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蛋糕”能為鄭州帶來什麼

2018-10-26 10:24:53  來源:鄭州日報  責編:趙瀅溪

  比春運火車票還難搶的,就是馬拉松比賽的門票。

  如今,很多城市都在爭相舉辦馬拉松賽,市民參與的積極性也很高,不僅僅是因為馬拉松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新名片,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與國際影響力;同時,馬拉松還會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助推劑,對於城市全面發展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11月3日,首屆“鄭州銀行杯”鄭州國際馬拉松賽(簡稱“鄭馬”)將鳴槍開跑,屆時來自全球的22000位跑友,將齊聚鄭州,共赴約會。

  那麼,作為鄭州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馬拉松,這個“奔跑的蛋糕”將會為鄭州經濟的發展帶來什麼?讓我們算一算馬拉松背後的“經濟賬”。

  吸引三萬多人到鄭“消費”

  “一場馬拉松賽,數萬人到一個城市,餐飲、購物、交通住宿……都會為這座城市帶來巨大的收益。”作為此次“鄭馬”的主辦方之一,北京中跡體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司書健説。

  事實也是如此。在網上有關“跑馬”的貼吧裏,隨便逛一逛,會發現不少網友除了交流跑步經驗、分享跑步信息,還喜歡聚在一起聊裝備、聊費用。

  網友“tgaga”去年剛剛從廣州到無錫跑了半程馬拉松,他告訴記者,來回機票加上改簽花費了1800元、酒店住宿900元、景點門票160元、吃飯100元、來回打車200元、報名費160元,共計3320元。

  在鄭州從事行政工作的孫先生是一位跑步愛好者,在家門口舉辦的“鄭馬”自然不能錯過。他告訴記者,在跑步裝備上,因各人經濟條件的不同,投入上會有較大的差異。

  “一般而言,一雙專業跑鞋加一套壓縮衣褲。最低也得1000元靠上。比較‘豪’的選手,如果都買專業的大品牌産品,再加上高端的運動眼鏡、運動攝像機等電子設備,一身行頭下來輕鬆過萬。”孫先生説。

  “此次‘鄭馬’將有22000名選手參賽,其中大多數為外地選手,預計會吸引3萬多名外地人員到鄭參賽或參觀旅遊,這麼龐大的人口數量,將從各個方面拉動鄭州的經濟。”司書健説。

  直接經濟收入或將超億元

  不難發現,馬拉松賽事帶動了整個路跑産業鏈實際收益,馬拉松參賽者的基本裝備從遮陽帽、運動耳機、眼鏡、速幹衣、智慧手環、跑步鞋等價格從上千到上萬不等,以及一系列專業跑步健身課程的火爆。

  此外,對於地方政府而言,馬拉松經濟還帶動了航空、物流、酒店、賓館、餐飲、電視直播權、新媒體行銷、文化、旅遊、消費等相關收入。

  實實在在的數據最具有説服力。據司書健介紹,在“蘭馬”舉行之後,2011年到2015年底,蘭州的旅遊人數已經達到4121萬人次,比蘭馬之前提高了4.6倍,同時,旅遊收入達到334.56億元。蘭州中山機場的吞吐量從當年的360萬,增加到現在超過1200多萬人次,特別是國際遊客人數增加20多倍。

  據廈門市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的廈門國際馬拉松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近2.3億元的直接經濟收益;據廈門大學與廣告研究中心以2016廈門國際馬拉松遊客調查和廈門旅遊局公佈的數據為基礎,經評估,廈門國際馬拉松在2016年給廈門帶來價值大約15.15億元人民幣的旅遊市場。

  對此,司書健表示,舉辦馬拉松最顯而易見的“紅利”便是旅遊業和服務業。同時,還將帶動相關文化産業、體育産業的發展。保守估計,此次“鄭馬”將會給鄭州帶來直接經濟收入超過1億元,後續的包括旅遊、消費、投資等傳播價值超10億元。

  打造城市軟指標

  持續注入新動力

  越來越多的城市爭相舉辦馬拉松,看重的並不是它帶來的一時經濟“紅利”,而是借助馬拉松,打造“城市名片”的軟指標,為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世界頂尖的城市都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公司’,因為每個城市都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在此安家落戶,希望更多的目光聚焦在這裡。”世界知名活動創意與傳播領域專家貝特朗·比亞德表示,城市最佳的自我推銷方式,就是馬拉松。

  據悉,為了更好地展示鄭州形象、提升營商環境,此次“鄭馬”的比賽賽事線路將從老城穿越新城,將鄭州市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和現代發展成就的地標串聯,通過央視、衛視、網絡新媒體等平臺的全程直播,充分展示城市地標景觀,用國際化的馬拉松賽事把鄭州3600年商都文明與“國際樞紐”之城的發展新貌融合起來,讓參賽選手充分體驗鄭州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魅力,向海內外宣傳推介鄭州。

  “鄭州具有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馬拉松會成為一個‘窗口’,讓國內甚至國際跑者了解鄭州的發展和鄭州的變化,助推鄭州軟實力和影響力的提升以及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司書健充滿信心。(鄭報融媒記者 趙柳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