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市新安縣:從“金碗討飯”到“綠色崛起”

2018-10-31 11:55:35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要聞-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文字列表】河南新安縣:從“金碗討飯”到“綠色崛起”

  現代化的新安縣城,圖為體育公園一角 新安縣委宣傳部提供

  重陽節當天,伴隨著歡慶的鑼鼓,一座凝聚著新安群眾美好心願的“江莊村紀念碑”,在新安縣枕頭山公園門口落成。發出倡議並組織實施的是四位老人,年齡最大的81歲、最小的77歲。他們有感於村子翻天覆地的變化,倡議為村子豎起一塊紀念碑,立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相關委局的大力支持。

  江莊村曾是新安縣城區一個擁有3000多人口的城郊村,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新安新城區的開發,江莊村逐漸被新城區覆蓋,2012年,劃分為江莊、紫霞、綠苑、西苑四個社區,成為縣城行政、商業、教育聚集的繁華區域,居民達到6萬多人。

  江莊村的巨變是整個新安變化的縮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新安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不斷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忘初心、埋頭苦幹,讓新安實現了從“金碗討飯”到“綠色崛起”的“嬗變”。自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4年首次入圍河南省“十強縣”,至2012年共入圍8次,2013、2015、2016年度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評先進縣,在2017年度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評綜合排序中位居第三,被譽為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最大、最具活力的縣市之一。

  1

  窘迫:端著“金碗”討飯吃

  新安置縣于秦時,取新治安寧之意,總面積1160平方公里,11個鎮,2個省級産業集聚區,人口53萬,境內“山高嶺多河谷碎,七嶺兩山一分川”,人均耕地少,十年九旱。

  歷史上的新安為東出洛陽、西進長安的必經之地,飽受戰亂之苦。唐代“詩聖”杜甫曾在新安寫下《新安吏》,“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成為新安災難深重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以後,儘管勤勞、頑強的新安人民憑著改天換地的熾熱情懷在這片土地耕耘、播種,但由於歷史、自然的原因,經濟發展緩慢,農業嚴重滯後。

  至今,在該縣北冶鎮嶺後村群眾的腦海中,還清晰地留著1991年那場乾旱的記憶。那一年,整個豫西地區遭受到嚴重的旱災,帶給新安的不僅是莊稼絕收,連群眾生活飲水也陷入危機。嶺後村的群眾日夜排隊在溝邊的一眼泉邊等水;半天才能等一擔的濁水,還要按斤秤來分。時任河南省省長的李長春到村裏視察,見此情景,不由潸然淚下,回省後,把該村的吃水安排為省“一號工程”,撥款在村中打了一眼井。憑著井水,才讓嶺後村的群眾渡過了旱災。

  其實,嶺後村的窘迫只是新安艱難生活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之初,新安人均收入低於300元的鄉鎮就達7個,135個村屬於貧困村,近20萬人處在貧困線以下,用電難、吃水難、行路難、看病難、上學難……一個個難關,如同一座座大山,橫亙在新安人的面前。

  ——用電難:20多個行政村,由於不通電,夜晚被黑暗籠罩,通上電的行政村,因線路老化,每度電得1元多。

  ——吃水難:全縣247個行政村不同程度缺水,逃水荒的群眾多達27000多人,為了水,村民吃盡了苦頭……

  ——行路難:全縣幾乎所有的行政村都是凹凸不平的土路,晴天一衣土,雨天一身泥。特別是深山區,“隔山能説話,見面走半天”,遇到雨雪天,群眾只能困在家中,土特産只能白白爛掉。

  ——看病難:縣城只有一家大醫院,鄉鎮衛生院技術力量薄弱、設備落後,群眾很多平常的病,因條件所限,不能及時救治,造成病情惡化,甚至撒手人寰。

  ——上學難:全縣291所學校80%校舍需要翻修或重建,特別是農村,多數校舍還是在古廟、舊祠堂、土窯洞、破瓦房,“有磚不過千,有門不能關,有窗不透亮,有頂露著天”。

  即使作為全縣政治文化中心的縣城,面積僅有2.5平方公里,居民不足3萬,街道狹窄,佈局混亂,設施簡陋。

  當然,命運也絕非真的冷酷無情,歷史、自然帶給新安苦難、貧窮的同時,也為新安帶來了豐厚的礦産資源,經探查,新安境內有煤、鐵、鋁土、石英岩等20余種礦産資源,只是由於受觀念的制約,找不到用武之地,只能讓資源沉睡,端著“金碗”討飯吃。

  2

  奮進:思路一變天地寬

  一次次困境中的搏擊,一次次沉痛中的反思,讓新安的決策層認識到: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創新,才有未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新安依靠貸款和群眾集資建成了5萬千瓦的小型電廠。1989年4月14日,隨著新安電廠1號機組試車成功,新安結束了“富煤貧電”的歷史,轉向“煤變電”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新安投資20多億元建設了新城區,並對老城區進行了徹底改造,一舉打破了縣城空間狹小的格局。

