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2018-11-29 11:23:10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趙瀅溪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甘山紅葉醉秋色王琳攝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陜州地坑院王琳攝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高陽山溫泉肖偉攝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張汴鄉草莓生産基地肖偉攝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二仙坡蘋果碩果纍纍肖偉攝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縱橫交織的陜州區交通網絡王琳攝

【豫見國際-圖片(頁面標題: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陜州:傳承創新促發展 勇立潮頭唱大風

  駿通車輛公司江波攝

  禹開三門、夏商征戰、分陜而治、甘棠遺愛、秦晉之好、唇亡齒寒、假虞滅虢、崤之戰……6000年來,在三門峽市陜州區這方神聖而又美麗的熱土上,誕生了許多耳熟能詳的典故和成語。

  越來越多的陜州元素唱響了國內外。陜州地坑院已成為三門峽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名片,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蒲劇《孫安動本》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成功展演,轟動全國;陜州剪紙、捶草印花、鑼鼓書、穿山灶、十碗席等陜州文化隨著《魅力中國城》三門峽競演,聲名遠播;“駿通”“二仙坡”品牌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陜州區被列入首批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試點。

  “陜州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一個領導、保持兩個不變、走好四條路子、打好五套組合拳’,發力‘三次創業’,助力‘中原崛起’,決勝全面小康,保持陜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開創新時代陜州新局面。”陜州區委書記駱玉峰説。

  1工業轉型打造高端“動力引擎”

  陜州區以黃金、鋁、煤“黃白黑”優勢資源為産業支撐點,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新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總數達60家,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增長14.3%。

  2017年4月1日,工信部發佈第294批汽車新産品公告,“駿通”牌汽車起重機整車通過發佈,標誌著駿通公司具備了特種作業車底盤及整車生産資質。至此,該公司成為河南省第二家取得汽車起重機底盤及整車製造資質的企業。

  駿通公司取得特種作業車底盤及運輸專用整車生産資質後,年産1萬輛起重舉升專用車生産線建成試産;年産5000輛冷鏈運輸專用車和年産5000輛鋁合金專用車兩條生産線正在調試;1萬輛多輪驅動專用車項目備案獲省工信委批復,具備整車生産資質;大力實施“機器換人”示範項目,購進178台國際一流智慧焊接、切割等操作機器人,智慧製造邁出新步伐。目前,駿通公司專用車年産量達到2.7萬輛,産值30億元,成為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專用車生産企業,專用車製造業“航母”雛形顯現。

  以駿通公司為核心企業,陜州區立足産業優勢,多元化發展,現有專用車製造板塊、起重舉升類特種車製造板塊、多輪驅動特種車輛板塊和富通物流園板塊,四大板塊齊頭並進。

  化工産業集群不斷壯大。實施項目15個,累計完成投資56.5億元,完善了園區道路、供熱、供氣、供水及創業服務中心、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舉行了2018中國(鄭州)産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之陜州新材料專題對接會。

  軍民融合産業實現突破。搶抓軍民融合戰略機遇,突出招大商、招軍商,中科數遙高光譜衛星數據應用産業基地快速做大,首個“衛星應用示範城市”落戶三門峽;河南英富迪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年産1萬套紅外熱成像系統生産基地建成調試,陜州工業打造出了高端“動力引擎”。

  2高效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蘋果從種到收,都是技術活,收果也有講究,得確保果傷率不高於3%。”9月17日,曹寬友夫婦來到二仙坡果園,戴上手套,小心地將蘋果摘下來,剪去果蒂放筐裏,分級、套袋、裝箱。

  他住在陜州區大營鎮寺古洼村,在二仙坡綠色果業有限公司工作了9年。這裡位於伏牛山北麓,土層肥沃、空氣清新、水質優良,被農業農村部評定為AA級生態區,適生高檔優質果品。現在方圓3萬多畝土地,大部分都種了優質蘋果樹。

  二仙坡果園是陜州區高效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陜州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著力解決好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問題。

  以産業興旺為重點,解決好農業強的問題。陜州區以紅啤梨、蘋果等“紅”色優勢農産品為帶動,“果、牧、菜、煙、菌、林”六大特色支柱産業不斷壯大,2017年果品總産5.6億公斤;規模養殖場達60個;蔬菜産量4.2億公斤;煙葉産量193.3萬公斤;白木耳、羊肚菌新品種栽植成功,食用菌産量5308萬公斤;生態林營造3.6萬畝。

  “陜州區複製‘二仙坡模式’振興果業行動計劃”在陜州區大營鎮、張汴鄉、菜園鄉、張村鎮、張灣鄉5個蘋果主産鄉鎮有序推進。新增省級農業産業化集群2個,特色農業産業基地102個,新發展家庭農場23家。啟動2018年陜州區紅啤梨標準化項目,建成了二仙坡2萬噸蘋果期貨交割冷庫、拙雅農業15萬斤高端花果醋生産線、龍飛公司20萬噸生物有機肥生産線、匯多滋2萬噸果蔬汁飲料生産線、緣份果業10萬噸濃縮果汁生産線、三鑫果袋廠果品套單生産線等。

  在擴大農産品生産規模的同時,農産品也得到高品質發展。陜州區全面啟動省級農産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工作,認證“三品一標”農産品13個,成為阿裡巴巴農村戰略在“生鮮農産品”領域的首個農業供給側改革試點示範區域。龍頭企業龍飛公司榮獲“國家級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稱號。

  為了促進群眾信息消費、移動消費,推動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陜州率先實施城區WiFi全覆蓋工程,覆蓋面積達4.36平方公里,實現1.1萬人同時無線上網,陜州區電商産業“遍地開花”,農産品銷售額達3.5億元,信息進村入戶示範經驗在全省推廣。

