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水潤民 添彩中原

2018-11-19 14:46:34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興水潤民 添彩中原

  河口村水庫鳥瞰。

【豫見國際-圖片】興水潤民 添彩中原

【豫見國際-圖片】興水潤民 添彩中原

  注:到2015年年底,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到2017年年底,全省農村集中供水人口達到6824萬人。

【豫見國際-圖片】興水潤民 添彩中原

  西峽縣田關鄉孫溝村坡改梯工程。

  河南日報訊:為政之要,其樞在水。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河南位於華夏文明腹心地帶,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山區到平原過渡帶,橫跨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流域,受水之利害最為突出,興水利、除水害任務繁重。

  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河南省委、省政府積極探索水利體制機制改革,加大水利投入,豐水興利,防汛減災,助力糧食生産,建設生態文明,為中原更加出彩譜寫出輝煌篇章。

  治水理念從安全水到生態水

  “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歷史上,河南飽受水旱災害襲擾,糧食産量低而不穩,群眾時常忍饑挨餓。

  為了讓中原兒女免受水旱之災,改革開放初期,河南積極推進水利工程建設,確保江河安瀾,水旱無憂,群眾有糧吃,吃得飽。

  一批大中型水庫得到除險加固。薄山、南灣、昭平臺、宿鴨湖、石漫灘、白沙、板橋等一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水庫,或年久失修,或遭洪水沖毀,防洪調蓄功能亟待恢復,我省統籌安排資金,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繼上馬。黃河流域,小浪底水庫、西霞院水庫、故縣水庫、河口村水庫相繼開工並建成投用。淮河流域,燕山水庫建成投用,榮獲“魯班獎”“大禹獎”;千里淮河第一壩——出山店水庫大壩雄姿初展;北汝河上的前坪水庫正在加緊施工,大壩已經高高聳起。海河流域,盤石頭水庫大壩橫亙淇河,提升了海河流域的防洪能力。

  一座座大型水庫像一條條鐵索,緊緊扼住了蛟龍,大江大河得以安瀾,為我省防汛工作築牢了基礎,也為農田灌溉提供了穩定的水源。

  建設旱澇保收田,灌區面積進一步擴大。1978年,全省共建成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17處,改革開放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我省不斷加大投入,灌區面積逐年擴大,糧食産量逐年增加,群眾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截至目前,全省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發展到38處,為中原糧食生産打下堅實基礎。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水利事業改革發展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係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水利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之首,水利事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河南省委、省政府轉變治水理念,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興水方針,高效利用水資源、系統修復水生態、綜合治理水環境、科學防治水災害,實施“四水同治”,構建現代水網,打造水生態文明,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劉正才説,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從過去“盼溫飽”到現在“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到現在“求生態”,群眾對水的需求,也從水安全提升到水生態,我省水利事業也從工程水利逐漸轉向資源水利、生態水利。

  農田水利築牢中原糧倉基石

  改革的春雷,在神州大地滾響,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迅速在全國推開,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産的積極性。對於劇烈的社會變化,傳統的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一時難以適應,農村勞動力難以組織起來,中小型水利工程無人問津,失修嚴重。1985年到1988年,河南連續4年大旱導致糧食減産。

  “強農固本,治水為先”。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産量低而不穩,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1989年10月,省委、省政府發佈河南省水利建設發展規劃綱要。1991年1月15日,省人民政府印發決定,在全省範圍內開展“紅旗渠精神杯”競賽活動。“紅旗渠精神杯”每年評比一次,作為農業戰線的最高榮譽。

  “紅杯賽”活動開展以後,1991年至1995年,全省投入水利建設的資金43.81億元,年均8.76億元。在“紅杯賽”推動下,河南水利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我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完成的工程量逐年增多,品質和效益逐年提升。

  進入新世紀以後,我省進一步加大農田基本水利建設,實施藏糧于地戰略,開展高標準良田建設,打造國家糧食核心區,農業生産條件持續改善,農民生活水準明顯提高。“原來俺村這些地都是沙荒地,糧食産量低,十來年前,政府在地裏舖了路、打了井、修了渠,莊稼一旱就能澆,澇了也能排,糧食産量比以前翻了一番,小麥每畝能打一千三四百斤。”延津縣小譚鄉新堤村村民李紅軍説。李紅軍承包耕地50畝,加上農業專家悉心指導,種一年地能掙十多萬元,他經常開著轎車下地察看莊稼。

