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全省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圖為滿目蒼翠的黃柏山
河南日報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2007年我省作出建設林業生態省的重大戰略決策。從2008年始,我省相繼實施《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和《林業生態省建設提升工程規劃》。
十年砥礪奮進,全省森林資源持續增長。與2007年相比,我省森林面積凈增1295.8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5.17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加4958.44萬立方米,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狀況有所好轉。
上下齊心 年均營造林650多萬畝
又是一年冬春造林季。
從10月開始,我省各地植樹造林動員會便接連不斷。測量、整地、備苗,各項工作有條不紊。
11月12日,汝州市郊北部的龍山上,挖坑、扶苗、澆水,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兩年努力,昔日荒草遍地的龍山已建成超萬畝花海。近年來,汝州大興植樹造林之風,覆蓋城鄉的綠網體系初步形成。2017年以來,共完成營造林22萬畝。
不僅是汝州,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淅川縣,2013年以來每年新造林面積10萬畝以上;平原農業大縣西平縣,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12.44%躍升至現在的30.17%;曾經飽受風沙之苦的湯陰縣,2016年開工興建“圍縣林”,建成總長度127公里的縣域周邊防護林。
10年來,我省紮實推進林業生態省建設,工程範圍涉及全省所有縣級單位,造林任務分解到每個鄉級單位,規劃目標全面完成。
為了能夠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我省各地創新造林體制機制,堅持工程化造林、專業化施工,加大土地流轉補貼力度,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林業企業、合作社、大戶等經營林地面積達806.6萬畝。
這十年,我省平均每年完成營造林650多萬畝,中原大地綠色愈來愈濃,荒山披上綠衣,道路繫上綠帶,城區裝上綠芯,城鄉顏值不斷刷新。
這十年,我省增加了1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11個國家級綠化模範城市、28個省級以上森林公園,森林進城環城護城,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全省現有林地面積8496.33萬畝,森林面積6144.77萬畝,森林覆蓋率24.53%,森林數量、品質顯著提升。
築夢十年 河南愈加“綠富美”
十年林業生態建設,生態價值幾何?
全省森林涵養水源121.34億噸,約相當於小浪底水庫的庫容;固定二氧化碳2391萬噸,相當於燃燒1494萬噸標準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釋放氧氣1365萬噸,相當於6200萬人一年的需氧量;固土2.39億噸,減少土壤肥力損失1012.36萬噸,增加土壤氮、磷、鉀營養物質40.95萬噸,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及滯塵7809.64萬噸……
據評估,2017年全省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2337億元,較2007年增加1034.85億元。
這十年,省級以上濕地公園增加了47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了100多萬畝,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我省60%以上的物種在森林中棲息繁衍。
培育生態林,築牢中原大地的綠色屏障,栽下經濟林,建起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
十年來,我省林業産業快速發展。全省林業産值由2007年的841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966億元,經濟林總面積達1621萬畝,林木種苗和花卉面積達277萬畝,花卉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三位,全省建成了豫西蘋果、信陽茶葉、西峽獼猴桃、新鄭內黃大棗、滎陽軟籽石榴、林州花椒等一大批特色經濟林生産基地,形成了許昌花木、洛陽牡丹、南陽月季、開封菊花等花卉苗木生産核心區。
森林旅遊正成為重要的朝陽産業、綠色産業和富民産業。依託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代表的各類森林旅遊地,我省森林旅遊蓬勃發展,遊客量位居全國前十。
省林業廳總工程師光增雲説,十年林業生態省建設,社會效益更加凸顯,有力推動了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村就業。“造林就是造富,這十年,平均每年提供4560萬個就業工日,年增加就業價值52.93億元,全省農民來自林業的純收入人均提高到1021元,年均增長13%。”
更為可喜的是,在播綠造綠的過程中,生態文明的種子“種”進人們的心田,崇尚生態、崇尚自然的良好社會氛圍初步形成。
林業生態省十年建設期滿,我省“綠量”大幅提升。但需要正視的是,河南森林面積、人均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均排在全國20名左右,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佈不均,森林品質效益不高,小樹多、大樹少,落葉樹多、常綠樹少的現象普遍,生態産品供給和生態公共服務能力與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要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把植樹造林提到戰略和全局高度,樹立更高標準,創新體制機制,著力打造綠量適宜、佈局均勻、網絡完備、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穩定高效的生態系統。《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已經省政府批准後印發。
“五年增綠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藍圖已繪就,號角已吹響,讓我們一起努力,植綠護綠愛綠,共同描繪濃墨重彩的美麗河南新畫卷!(記者 陳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