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縣:特色種植啟動鄉村振興“馬達”

2019-06-24 09:43:26  來源:大河報  責編:劉徵宇

【中原優品-圖片】新蔡縣:特色種植啟動鄉村振興“馬達”

龍口村村民採、賣新鮮蓮蓬

【中原優品-圖片】新蔡縣:特色種植啟動鄉村振興“馬達”

大宋莊的村民大棚裏跟著專家學會了種菜

  鄉村振興,産業是抓手。

  在我省新蔡縣,紮根土地的特色種植,以燦爛的花朵和飽滿的果實,吟唱著豐稔的曲子;涅槃的土地上,長出的特色莊稼、蔬菜和果木,形成了類別萬千的特色種植産業。這些産業,以合作社和現代企業為依託,在一天天地長大、變強,成為土地的“新生力量”,啟動了新蔡縣鄉村振興的“馬達”——

  鏡頭一:

  “從鄭州起飛的飛機上,乘客吃的聖女果和黃瓜,大都是大宋莊産的……”

  “俺大宋莊地裏産的蔬菜,已進了城市超市,上了飛機。”6月23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新蔡縣磚店鎮大宋莊村走訪,村支書栗運喜遙指地裏一座連一座、一眼望不到邊的高標準蔬菜大棚説:在俺們這兒,大棚裏種的是綠色、有機蔬菜;駐馬店境內的愛家、歡樂購、喜盈門等大型超市裏,有大宋莊的蔬菜專櫃;大宋莊的蔬菜每天直送鄭州航空港,從鄭州起飛的飛機上,乘客們吃的聖女果和黃瓜等,大都是俺大宋莊大棚裏的新鮮蔬菜。

  據栗運喜支書介紹: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磚店鎮黨委、政府以誠招商,引來大型現代農業企業——未來公司在大宋莊村建起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帶動貧困戶科學種植無公害蔬菜增加收入。“今年4月,未來公司又流轉了大宋莊600畝土地,新建的133座大棚將於下個月即可投入使用。”

  “跟著學上一兩年,就成現代‘菜把式’了。”蔬菜大棚裏,72歲的李光輝正在忙著給豆角搭架。據李老漢介紹:在大宋莊,合作社在大棚裏給每個願意學種菜的農戶免費辟出二分地,由合作社免費提供技術、種苗、水肥和技術指導,農戶跟著專家在大棚裏學著打理,種出的菜合作社按市場價收購或由農戶自行銷售。“俺的那二分地上,種的西藍花賣了900多塊,再過一個多月,豆角就該上市了;豆角下去後種芹菜,一年下來能賣5000多塊。”

  據統計,現如今的大宋莊,有69戶農民在大棚裏跟著專家學種菜。“他們從大棚裏‘畢業’後,將是大宋莊的現代‘菜把式’,他們將會徹底改變大宋莊的種植結構,使土地‘結金流銀’。”栗支書對大宋莊的明天充滿了信心。

  鏡頭二:

  “打造‘雙千畝’基地,大馬莊的村民只要願意和身體許可,都可在本村地裏‘就業’……”

  在新蔡縣孫召鎮大馬莊村,近半數的土地已成為特色種植産業基地。

  “大馬莊2016年年底脫貧後,開始以特殊種植産業為突破口深耕農業。”省牧業經濟學院黨支部書記劉建偉,是大馬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同時兼任該村的村支部書記,對大馬莊村的村情熟稔於心:“鄉村振興,必須以産業為抓手,以産業為中心;自2017年以來,大馬莊以全村4800多畝耕地為基礎,依託麥佳集團傾心打造‘雙千畝基地’。”

  大馬莊村的“雙千畝基地”,一個是“千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一個是“千畝供港蔬菜基地”。麥佳集團流轉大馬莊村的土地,每畝每年租金1000元。“‘千畝供港蔬菜基地’,實際面積大多了,今年麥收後,又流轉給了麥佳集團近300畝耕地。”劉建偉説:基地科學、規範化種植的廣東菜,憑藉綠色、有機無公害,色澤亮麗,菜薹粗壯,菜葉規整,出菜率高,各項指標優異,暢銷香港、深圳、廣州市場。

  記者走進大馬莊供港蔬菜基地,村民們正在地裏忙著採摘菜薹。在一片開闊的剛平整過的田野裏,一村民開著播種機正在播菜種。

  機手名叫張效軍,58歲,大馬莊村前張莊人。“我是基地的機手,開拖拉機、旋耕機和播種機,每月3000塊。”快言快語的張效軍説:在這兒務工還有一大好處,那就是上午11點下班,不耽誤去村小學接小孫子、孫女放學回家,每天都能照料家庭。