  雖然田地裏旱能澆、澇能排,但農民用水更加節約、精準、高效。截至去年年底,我省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43.54萬畝。在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內,溫控大棚內的感測器檢測到空氣和土壤內缺少水分,就會提醒電腦發出灌溉指令,泵房裏的水泵就會啟動,大棚內的滴灌、微噴設備隨即開始噴水吐霧,直到大棚內的濕度達到預定標準,灌溉活動自動停止。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發展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910.45萬畝,全省糧食年産量多年穩居千億斤以上,築牢了中原糧倉的基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創新讓水利建設更高效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改革開放40年,水利管理體制、機制不斷改革創新,為水利事業興旺發達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發展動力,給我省水利事業發展帶來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讓水管單位活力再次迸發。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大型水庫維修管護費用不足,長期失修,管理體制不順,職工收入較低,隊伍不穩。2004年年底,我省出臺《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強力推動各地改革水管體制,將水管體制改革與項目申報和資金分配掛鉤。通過改革,理順了管理體制,創新了管理機制,暢通了工程管理和維修養護經費渠道,解決了拖欠職工工資問題,改革了單位內部機制,調動了職工積極性,大中型水庫再次迸發出活力。

  水利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讓我省水利建設有了充足的資金“活水”。河南水資源嚴重短缺,旱澇災害頻發,補齊水利短板任務艱巨。但長期以來,水利工程主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資金不足制約著水利工程建設步伐。為破解融資難題,省委、省政府決定改革水利投融資體制,2009年9月河南水利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掛牌,後更名為河南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我省省級水利投融資平臺。“9年來,河南水投集團不斷創新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為河南水利事業引來了大量資金活水。”河南水投集團董事長王森説,河南水投目前總資産513億元,凈資産202億元,下一步要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水投方案”。

  農田水利産權制度改革,讓農田水利設施不再“年久失修”。近年來我省積極鼓勵各地大膽探索,改革農田水利産權制度。寶豐縣每個行政村都設立了村級水管員,不但負責飲水設施管護,還要負責灌溉機井、渠道、坑塘管護;濟源市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先建後補、以獎代補”;內鄉縣打磨崗灌區採用“公司+協會”模式,探索建管新機制。通過農田水利設施産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徹底扭轉了“重建輕管”局面,形成了農田水利設施“有人建、有人管、有錢修、常運行”的長效機制。

  水資源管理機制體制改革,讓水資源實現永續開發利用。我省積極組織開展水權改革試點和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試點,組織實施一年一度的水資源制度考核,紮實開展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民節水行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加快推進水資源監控系統建設,嚴格取水許可管理,嚴格計劃用水管理,以水定城、以水定産的剛性約束不斷強化,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在社會生産總值和糧食産量大幅增加的同時,全省用水總量始終處於220億立方米左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了18.5立方米。

  改革讓水利事業充滿活力,技術創新讓水利建設如虎添翼。改革開放這40年,水利建設技術創新經歷了“肩扛手提”的人力作業、大型裝備機械化作業和信息系統操控下的智慧化作業三個階段,水利工程技術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工程工地上,由於施工技術落後,還基本是人海戰術,挖土築壩靠人工完成。民工推著獨輪車、架子車運送黏土、砂石,十分辛苦。”前坪水庫建管局局長張兆省説,正在施工的前坪水庫,建設單位與十多家國內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壩碾壓實現了“智慧化操作”,碾壓過程更為科學規範,碾壓效率也大幅提高。

  信息化技術讓防汛指揮更加便捷。濟源市河口村水庫上游28個雨量站,可以即時自動上報雨情到水庫信息中心,大壩壩體內預先埋設的感測器,時刻反映著大壩內部的壓力、沉降等技術參數,為大壩調度和安全提供決策依據;全省4093個水文站點實現了自動測報,我省各地的雨情、水情、汛情可以隨時掌握,為江河湖庫閘壩調度提供科學依據。

  興水潤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改革開放40年,我省水利事業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興水潤民,大力發展民生水利,為中原城鄉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通水,中原兒女喝上甘甜的“南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到今年11月9日,已向總幹渠中調水171.95億立方米。中線工程沿線19座大中城市5310萬居民喝上“南水”,其中我省1900萬人飲用上甘甜的“南水”。“南水”還扮靚了中原城鄉環境。今年上半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北方進行大規模生態補水,其中向我省補水5.02億立方米,我省水生態、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沿線受水地區地下水位明顯上升,河湖水質得到顯著改善。

