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永:用故紙拼出古城開封的背影

2019-02-27 17:02:33  來源:大河報  責編:趙瀅溪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河南在線-文字列表】劉海永:用故紙拼出古城開封的背影

  劉海永在講解開封的歷史

  近日,開封市組織對中山路街景整治舉行了專家論證會。中山路的前身是北宋汴京城的禦道,是開封城千年不變的中軸線,這條道路的街景建設對開封意義重大。參會專家有考古專業的大學教授、城市總規劃師、文學博士、奧運會徽設計者。唯有42歲的劉海永,非但沒有耀眼的職稱和頭銜,甚至沒有相關的職業身份。

  劉海永是一位民間城市歷史文化的研究者。20多年來,他堅持不懈地蒐集開封近當代史資料。從2015年開始,劉海永陸續出版了《一座城的民國記憶》《一座城的人文秘境》《一座城的美食風情》《餐桌上的宋朝》等多部講述開封歷史文化的著作。

  日前,記者採訪了劉海永,聽他講講如何癡迷于故紙堆中,一枝一葉地蒐集整理城市歷史文化的故事。

  到廢品站的廢書堆裏翻找開封的文獻

  1995年我從杞縣考上開封師專藝術系美術專業,那時我18歲,第一次來到開封。剛開始還有些失望——這座城太破了。後來發現看著很破敗的一個個街巷,但歷史卻可以追溯到上千年,裏面有很多名人趣事,甚至是近現代歷史事件的現場。這讓我充滿了好奇。

  我上學時經常到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室去抄文獻,手抄《守汴日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明李光壂撰),用硬皮本一字不落記錄下來。後來去書攤,上世紀90年代中期龍亭東湖開了個星期天市場,還有河南大學西門,都有十幾家舊書攤,我在那兒開始找一些關於開封的書籍。

  我大規模地去蒐集這些史料,從尋找一本書開始。我打聽到有一本書叫《開封近代建築史略》,1992年的油印本,但這本書問了很多人都沒有。短短20年的東西,就已經找不到了。而看開封的老建築,必須得看這本書。

  通過這本書的尋找,我發現開封的地方文獻不僅僅是官方修的那些志書,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有文獻記載。把這些東西匯集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開封。

  最艱苦的時候,我跑到廢品站堆積如山的廢書裏,一本一本去翻找開封的文獻,滿臉都是灰塵,從十幾噸的書中找到幾本開封的東西。有時候我得到消息説“今天晚上拉來一車東西,可能有一些開封資料”,我就在那等,飯都不吃,買個燒餅,這樣你才能得到東西。我覺得這都是使命感,誰也沒教我,誰也沒引路,只是願意這樣做。

  有些東西錯過了再去找就沒有了

  2004年前後,我開始從網上買各類關於開封的史料。對於實物,我注重收集容易保管的紙質品。比如紙片,過去電影院的座次表、票、照片,各種票證,公園老的門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糧票糖票,只要是上面印著“開封”都收集。廠誌收集有上千本,很多廠子都沒聽説過。還有行業志,包括稅務、工商、教育,甚至有辦事處志,大的就是一些區志、市誌,都是成套成系列的。

  有些東西錯過了再去找就沒有了。大概是五六年前,一個老先生拿了一本1948年編的《開封市工商資料調查彙編》,記載了開封各個行業的歷史淵源和現狀。當時要一百五,我嫌貴,第二天我一咬牙準備去買,再也找不到了。

  具體數量沒有詳細統計過。地方文獻大概有8000到1萬份,有的很薄,一兩張就是一份。我書房裏面有10個櫃子,還有自行車庫裏面也幾乎堆滿了。

  其實我不是為了收藏而收集史料,而是被開封這座城的文化所“俘虜”,收集的根源是對這座城市的熱愛。這20多年,我的收入,包括我妻子的收入,全都投入了進去。

  2012年,電影《一九四二》上映,我在開封博物館搞了一個“中原悲歌——1942河南大饑荒歷史圖片展”,展出了將近300份圖片,圖片是一個外國記者當年拍的。我一個朋友的父親當年曾到一線去採訪,他給我提供了很多關於開封的東西。這些東西一整合,就是一個龐大的體系。

  一磚一瓦都是故事一草一木都是歷史

  在收集整理史料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在開封發生過的鮮為人知但很值得留下一筆的人和事。

  比如,葉鼎洛,江蘇人,是現代文學史上一個被人遺忘了的傳奇人物,他和鬱達夫、田漢都是好友。上世紀30年代他在開封高中教過學,後來到河南省立第一師範教國文,就是現在的開封醫專舊址。

  葉鼎洛上世紀20年代發表長篇小説《男友》,和鬱達夫一樣,他思維很超前。鬱達夫的作品他給做插圖,他又會畫畫又會寫小説,還會填詞。

  還有一個人叫魯耀,領著一幫乞丐,在相國寺是個混世魔王。他看見什麼東西都要嘗嘗,如果這個店家拒絕了,第二天會有一幫人來破壞你的生意。但是大家都白送給他吃,隔夜他會加倍償還給你。甚至有官員想去“跑官”,沒錢也去找他借錢,他就去找商戶去借,辦成之後,加倍還給商戶。這種人物身上有著濃烈的個性和地域色彩。

  這麼多年通過反反復復的尋找和閱讀,我突然發現開封上下千年的文化脈絡都是相通的,它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只有通過這些文獻的收集和閱讀,才可以走入開封的深處。走進去之後才發現,有一種很高大、很偉岸、很耀眼的東西,一點一滴都是文化,一磚一瓦都是故事,一草一木都是歷史。

  (口述人:劉海永  採訪整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周斌實習生冀冰冰沈美達圖片: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