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使文化有活力旅遊添魅力

2019-05-16 10:45:03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劉徵宇

  從今年春節期間推出“春滿中原·老家河南”系列活動攬金180.3億元,到4月份河南省生態旅遊招商暨文化産業項目洽談會簽約金額577億元,再到“五一”小長假期間超230億元“真金白銀”的旅遊收入,一次次的“大手筆”印證了文化為旅遊鑄“魂”、旅遊為文化揚“帆”,實現了文化和旅遊的共贏。

  光輝燦爛的歷史鑄就了輝煌的中原文明,大自然的饋贈造就了壯麗的河南風光,也為河南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厚資源。自去年11月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掛牌成立以來,在深化文旅融合創新實踐中,加強頂層設計,從理念變成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行動;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打造了眾多優質文旅産品,激發多層次消費能力釋放,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詩和遠方”的嚮往。

  文旅融合發展河南有“富礦”

  文化是旅遊最好的資源,旅遊是文化最大的市場。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部《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讓世人認識了少林寺,也帶火了旅遊産業。這是一部電影帶動旅遊,拉動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鮮活樣本。

  把鏡頭拉回到現在:今年牡丹文化節期間,隋唐洛陽城明堂、天堂遺址,中外遊客絡繹不絕……這只是文旅融合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

  文旅融合,河南有最佳的資源。全省4萬多個旅遊單體資源中,人文類佔了63%;13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文化類景區佔11個。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區域就有10個5A級景區和70多個4A級景區,這樣的規模和總量為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旅融合,如何實現1+1>2?省文化和旅遊廳成立之初就規劃了清晰的藍圖,以文化創意為依託,全域旅遊為主體,品牌建設為重點,以“文化+”“旅遊+”“互聯網+”為平臺,培育優質的文旅産品,滿足更多的消費新需求。值得期待的是,全力打造的“老家河南”“中國功夫”兩張牌以及中華古都遊、中國功夫遊、中原山水遊、黃河絲路遊等4條精品旅遊路線,將迎來新一輪文化旅遊熱。

  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正當時

  今年是我省文旅融合元年。省文化和旅遊廳明確了文化和旅遊産業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的方向,提出了智慧旅遊、數字文化走在前以及民宿發展爭最快、文旅項目爭最優、品牌宣傳爭最好四個目標。如今,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我省作為全國全域旅遊全息信息化建設試點之一,正在加緊建設省、市、縣三級聯網的智慧旅遊服務平臺。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智慧旅遊大顯身手,讓遊客旅途不再變“囧途”。雲臺山、龍門石窟等多家景區,通過一部手機輕鬆搞定入園難、如廁難、停車難等難題。

  民宿發展也正在河南大放異彩,涌現了焦作的雲上的院子等一批網紅民宿,不僅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還傳承發展了當地特色文化,被業界譽為新民宿行業的“河南現象”。

  今年,省文化和旅遊廳把民宿作為鄉村旅遊、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深化全域旅遊發展,助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在全國率先啟動民宿資源普查工作、加快出臺支持民宿發展的意見、制訂民宿標準,先期選擇30個重點縣、100個鄉村作試點,新運營100個民宿品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省首屆民宿大會上簽約了40多個項目、引資50億元,將帶動至少200個鄉村致富奔小康。

  豐富文旅創作,不僅讓河南豐富的文化旅遊資源“活”起來,也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有效舉措。今年我省啟動了首屆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借助攜程、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和現代傳播手段,讓河南美景、美食、美宿以及非遺技藝走向世界成為網絡熱點,讓文化更有活力、旅遊更有魅力。

  消費新需求催生新業態

  在《大宋·東京夢華》中,跟隨演員穿越回唯美大宋;在《武則天》中感受大唐盛世繁華……我省依託特色文化資源打造的實景演齣劇目每每上演幾乎場場爆滿。

  這正是順應文化和旅遊消費新需求的典型案例。伴隨著文化和旅遊的深入融合,催生了一批前景好、有特色、有內涵的新型文化業態。如鄭州國際産業園在中牟縣設計建設了九大主題園區,佔地130平方公里,華誼兄弟電影小鎮、只有河南·戲之國、海昌公園將投入運營,一大批文旅項目正呼之欲出。

  與此同時,生態遊、鄉村遊、近郊遊等自駕短線遊呈火爆趨勢。星羅棋佈的1000余個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傳統村落成了市民出遊的首選,遍佈城鄉的博物館也成為遊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的消費者不再滿足於到景區“打卡遊”,更願意選擇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質旅遊。未來,我省將繼續探索文化、旅遊、生態之間産業融合,打造全域化的文化旅遊新空間,推動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記者 溫小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