  水庫移民生活安定,日子越來越紅火。為了南水北調,為了我省水利建設,眾多群眾離開故鄉,成為水庫移民。改革開放以後,我省故縣、小浪底、盤石頭、西霞院、燕山、河口村、出山店、前坪等大型水庫工程相繼開工建設,動遷移民47萬人,尤其是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16.5萬人,移民人數逐步增加,目前我省共有水利移民204萬人。1986年3月,省政府提出把安置型移民改為開髮型移民,促進移民發展。2006年8月,省政府規範了移民安置的程式和方式,提高了徵地的補償和搬遷的補助標準,加大了移民後期扶持力度,移民生産生活水準逐步提高。

  全面推行河長制,整治河湖突出問題。在去年全面建成省市縣鄉村5級河長體系的基礎上,今年又在全省實行湖長制,建立市縣鄉村4級湖長體系,5萬多名河長湖長上崗履職,巡查河湖,集中開展河湖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打擊非法採砂,開展河流清潔行動,全省河湖面貌明顯改觀。

  興水潤民,助力脫貧攻堅。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今年7月,葉縣保安鎮馮庵村78歲的村民李合喜用上了自來水,他感嘆再也不用去拉水吃了。2005年至2015年,我省全面解決了4700萬農村居民和666.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我省共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0375處,覆蓋全省159個縣(市、區),覆蓋行政村38027個;農村集中供水人口6391萬人,佔全省農村供水人口8098萬人的79%;分散式飲水工程供水人口1707萬人,達到國家農村飲水安全標準。今年,要確保33個計劃脫貧縣和110萬脫貧人口飲水安全有保障。

  四水同治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每當夜幕降臨,汝州城市中央公園雲禪湖上,噴泉隨著音樂起伏而搖曳多姿,音樂噴泉過後是水幕電影,圍觀的市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錄影,記錄下家鄉的美景。從雲禪湖向南,7公里長的城市中央公園內,丹陽湖、望嵩湖、天青湖、鸛魚湖倒映著別樣的風景。這是汝州市百城建設提質工程“以水潤城”的具體體現。

  有了水,城市就增添了靈秀之氣。鄭東新區打造水域靚城,如意湖、龍湖遙相輝映;開封水系貫通,乘客沿水路夜遊汴梁,汴西湖讓遊客流連忘返;許昌建設水生態文明城,護城河內遊客踏浪觀花;新蔡周邊湖泊相連,正在積極實施水系連通項目;汝南縣實施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整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居民將來可以乘船環遊縣城,觀荷花、賞楓葉。我省積極推動百城建設提質工程,提出“以水潤城”,各地順勢而為,積極行動,改善水生態,提升城市品位。

  鄉村盤活水資源,助力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村莊。通過清潔小流域建設,創建水美鄉村等活動,一批鄉村治理了水土流失,坡地改為梯田,恢復了生態美景,村民通過特色種植,發展生態旅遊,讓鄉村不僅生態宜居,而且産業發展,生活富裕,帶動了鄉村振興。平橋區郝堂等3個小流域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清潔小流域,澠池縣柳莊成功創建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登封市徐莊鎮柳泉村、湯陰縣韓莊鎮部落村、淇濱區上峪鄉桑園村、商城縣伏山鄉里羅城村今年初被評為我省第三批“水美鄉村”,至此,我省已經有61個鄉村獲此稱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我省鄉村振興的步伐更加堅實。

  改革開放40年來,全省水利工程設施不斷完善,防汛抗旱能力不斷增強,水利事業發展不斷加快,但河南的“水”仍然面臨著四個突出問題:水源不夠、水量不足、水質不優、水利工程不多。破解這些問題,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現代水網建設這一關乎長遠發展、全局發展的基礎性工作。

  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説,要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著力構建系統完善、豐枯調劑、循環通暢、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實施“四水同治”,高效利用水資源、系統修復水生態、綜合治理水環境、科學防治水災害,貫通水系、暢通水網。著力完善防汛抗旱減災、水資源合理配置、河流健康保障、科學發展體制機制等四大體系,讓江河更加安瀾、山川更加秀美,讓水更好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河南水利人積極踐行“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勇立潮頭,銳意改革,積極構建現代水網,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打造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水域美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原更加出彩貢獻力量。(記者 高長嶺 通訊員 李樂樂)

  本版圖片圖表均由河南省水利宣傳中心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