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麥浪滾滾,大型聯合收割機馳騁在豐收的田野裏搶收小麥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河南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産大省,改革開放以來,糧食生産連續跨上3000萬噸、4000萬噸、5000萬噸和6000萬噸4個大臺階,全省用佔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1/10的糧食。
40年來,河南糧食生産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業機械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支撐作用。目前,我省農機總動力發展超過1億千瓦,比1978年增長6.79倍,居全國第2位;擁有拖拉機363萬台,居全國第1位,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6萬台,居全國第1位;100馬力—120馬力大型拖拉機已成為主要發展機型;聯合收穫機械達到28.3萬台,增長280倍,居全國第1位,大功率、大喂入量機械發展趨勢非常明顯。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從無到有,累計投入達151.7億元,拉動農民購機投入近400億元。
當前,我省農業機械化水準走在全國前列,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80.8%,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4個百分點;小麥機播、機收水準均穩定在98%以上,玉米機播水準95%、機收水準83%,水稻機收水準83%;機械耕整地做到了應耕盡耕;經濟作物、畜牧養殖、設施農業機械化加快推進,農業生産方式進入了機械化為主的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農業機械化引領農業生産方式變革的態勢更加趨顯,河南農機化發展又迎來了重大歷史機遇。
順勢而為三個階段見證時代變遷
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全省農機系統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支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經歷了改革調整、機制創新、全面推進三個階段。
1978年—1993年為改革調整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農村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為起點,農民獲得了購買使用農業機械的自主權,從而改變了只有國家、集體經營農機的格局,逐步形成了國家、集體、農民個人和聯合、合作多種形式並存的新局面,形成了以小型機械為主的發展新格局。到1993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624萬千瓦,較1978年增長1.75倍,農戶擁有的農機資産佔社會農機總資産的92%,農戶經營農機的收入佔農機經營總收入的90%以上。
1994年—2003年為機制創新階段。1994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農業機械化進入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業産業化經營的起步和農民打工潮的出現,廣大農民嘗試組織農機開展跨鄉、跨縣甚至跨省進行小麥機收作業,以小麥跨區機收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蓬勃發展,並迅速由夏糧生産向秋糧生産延伸,由收穫環節向整地、播種、秸稈還田等環節拓展,探索了家庭經營條件下農機化發展新路,農機聯合體、農機大戶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應運而生。
2004年至今為全面推進階段。2004年,以國家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頒布《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為標誌,農業機械化踏上了全面推進的新征程。2007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見》,2008年9月,我省頒布了《河南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2012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我省農機部門積極落實扶持促進措施,開展了薄弱環節機械化水準提升行動,加大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加快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加速農業産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進程,大力推進全程機械化提升行動,農機由單一的為種植業服務向農林牧副漁各業以及農副産品加工等各個方面拓展,農業機械化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和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亮點閃耀農機化發展“出彩看河南”
“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噴藥不下地、栽秧不彎腰”已成為當前農業生産的真實寫照。現代農機裝備已不僅是替代人工勞力、減輕勞動強度的生産工具,成為影響著農業生産經營方式變革的重要推手,助推農業結構調整、産業鏈條延伸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跨區作業走南闖北。我省農機跨區作業發起于1993年,至今已經走過25個年頭,全省聯合收割機從無到有,發展到2018年的18.8萬台,收割機作業面積達到7900多萬畝,成為全國小麥機收會戰的“主戰場”和“首戰場”。每年我省大面積機收作業結束後,大批收割機陸續奔赴山東、河北、內蒙古、天津等地作業,出省作業收割機總量在3萬台左右。小麥跨區機收作業模式開闢了農業小規模家庭經營條件下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新路子,是我國現行農業生産經營體制下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一大創舉。
農機合作社蓬勃發展。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拉動和各級政府的重視支持下,我省緊緊圍繞中原經濟區和糧食核心區建設,大力推動農機合作社發展,有效地帶動了先進農業技術的集成應用、規模化推廣,促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産業化發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依法登記註冊的農機合作社達到6708個,入社社員14.5萬戶,服務農戶558萬戶,合作社資産總額152.5億元;擁有大中拖7.2萬台,聯合收穫機械5.8萬台,糧食烘乾機895台,配套農具18.6萬台套;年作業服務面積1.2萬畝/次,年度總收入約84億元。
信息化智慧化方興未艾。從2012年開始,我省農機部門積極探索互聯網+、智慧農機、精準農機信息化建設,啟動了“河南省農機跨區作業信息網絡設施和智慧調度服務平臺”項目建設,建設了“河南省智慧農機信息管理平臺”,開發了手機終端APP,實現了遠程監控、調度、軌跡查詢、面積産量計算等。大力開展土地深耕深松信息化監測建設,全省1300萬畝土地深松作業,全部用上了信息監測平臺和監測終端,實現100%信息監測。同時,許昌市、週口市率先在全省開展“互聯網+農機”新型監管模式,建立了信息指揮中心,對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實行遠程監控。東方紅LF1104-C無人駕駛拖拉機在我國智慧拖拉機研製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農機安全形勢保持穩定。2005年,我省通過自主研發,建設了河南省農機安全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全省網上辦證、牌證查詢等監理業務功能。積極開展“農機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免費農機安全監理”“安全生産月”等行業活動。截至2017年,創建國家級平安農機示範單位49個,崗位標兵42名,省級平安農機示範單位39個,崗位標兵68名。全省農機事故明顯下降,連續20多年未發生重特大農機安全生産事故。
補足短板邁向高品質發展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圍繞鄉村振興各領域、各環節找準切入點,圍繞“轉型升級行動”和“四優四化”找準突破點,順應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玉米機收跨越發展。玉米聯合收穫機從1978年的100台發展到今年的8萬多臺,玉米機收由29萬畝發展到4075萬畝,機收水準從不到1%快速提高到86%。
花生機收實現突破。從2002年開始,在全省連續多年實施了花生收穫機械化試驗示範項目,對花生收穫機具進行了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花生收穫機具性能不斷完善提高,機具的規格、型號不斷增加。在補貼政策上,加大購機補貼政策支持,將花生收穫機械作為重點發展機具,實行省級財政累加補貼,大幅提高了花生收穫機械裝備數量。2017年,花生機收面積達970萬畝,機收水準達50.83%。在花生主産區正陽、唐河等縣(市、區)建立部省級花生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大力推動花生收穫機械化發展。
土地深松作業效果顯著。從2011年開始,我省農機深松整地工作由點到面,穩步推進。截至目前,全省累計開展農機深松整地8300多萬畝,其中安排作業補助資金近7億元,累計補助作業面積2700余萬畝。各地農機部門在技術模式、保障手段、監督管理等方面開展了有益探索,通過示範帶動,調動了廣大農民的土地深松積極性;通過技術培訓,培養了一大批掌握農機深松整地作業技術、帶頭實施深松作業的農機人員;經過試驗研究,建立了適應我省土壤特點、種植結構的農機深松整地作業技術模式和機具配置模式;根據基層實際,探索總結了組織作業、面積確認、品質管控和資金兌付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改革開放以來,河南農機化事業將輝煌歷程鐫刻在萬頃田疇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河南農機將適應新要求,邁出新步伐,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為重要抓手,以“四優四化”為發力點,不斷推進農機化高品質發展,奮力譜寫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本報記者 劉紅濤 本報通訊員 王永亮)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