  如何把新安工業做大做強,真正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仍是擺在新安面前的嚴峻課題。1997年12月18日,新安生産出第一塊鋁錠,被譽為“洛陽第一鋁”,從此新安工業走上了“煤-電-鋁”鏈條式發展道路。

  根據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僅僅依靠縣屬企業的支撐,想把工業經濟的“蛋糕”做大是不現實的,甚至潛在著風險。為此,新安又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使民營企業異軍突起。

  在此基礎上,新安又把旅遊産業作為突破口,打破單一依靠工業的格局,走工業強縣、旅遊強縣雙重發展的路子。

  為改變落後的生産生活條件,新安通過財政積累,抓住制約農村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重磅推出了農網改造、吃水工程、教育“兩基”達標工程、鄉鎮衛生院改建等一項項惠民舉措:並以工業理唸經營農業,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促使農産品轉化、增值。

  從“工業興縣”到“工業強縣,旅遊開發、科教育人”戰略的實施,新安經濟實力迅猛攀升,一舉甩掉國家貧困縣帽子。

  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時代,新安的發展又步入了一個十字路口。新安有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工業優勢、旅遊優勢,以及多年來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新安有壓力:經濟下行壓力大;創新驅動能力不強;環境約束矛盾凸顯;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全縣還有4.5萬貧困人口,民生改善任務依然很重。

  如何實現“工業大縣”的“華麗轉身”?如何實現由“溫飽”變環保、由“生活”變生態?成為擺在新安發展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聚焦洛陽市委對新安提出的“三個定位”“四項要求”,圍繞全市“9+2”工作佈局和“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新安又提出了“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遊富民、科教興縣”發展戰略。

  工業是新安的強縣之基,旅遊是新安的富民之源。對於適合發展的路子,就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

  “科教育人”變為“科教興縣”,由“育人”變為“興縣”,是新安對科教認識的一次飛躍。科教不單單是育人,科教也是科技、也是內在的驅動力,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

  尤其把“生態立縣”寫入發展戰略,並且放在了第一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新安來説無疑是一場深刻革命。在全縣的幹部大會上,縣委主要負責人擲地有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兩者是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不算長遠賬、不算整體賬、不算綜合賬,終究會吃大虧。保護好我們的綠水青山,向一切破壞環境的行為亮劍,才是最利長遠的、最合民心的選擇,才是最‘經濟’的‘生態賬’!”

  3

  轉型:做好生態“加減”法

  在中國的古詩詞裏,白鷺是最雅致的意象。2016年前,對於新安來説,白鷺只是飛舞在對古詩詞意象的無限憧憬中,而今,白鷺卻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常客。每年的3月至11月份,會有數千隻白鷺在這裡築巢棲息,覓食嬉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良禽擇木而棲。白鷺有著“環境監測鳥”的稱謂,對棲息地的大氣、水質等環境因素要求異常苛刻,當它們把新安選為棲息地的時候,它們美麗的身影不僅讓新安有了盎然的生機、詩意的靈動,也為新安“脫胎換骨”的生態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解。

  如何讓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新安提出要算好“生態加減法”:“加”,就是在適合的地方大面積地恢復生態,推動農旅融合;“減”,退出資源初加工工業,發展精加工、深加工,促進産業轉型。

  為做好“加法”,該縣著力構建“一河一帶兩山四廊”生態系統,圍繞以綠蔭城、以産興農、生態聯接、宜綠皆綠的目標,大力實施了生態景觀廊道建設、城區小遊園建設、城郊森林公園提升、沿黃宜林荒山綠化、林業産業建設、礦區植被恢復等六大工程,總投資2.34億元,新增造林面積4.67萬畝。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該縣打造出了漢函谷關世界文化遺産和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擁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2個,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30余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溝域經濟,2017年,全縣共接待旅客98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6億元。

  為做好“減法”,一方面,摒棄傳統煤炭、鋁石粗放開採和初級加工,培育出擁有“煤-電-鋁-鈦”完整産業鏈的全國500強企業萬基控股集團,將煤、鋁“吃幹榨盡”;佈局了以鋁精深加工和裝備製造、新材料應用為主的新安縣和洛新兩個省級産業集聚區。圍繞主導産業,打造鋁鈦新材料産業集群、先進裝備製造業集群、現代物流企業集群以及電子商務網絡經濟強縣。另一方面,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減掉低端産能和噪聲粉塵企業,2017年,取締“散亂污”企業433家,關閉退出煤礦10處,全年PM10、PM2.5平均濃度低於洛陽市平均水準,優良天數達317天。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達標率100%。

