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的滑縣,翠綠的大田里正悄然發生新變化:既有良種,又有良法,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新農具、新服務來助陣,動動手機就可以輕鬆種地;趕市場,看需求,調結構,農業有了新奔頭。
近年來,滑縣切實履行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持續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科技興農,創新農業服務方式,有力保證了糧食持續穩産增産。
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滑縣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80萬畝、單産500公斤、總産140萬噸以上。其中2018年種植面積312.6萬畝,總産158.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連續27年位居全省縣級第一。“産糧大縣”重任,滑縣越扛越穩。
良種良田加良法種糧效益節節高
麥子抽穗了!
行走于滑縣田間,處處鋪滿綠色,滿眼都是希望。全縣180萬畝小麥,其中規劃高標準糧田155萬畝,年産90萬噸,産量連年全國第一,“中國小麥第一縣”“豫北糧倉”的稱號名副其實。
5月4日,上午10點,滑縣棗莊鄉徐營村田間,村民吳心願正彎腰查看小麥長勢。“這個小麥品種的産量每畝能比普通小麥多200斤,並且田間綜合抗性非常好。”
眼前,1萬多畝連片良田在微風裏泛著綠浪,這裡是滑豐種業的種子繁育基地。好糧食依靠好種子。滑縣小麥種植面積中,商品糧生産佔六成,小麥種子繁育佔四成。
“種子買到手,技術跟著走,讓農民做省心掌櫃,我們做貼心夥計。”河南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毛朝軍説,滑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種糧大戶”等模式,帶動農民參與良種繁育。目前,公司有種子繁育基地和優質商品糧田20萬畝,年産小麥種子和優質專用糧8000萬公斤左右,帶動農戶增收9000多萬元。
好馬配好鞍,良田育良種。在滑縣最負盛名的高標準良田——白馬坡,密密匝匝的麥穗綻放在一望無際的綠海裏,一些或黃或白的小房子若隱若現。
“那些是供電室、機井、出水口。”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鄭慧濤介紹,縣裏規劃了155萬畝高標準糧田,並持續對中低産田實施改造,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旱能澆、澇能排,平均畝産提高200多斤。“地下全部埋著灌溉管線,全縣100多萬畝土地一週就能澆一遍。越逢旱年,滑縣越豐收!”
與此同時,縣裏還在農村設立9個農技推廣站和18個農情監測系統服務示範區,農業、水利、氣象、電力等部門合力,精量播種、測土施肥等主推技術在田野施展,施多少肥、澆多少水,農業更加綠色化、智慧化,小麥提質增産效果好。
“管家”“保姆”齊上陣農民種地更省心
“嘀嘀,有訂單了!”在萬古鎮杜莊村,杜煥永打開手機微信查看“農管家”平臺,“杜莊村杜逢珍家,20畝地,需打藥,總費用100元。”他馬上安排飛防組準備作業。
這是滑縣為農民請來的“管家”。只需在平臺上點開“小麥服務”菜單,耕種、澆地、打藥、機收等一項項明碼標價。農民選好項目一鍵下單,平臺就將訂單派送到縣裏指定的服務點,由服務點安排作業。
“這相當於農民的‘美團’,現在用手機種地,已經不再是啥新鮮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勇説,為破解“誰來種地”難題,中心專門研發“農管家”,去年8月試點以來,接單200多個,今年準備在390個村推廣,並在現有450名村級區域聯絡員基礎上再招聘615名,真正打通科技入戶“最後一公里”。農民種地遇到問題也不用慌,中心組織30多位資深農技專家成立服務組,24小時在線指導。
杜煥永還是一家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在他的合作社裏,有一座佔地1500平方米的農機庫,庫房裏整齊停放著100多臺“大傢夥”:聯合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自走或機引式噴霧機,還有無人機、北斗平地儀,甚至包括花生摘果機……品類齊全、蔚為壯觀。
老杜説:“我就是農民的‘保姆’,你沒時間種地,我幫你託管,從種到收,不用你操心。目前,合作社共流轉土地2000多畝,託管周邊土地39000畝。”
像杜煥永一樣,農機普及讓專業“田保姆”越來越多。一些合作社負責人汲取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把目光投向“互聯網+農機作業”“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新模式紛紛涌現。
在滑縣,“零耕碎種”的“百衲衣”越來越少,在一馬平川的規整農田裏,大型機械盡顯身手,生産品種、作業時間、種田水準都得到統一和提升。
糧倉“升級”廚房種地不靠感覺靠市場
滑縣位於黃河沖積平原,平均無霜期長達210天,最適宜種植強筋型小麥。
“糧食大縣要變成糧食強縣,必須從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安陽市委常委、滑縣縣委書記董良鴻説,縣里加快推動生産方式轉變,發展優質強筋小麥30萬畝,確保農民種得好、銷路好、效益好。同時,加強糧食産業鏈建設,實現從“糧倉”到“廚房”的轉變。
以前滑縣農民種地,有啥種子就種啥。現在不一樣,啥賺錢他們就種啥。農民魏成顯就專門種植了700畝彩色小麥。
“這5噸黑麥麵粉是去年廣東一個客戶訂下的。我現在全部是訂單式生産,客戶訂啥我種啥。”魏成顯得意地説。
“我還專門給産品設計了包裝,加盟了品牌,這12斤雜糧在超市要賣到150元。”目前,他種的糧食遠銷北京、上海、鄭州等城市,還供不應求。
構建一條産業鏈,才能帶動一片。河南利生面業公司生産的麵粉、掛麵等産品在市場上十分走俏,去年,公司訂單數量達到7000多畝,光小麥就加工10多萬噸,助力農民增收20多萬元。
“田種得越多,並不能代表農民就能越賺錢,要賺錢得從深加工上要效益,延伸農業産業鏈。”董良鴻説,“要建好‘大廚房’,滑縣還要提升‘大糧倉’,立足資源優勢和特色,以‘四優四化’為引領,構建全産業鏈和全價值鏈,帶動農民更穩定增收。”(記者 任國戰 楊之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