  記者與採摘菜薹的大嫂們交談,發現她們中有不少是外村人。“基地裏拔草、剔苗、採摘菜薹等,每天用工100多人,本村村民不夠用。”劉建偉向記者感慨:産業,意味著就業。在大馬莊村,村民土地流轉,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在基地勞動,每天每人工錢60至100元不等,村民增收、顧家兩不誤。“基地用工多,只要願意和身體許可,大馬莊的村民都可在本村的地裏實現‘就業’。”

  鏡頭三:

  “給自己的農産品註冊商標,余莊的農産品價格上去了,賣到了全國各地……”

  這兩天,正是“黃金蜜”桃上市時節。今是街道辦余莊村的“黃金蜜”桃,上個星期僅網上銷售就達20多萬元。

  “一箱15個,賣價40元!”余莊村村支書管道峰向記者感慨:這價格,以前想都不敢想。買桃的,遍及全國各地。

  在余莊村的新起點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記者見到了合作社的理事長管振興。“我叫振興,我們村2017年脫貧後,我把心思就用在了村裏的農産品‘振興’上。”管理事長一番自嘲後,説:合作社吸納社員40多戶,大家抱緊團兒、嚴把種植關,從種子下地到收穫,全程按綠色、有機農産品種植的要求做;村裏的農産品,先後獲得了“名優特”和綠色食品認證;緊接著,通過申請和層層嚴格審核,余莊給本村兒的農産品申請註冊的‘今是’牌商標也批了下來。

  農産品有了商標,合作社對農産品全程把關更加細緻、具體和嚴格。去年,這個村種了400多畝紅薯。薯苗,是合作社從安徽引原種育苗,農戶家種紅薯,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統一管理,地裏不上化肥只上農家肥。紅薯收穫後做的薯粉、粉皮和粉條,統一配注“今是”商標,暢銷新蔡及周邊縣區,農戶種紅薯平均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

  “地裏的種植及其加工農産品有商標,賣價就高,賣路就廣。”管道峰支書告訴記者:余莊村現正在著手大面積引種軟籽石榴,這將是余莊特色種植産業的又一新的收入增長點。“余莊的農産品貼著自己的商標店裏賣、網上賣,道路越走越寬廣。”

  鏡頭四:

  “龍口村改造蛤蟆坑、水淹地,改造後的300畝水面,‘長’出了‘美麗經濟’……”

  “這裡,曾是蛤蟆坑和水淹地。”23日下午,記者驅車來到龍口鎮龍口村,村支書時海寬遙指集市旁邊荷葉田田、荷花盛開的水塘説。

  記者走進荷塘,見荷塘集中連片,茫茫一片;塘埂上栽植的金絲菊、大陽菊葳蕤叢生,已一尺多高。

  “因這裡地勢低窪,每年秋季積水;種莊稼,年年受災。”時支書説:2016年,他牽頭成立了海寬農民種植合作社,吸納了10多個農戶;緊接著,拉開了改造序幕。

  “改造成了50多個塘、近300畝水面;水裏種的是蓮子藕、觀賞藕兩大類,塘埂上種的是名優類飲料菊。”時支書向記者感慨:合作社流轉這兒的低窪地,每年每畝租金是800元,比村民自己種莊稼收入高多了;他們農閒來這兒幫忙拔草、採蓮蓬等,又是一筆收入。

  因這兒的水面大,荷花品種多,逢集時,一撥又一撥的人們趕來賞荷花。“沒料到,美麗也是經濟!”時支書感慨:來看的人多了,這裡的荷塘名氣大了,來買鮮蓮蓬的,買睡蓮、紅旗蓮等觀賞蓮的人也多了起來。

  龍口村的海寬農民種植合作社趁勢開發蓮藕粉、荷葉茶等産品,拉長了種植産業鏈條。“我們的蓮、菊産品,已打進鄭州市場,從今年6月到明年6月,300畝荷塘及塘埂上的菊,綜合銷售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時支書説:如今,已有劉海東、盛保金等10多戶村民跟著學,在著手改造他們的低窪地;“美麗經濟”在龍口村已漸成特色,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新蔡,退卻了古老的農耕圖騰;涅槃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個又一個以合作社、現代企業為依託的特色種植産業;它們與莊稼一起挺立在村頭、田野,成為新蔡廣大農村新風景。據不完全統計,現如今,新蔡拉長拉粗特色種植産業鏈條,已有3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4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和現代農業綜合體引領該縣的現代農業産業發展新業態。

  “鄉村振興,産業是支撐。”新蔡縣委書記王兆軍説:“我們將不斷優化産業發展環境,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特色産業發展有機銜接,做大做強産業支撐,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讓農村廣闊天地成為特色産業做特、做大、做強的興業樂土。”(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 李釗 通訊員 宋超喜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