  在此基礎上,新安抓住作為全省首批百城建設提質城市的機遇,以“北方人文山水城”為定位,按照“3A鄉鎮、4A縣城”理念,共謀劃百城建設提質工程217項,總投資227.54億元,積極實施城鎮雨污分流、公廁革命等家園提升工程;投資18億元完成G310北移工程;實施了引畛濟澗、引故入新、谷山水庫等重點水利工程;在縣城及縣城周邊建設了3公里長的“澗河風光帶”,打造了翠屏山森林公園、臥龍山森林公園、枕頭山公園等8座公園遊園,建設總面積達9750畝,實現了“城在林中”“林中有城”的城市建設格局。全縣11個鎮中,1個鎮成為全縣首個國家級優美小城鎮,8個鎮先後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

  把豐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績融在碧水中,勤勞智慧的新安人民用創新和開拓的精神,描繪出一幅綠色新安、美麗新安的壯闊畫卷。

  4

  崛起:綠色釋放滾滾紅利

  “山清水秀風景好,只見大哥不見嫂。”地處深石山區的龍潭溝村,人均不到半畝山坡地,一直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不少年輕人甚至面臨找不到對象的難題。為了徹底改變村子的貧困面貌,新安對這條溝進行了持續旅遊開發,打造了5A級景區龍潭峽,村民紛紛開起了農家賓館,成了旅遊從業和景區服務人員。如今,戶均收入在10萬元左右,最高的達30多萬元,80%以上的村民家裏有了小轎車,昔日的“光棍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小車村”、小康村。

  “綠色”蓄足生態發展底蘊,生態建設帶來滾滾紅利。一項項數據,詮釋著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

  ——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65.72億元,是1978年的775.2倍,翻了9.6番,工業化率由1978年的1.0提高到12.1,實現了由工農業經濟並重型向工業經濟主導型的巨大轉變。高新技術産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04.5億元,同比增長16.6%,佔規模工業的比重達46.8%,高於全市平均水準10.4個百分點。前身為新安電廠的萬基控股集團11次入圍“中國企業500強”,並在全省電解鋁行業率先實現超低排放。

  ——發展櫻桃、石榴、朝天椒、核桃、中藥材、油菜等特色種植23萬畝,涌現出了洛陽鵬雲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新安縣卓成石榴園、洛陽綠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春天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大集團新安現代化養殖示範項目等。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41.05億元,是1978年的71.4倍;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39億元,是1978年的388.5倍。同時,支付方式的變革促使電子商務蓬勃發展,2017年全縣電商交易額達到32億元。

  ——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連霍高速、310國道和246省道、314省道為骨架,以縣鄉公路為脈絡的“五縱五橫、環線對接”的交通體系,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22公里增加到2244公里,被評為全國首批“四好農村路”示範縣。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有序推進和城鎮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水準持續提升,縣域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201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6.1%,較2000年提高30.1個百分點。

  ——2017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217所,各類在校生9.9萬人,在職教職工651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高考上線人數連年居洛陽首位。在洛陽市九縣建成的首家民辦高校——洛陽科技學院、全國重點職業高中——新安職高等,每年培訓各類技工數千人,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技術支撐。全縣11個鄉鎮均被評為上等級文化站,各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覆蓋率達100%。全縣廣播人口覆蓋率97.9%,有線電視終端戶5.6萬戶,電視人口覆蓋率98.6%。

  ——2017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72個,衛生機構病床床位共1956張,是1978年的5.4倍;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6.3人,是2002年的13.3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2萬人,是2002年的23.3倍;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2萬人次,城鎮職工醫療保險8.2萬人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4萬人。先後分14批、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400多個,解決了38余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位於深山區的曹村鄉廟嶺村從地下700米處的“火焦石”岩層中打出井水,創造了洛陽市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井深之最。全縣22309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2019年全縣將完成整體脫貧目標。

  ——197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不足1000萬元,1989年實現破億,到2017年達到26億元,是1978年的268.4倍。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發展之路常走常新。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成果、經驗,進一步堅定了新安把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和勇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新安正按照十九大確定的宏偉目標,瞄準高品質發展,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擔當、更大的作為,在譜寫更加出彩的洛陽篇章中,貢獻著新安應有的力量。

  青山如畫,映照著和諧的勝景;綠水如弦,彈奏著發展的強音。

  新安,這座閱盡千年滄桑巨變的魅力古城,一定會在新的征程上煥發出更加耀眼奪目的光彩!(文/圖 本報記者 田宜龍 本報通訊員 王學新 郭建立)

  新安名片

  ●漢函谷關世界文化遺産

  ●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全國文化先進縣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全國文物先進縣

  ●國家衛生縣城

  ●國家園林縣城

  ●中國旅遊強縣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縣

  ●中國書法之鄉

  ●中國門球之鄉

  ●中國澄泥硯之鄉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全國綠化模範縣

  ●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

  ●河南省職業教育強縣

  ●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