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麗綠道串起詩意生活 為鄭州發展添綠留白

2019-03-28 12:11:45  來源:鄭州日報  責編:趙瀅溪

【河南在線-文字列表】【移動端-文字列表】用美麗綠道串起詩意生活 為鄭州發展添綠留白

  美麗綠道 風景如畫

  在鄭州,綠道已成為一種別樣的風景。

  對於專家來説,綠道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一般是林蔭小路,供行人和騎單車者(排斥電動車)進入的遊憩線路,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帶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

  對於市民來説,綠道是一種大自在,能像在景區一樣賞花遊玩,像在馬路上一樣騎車通過,像在公園裏一樣快步健身,是一種照進現實的生態夢想。

  一條條或蜿蜒或筆直,或環山或擁水的綠道,鳥語花香的詩意生活讓鄭州離花園城市越來越近。

  七千里綠道構建“綠水青山”

  常先生一家離中原西路生態廊道不遠,但中原西路兩側以前違章搭建多,佔道經營多,黃土裸露多,人車混行多,附近居民走在路上既要因道路揚塵“吃灰”,又擔心被車撞了“吃虧”,更別提在樹邊鍛鍊了。自從2013年中原西路生態廊道建成後,走在鳥語花香、遠離快車道的林間人行道或彩色混凝土綠道上,常先生一家覺得城市就在大自然中,感到前所未有的愉悅。現在正是陽春三月,廊道內百花盛開,鳥鳴啁啾,常先生夫婦就喜歡帶著小孫子到廊道內玩耍,兒子女兒下班後也常常在綠道內快走健身。

  市綠化工程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原西路生態廊道是全市生態廊道的樣板段,西起滎陽界,東至西三環,全長約11公里,北側綠線寬度50米,南側綠線寬度80~120米。橫斷面由機動車道路面組成的“灰帶”,綠化帶和行道樹共同構成的“綠帶”,三排銀杏組成的景觀漫步道組成。

  對鄭東新區藍天花園居民潘女士來説,綠道是繁華都市裏連接家和單位的綠色天地。無論是騎車還是步行,無論春夏秋冬,她都最喜歡從金水東路的生態廊道中穿行。由於當年東區建設時超前規劃,如今的金水東路生態廊道已是樹木蔥蘢,在車水馬龍的繁華金水東路營造了鬧中有靜、安全舒適的出行環境。潘女士説,住在寬敞整潔的小區,一齣門無論走金水東路還是中州大道,都是綠意盎然、花團錦簇的生態廊道,心中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像中原西路、金水東路一樣,鄭州全市的生態廊道已綿延3588公里。在中心城區,一張“兩環三十一放射”生態廊道網絡已經織就;在城市週邊,以“組團發展、廊道相連、生態隔離、宜居田園”為理念,中心城區到縣市、到新市鎮、到鄉村,用交通道路相連,兩側建設20~50米的綠化廊道。所有廊道裏建設有自行車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灣、休閒驛站,實現“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閒在林間”,達到交通、人行、綠化、生態的和諧統一。

  為城市發展添綠留白

  “鄭州的生態廊道,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市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説,2012年起,我市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要求,著力打造“三圈、一帶、九水、三十一廊”網絡化生態空間佈局,特別是革命性地實施了生態廊道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了市區三環路、四環路及兩條環路之間的放射性道路兩側違章建設多、黃土裸露、佔道經營、垃圾積存、交通安全隱患多的問題,大大提升了道路綠化水準,實現了交通、人行、綠化、生態的和諧統一。

  截至目前,全市生態廊道建設綠化累計完成30748萬平方米,“相當於140個碧沙崗公園。”市園林局城市綠化處副處長張永強説,每天有上萬名群眾在廊道內休閒、遊賞,夜晚有上千名群眾在廊道內組織跳舞、演唱等活動。

  生態廊道既為城市“添綠”,也為發展“留白”。拆遷出來的土地通過綠化轉換為農業和林業用地,騰出來建設用地指標,用地緊張局面得以緩解。僅“兩環三十一放射”就收儲土地約1.3萬畝,為鄭州未來發展留下巨大空間。

  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曾幾何時,科學大道四環以外原本是一片荒蕪,隨著科學大道生態廊道的建設,一幢幢商品住宅樓和企業辦公樓拔地而起;賈魯河曾是一條臭水溝,近年來實施綜合治理後,不僅拓寬了河道,凈化了水質,還新增綠化面積16.7平方公里,成為鄭州最大的“生態廊道”。與此同時,河兩岸也成了各種樓盤逐鹿、市民嚮往的宜居價值洼地。

  綠道經濟,油然而生。

  鄭州生態廊道建設的實踐充分證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除了“兩環三十一放射”等道路兩側生態廊道,水系和鐵路沿線兩側的綠道建設也已經卓有成效:南水北調生態文化公園、熊兒河、七里河、十七里河、昆麗河、如意河、東風渠、雙鶴湖、龍湖、鳳渠等濱河綠地內已建成綠道83.39公里,賈魯河、魏河、潮河等148公里綠道建設快馬加鞭。2019年,將再建13條生態廊道,同時要完成500公里的廊道連通提質,通過持續的綠道建設,讓生態建設的夢想照進更多百姓的生活,讓更多市民有更多的生態獲得感。(記者 裴其娟 文 丁友明 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