  3地坑院帶動三産融合發展

  陜垣先民們掘地為穴而居,“平地挖坑,四壁鑿窯”,這一自遠古時期人類穴居延續至今的獨特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詩經》稱為“陶復陶穴”。

  陜州區委區政府針對地坑院的獨特性,遵循保護先行、協調開發、注重品牌、永續利用的理念,近年來陸續對100多座地坑院進行修復性建設,打造陜州地坑院景區,建成包括22個地坑院組成的民俗園、小吃街百味巷、古街百藝苑等多處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點。

  陜州地坑院景區是2018年全省設立的三個“過大年回老家”活動主會場之一。一時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中國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播發燈會盛況,引發廣泛關注。

  隨著陜州地坑院景區功能不斷完善,地坑院規模效益凸顯,地坑院民俗窯洞體驗賓館、廉政教育基地、地坑院百味巷小吃街、7D玻璃天橋、地坑院民俗文化園等項目投入使用,目前已經累計接待遊客450萬人次。

  “我們來陜州過大年,逛地坑院,賞花燈,泡溫泉,看白天鵝,真是一個內容豐富又康養的一年。”來自洛陽的趙水蓮阿姨説,她每年春節,都會約朋友坐火車來到陜州小住一段時間。

  依託地坑院景區,陜州開發了高陽山溫泉度假區,加快推進了以康體養生為主的大健康産業,與58家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讓遊客來了,願意留下來住上一段時間,療養身心。

  狠抓三産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深化旅遊合作,開發了陜州糧液、老陜州洋蔥幹紅葡萄酒、白天鵝系列旅遊産品等20余種文化旅遊産品,並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引導群眾靠旅遊服務致富,達到強縣富民的目標。

  如今,“陜州文化”更加自信。陜州地坑院景區榮升國家4A級景區,並在第五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上榮獲“2017年民生示範工程”稱號。吸引了新加坡電視臺、美國ABC電視臺、英國BBC廣播公司等國外著名電視臺到地坑院拍攝取景,陜州文化逐步走向世界,陜州人民的文化認同感愈加堅定。

  4創新模式打贏脫貧攻堅戰

  “以前種小麥和玉米,忙了一年每畝地收益500元,現在改種辣椒每畝地能增收4000元,種植、管理和銷售都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幫忙,感覺越種越有勁。”11月25日,陜州區西李村鄉陡溝村貧困戶馮建濤説。

  “蔬菜大棚的收益,直接改變了農民的種植理念,目前全鄉已經發展辣椒種植6000余畝,直接帶動貧困戶900余戶2600余人。”西李村鄉黨委書記劉陽介紹。

  西李村鄉的蔬菜大棚只是陜州區發展産業帶動脫貧的一個縮影。陜州區共有貧困村84個,其中,省級貧困村54個、深度貧困村3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5944戶49572人,貧困發生率為7.28%,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

  陜州區圍繞産業扶貧長期收益和短期效果相互依存的關係,緊緊抓住高品質扶貧這一關鍵,提出産業扶貧“長短結合抓産業、依託龍頭帶農戶、安置點前建項目、技能培訓找出路”思路,指導各鄉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加快了産業發展的步伐,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陜州區發展扶貧特色産業確保貧困人員的“三金”利益,即流轉土地掙租金、進場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掙股金。通過“林果藥菜牧菌”等特色産業的帶動,讓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保證有效脫貧。

  金融扶貧盤活“一池春水”。陜州區根據貧困戶的不同類型,分類施策,制定“分紅型”“打工賺錢型”“打工賺錢+傳授技能型”三種不同的帶貧幫扶模式和收益模式,真正實現了變“死錢”為“活錢”、變“輸血”為“造血”、變“保底”為“保富”的“三變”目標。對喪失勞動能力的深度貧困戶,實行“分紅型”模式,目前參與分紅貧困戶有1259戶,年固定分紅3000元以上;對有勞動能力、無學習能力的貧困戶,實行“打工賺錢型”模式,目前有879戶,年保底收入不低於7500元;對有勞動能力、缺生産技能的貧困戶,實行“打工賺錢+傳授技能型”模式,目前有627戶,年最低收入7500元以上。

  以黨建為引領,“捆綁式1+1”幫扶顯真情。從非貧困戶中選定致富黨員、致富幹部、經濟能人、愛心人士、回鄉創業人員五類帶貧主體,將貧困戶精準區分為喪失勞動能力的深度貧困戶,有勞動能力但無學習能力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但無技能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有技能、有項目但無資金的貧困戶和脫貧戶,返貧戶五種類型,通過鄉村黨組織“牽線搭橋”、自由結合等方式,一戶非貧困戶與一戶貧困戶捆綁結對子,強弱搭配奔小康。

  目前,以“兩不愁四保障”為重點,陜州區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13個,1434戶貧困群眾搬遷入住新居,216戶貧困戶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建成産業培訓基地16個,産業就業基地119個,産業增收大棚1541個;發放辦理扶貧小額貸款3.94億元;貧困人口實現就業4782人;納入低保、五保、殘疾人兜底保障對象5532人;全面落實“三個一批”健康政策。

  金融扶貧和非貧困戶帶貧的“陜州扶貧”模式,開創了非貧困縣開展金融扶貧的新路子。三門峽市、河南省金融扶貧現場會先後在該區召開;在全國金融扶貧現場觀摩會上該區還作了典型發言。(記者 王小萍 王雪紅 通訊員 肖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