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勢宏偉的大學科技園成為全省創新高地。圖為科技園局部
在席捲全國的“創新創業”大潮中,在全國的大學科技園建設領域,在河南省數百家科技園區發展中,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都可謂是一面旗幟,他們依靠完善的硬體設施、專業的孵化服務、超前的發展理念,成為河南數百萬創業者心目中的“聖殿”。
河南氣體檢測領域的新銳企業馳誠電氣董事長徐衛鋒動情地説:“真的很感謝大學科技園,當初我們3個人創業,就是在大學科技園一步一步壯大,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服務對於初創的企業來講,實在太重要了。”
像馳誠電氣一樣,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依靠科技高效的孵化機制,精準的服務,15年來,累計培育畢業企業146家,培育上市企業25家;園區集聚創業人員6922人,其中博士及以上創業人才130余人,入選鄭州市高端人才14人,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3人,成為全省創新高地。
十五年奮進,終成一流
我省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可以回溯到2002年。當時,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産業化的決定,充分發揮高校智力技術資源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2002年省政府決定創建河南省大學科技園。
以河南省人民政府文件豫政〔2002〕6號為指導原則,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設在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由鄭州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和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等4所高校共同組建。于2003年10月成立了河南省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運作和經營之體。
談到創業經歷,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董事長劉華感慨萬千,他回憶説,當時,大學科技園建設在全國也沒有現成案例,一無經驗、二無模板,當我們拿到一塊500多畝地的時候,公司只有不到1600萬元的註冊資金,每天算著賬花錢,一邊建設一邊貸款,可謂是曆盡千辛。
但是,我們有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為河南高科技企業發展建立‘搖籃’,把最好的政策,最好的設施,最好的服務都給予他們,讓他們茁壯成長,引領河南的創新發展。這就是我們的初心。”
從2007年園區開工建設到目前,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用“滾動發展”的方法,相繼完成了大學科技園(西區)50萬平方米,大學科技園(東區)60萬平方米,合計將近110萬平方米的宏大建設規模。
截至2017年年底,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東、西兩個園區共有企業1029家,其中在孵企業386家。入園企業以智慧産業、北斗及相關産業主導,涵蓋電子信息、電子電器産業、移動互聯等領域,積極帶動了區域內相關産業的集聚與發展。東、西兩個園區共有上市企業18家;上市進入輔導期企業38家;“四上”企業61家;高新技術企業94家。2017年東、西兩個園區企業共實現總收入155億元、工業總産值90億元,稅收5.3億元。
“多校一園”模式領先全國
創立之初,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有別於當時全國的多所院校成立的“獨立式大學科技園”,採取“多校一園、共同發展”的建園模式。實踐證明,這種聯合式的“多校一園”大學科技園模式很有優勢和生命力。
談到該模式的優勢,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董事長劉華説:“一是我們的合作高校有強大的科研優勢、人才優勢;二是鄭州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有政策優勢、環境優勢、服務優勢和資金優勢;三是大學科技園的專業團隊優勢。這三方的無障礙合作,通過平臺搭建,集聚各方優勢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使其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培育基地、高新技術産業輻射基地、高校技術創新基地。這就是我們成功的秘訣。”
一路高歌一路行,大科園建設成就斐然,獲得過國家級榮譽十多項,2003年以來,相繼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家科技計劃(火炬計劃)實施二十週年先進服務機構”;被教育部、科技部認定為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示範單位;2013年、2015年、2016年三次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評為A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擁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兩大品牌,兩個國家級眾創空間品牌,同時擁有完善的孵化服務體系,一批專業園區和眾創空間在大學科技園周邊佈局,大量的創新要素和大學科技園創新資源一起形成了鄭州高新區所特有的“雙創”集聚效應。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完善國際化服務、建設國際化園區是園區發展的必然選擇。2017年6月,鄭州高新區和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在美國舊金山瀚海矽谷科技園建立了“鄭州高新區、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駐矽谷辦事處”,為鄭州的雙創事業面向全球打下了堅實平臺。
實踐證明,集合多校科研優勢,發力一個平臺建設的“多校一園”模式無疑是一種成功的創新模式,在河南省國家大學科技園15年的實踐中,引進了專業的團隊,集合了各方力量,放大了科研、政策等優勢,為全國的大學科技園區建設探索了一條可複製、可推行的發展之路。(本報記者 李保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