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糧倉”河南 從麥收看農業生産新“機”遇

2019-06-18 10:05:35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劉徵宇

  6月13日,我省小麥機收作業基本結束。在此之前,18萬多臺、20天、8600多萬畝,由南往北、從東到西,大型聯合收割機在中原大地參加機收會戰,跨區作業、趁天搶收、顆粒歸倉……在田野裏“大展雄風”的現代農機,讓豐收的小麥如期收穫入倉,進一步夯實了“中原糧倉”,也展示出農業生産中的新“機”遇。

  【關鍵詞】

  快

  大喂入量收穫機“參戰”,加快麥收進程

  6月3日,在黃泛區農場九分場一望無際的麥田裏,34台聯合收割機在田野裏馳騁,遠遠望去只有農機在作業,鮮有人的身影。

  “現在全部機械化,收麥基本上用不了多少人。”農場職工樊國興在裝有空調的聯合收割機裏作業一臉輕鬆,“農場地塊大,適合大型農機作業,1.3萬多畝種子小麥要在兩天半內收完,全靠這些‘大傢夥’。”

  黃泛區農場黨委書記宋根川介紹,農場近10萬畝小麥全部都是種子麥,今年200多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同時作業,要在降雨前搶收完畢。“沒有現代化農機作支撐,5天內收完難以想像。”

  在農民記憶中,“夏忙不算忙,麥忙累斷腸”。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每到麥收,農家通常老少齊上陣,每天天不亮下地一直幹到天黑,連收割帶播種得一個月。

  如今,早上還是地裏的麥,中午就成了袋裏的糧,過去連續好幾天的“麥收持久戰”,現在不到半天就顆粒歸倉,農業機械化改寫著“麥收時間”。鐮刀、犁耙等農具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傳播農耕文化的“老古董”。

  今年麥收,我省8600多萬畝小麥20天基本收穫完畢。“大喂入量收穫機參加機收會戰,有效保障大面積搶收,加快全省麥收進程。”省農機局局長淩中南説,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中喂入量6公斤及以上的佔比近八成。

  據了解,我省農業生産機械化綜合作業水準達82.6%,小麥機收率保持在99%以上,農機搶季節、搶農時的作用日益突出。

  【關鍵詞】

  綠

  收割機裝上除塵裝置,綠色機收成時尚

  機器轟鳴、揚塵飛舞是人們對小麥機收的固有印象,但今年漯河在全市聯合收割機上加裝了一套“霧森系統”,機收中的揚塵污染大大降低。

  5月28日,漯河市農機作業揚塵防控暨全程機械化現場演示會在舞陽縣召開。通過在小麥聯合收割機上加裝“霧森系統”和圍擋裝置,有效降低作業中的揚塵。會後,漯河在全市範圍內為小麥收穫機械加裝了近400套“霧森系統”,在全省開了“三夏”農機作業揚塵治理的先河。

  6月初,在舞陽縣文峰鄉作業的農機手謝國兵説,他們合作社的農機全部加裝了這套“霧森系統”,霧化效果很好。“收割機在後面加裝了一個氣壓裝置,裏面裝上清水,收割機工作時,氣壓將裏邊的水壓到下面的水管裏,從而將麥糠和揚塵沖洗下去。”

  不僅如此,謝國兵他們還在聯合收割機撥禾輪的後方加裝了一排刀。“這排刀的作用是先將小麥根部上方8釐米左右的部分切斷,這個部位最容易産生揚塵。有了這道工序,大部分麥糠和揚塵就不會直接飛起來了。”和農機打了30年交道的謝國兵直誇這套新裝備。

  【關鍵詞】

  智

  “互聯網+農機”,讓機收作業更“智慧”

  50歲的“麥客”劉成欽是鹿邑縣人。以往麥收前,劉成欽會給各地“老主顧”挨個打電話詢問:小麥熟得如何?那裏機器多不多?收割價格多少?摸清情況後,再計劃作業路線。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通過“互聯網+農機”,讓聯合收割機擁有“最強大腦”,實現科學調度、合理流動,實現供需有效對接,讓機收作業更加“智慧”和高效。

  在許昌,當地農機部門經過多年開發,建成智慧農機信息平臺,為全市2400台聯合收割機安裝了智慧農機終端,具備定位導航、聯動呼叫、智慧測畝等功能。“智慧農機的‘測畝計産系統’,實現作業面積和糧食産量同時在終端和平臺顯示,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許昌市農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鄢陵縣振峰農機合作社24台收割機全部安裝了智慧農機終端,今年從南陽開始一路往北作業。“有了智慧終端,作業面積、小麥産量一目了然,機手省去量地環節,麥季下來一台機器能多收上千畝小麥。”合作社理事長李振峰説。

  智慧農機不僅僅方便了機手,也讓農民實現手機上“收麥”。手機上下載“網約農機”APP,農民可以方便地尋找到附近三五公里範圍內的聯合收割機,通過一鍵呼叫、一鍵導航,能夠迅速與農機手取得聯繫,及時安排收割。

  將來可以展望的場景是:坐在指控中心裏喝著茶,輕點螢幕發出指令,田間的農機就按照規劃路線自動整地、播種、施肥、打藥、收割……

  未來讓人振奮,前景如此可期。1959年4月,毛澤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著名論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省實現了小麥收穫全程機械化的歷史性跨越,農業機械化已滲入到農業生産的方方面面,悄無聲息地推動農業産業、生産、經營三大體系變革。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現代化的關鍵手段。”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小麥專家郭天財説,要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道路將是未來中國農業的方向。(記者 劉紅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