稅優惠範圍內,豪華品牌入門級車的售價都在25萬~30萬元,因此,減免稅費幅度會更高,起碼在1萬元以上。
不少消費者表示,鋻於今年車價偏高、優惠力度有限的情況,寧願再等上兩個月,看明年年初政策會不會有所調整,“購置稅優惠,能省個幾千上萬元,加上國六實施後國五要降價,明年買車或許更合適”。(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祁驛 解元利)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