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潤中原更出彩 譜寫絢麗新篇章

2019-10-22 09:41:14  來源:河南日報  責編:劉徵宇

【中原名景-圖片】水潤中原更出彩 譜寫絢麗新篇章

河南省各地積極實施“四水同治”,圖為光山縣潢河治理後的美景彭可攝

【中原名景-圖片】水潤中原更出彩 譜寫絢麗新篇章

前坪水庫大壩主體完工彭可攝

【中原名景-圖片】水潤中原更出彩 譜寫絢麗新篇章

2017年南水北調幹渠通過澎河河道向白龜山水庫生態補水彭可攝

【中原名景-圖片】水潤中原更出彩 譜寫絢麗新篇章

許昌市節水灌溉李樂樂攝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河南地處中原,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氣候從南向北過渡,歷史上水患頻仍,旱災頻發。興水利、除水害任務繁重。

  在黨的領導下,河南實現了從水患頻繁到江河安瀾轉變,群眾從“飲水困難”到“有水喝”,向“喝上好水”轉變,農民種田從“望天收”向“旱澇保豐收”轉變,從“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轉變,水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屆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視水利工作,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水利事業與時代同行,全省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民生水利造福中原,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興水潤民的壯美畫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正在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譜寫出絢麗篇章。

  補短板興利除害江河安瀾

  “甚哉,水之為利害也!”這是2000多年前司馬遷的一聲喟嘆。對河南而言,汛期洪水氾濫,始終是心腹大患。

  興水利、除水害,水利工程可以確保江河安瀾。“開始下閘蓄水!”2019年5月23日,隨著一聲令下,“千里淮河第一壩”信陽出山店水庫大壩下閘蓄水,歷經5年建設,出山店水庫基本完工。碧綠的水庫,鑲嵌在豫南大地,與南灣水庫形成“雙璧”。水庫投入防汛調度後,下游220萬畝耕地和170萬人的安全感將得到明顯提升。

  新中國剛剛成立,我省就從治理淮河入手,加強防洪抗旱能力建設。上世紀50年代,我省集中力量修建以蓄滯洪為主的防洪工程;60年代,重點進行整治河道為主的除澇工程建設;70年代,防治洪澇兼顧抗旱,加強面上工程配套,進行洪、澇、鹼、旱綜合治理。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在除險加固現有防洪工程的同時,又加強了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設。

  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介紹,經過70年不懈建設,我省已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近年來成功抵禦了2009年冬春連旱、2014年夏旱以及2016年暴雨洪澇災害等旱澇災害,防汛抗旱減災體系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截至2018年年底,我省建成了2654座水庫(其中大型26座、中型124座)、堤防2萬餘公里、蓄滯洪區14處、大中型水閘365座。建成了省級及省轄市的雨水情、工情和旱情中心,4093處雨水情自動監測站、106處墑情自動監測站、150處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站等,為我省防汛抗旱調度與決策提供了硬體支撐。

  硬體軟體兩手齊發力,我省築起災害防禦天網。2000年,我省開始構建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初步形成了一套集基礎網絡、信息採集、決策支持等為一體的現代化指揮體系;我省利用“雲平臺、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建設了河南省防汛抗旱綜合信息平臺,基本實現了省、市、縣、鄉、村五級防汛部門上下聯動。2010年以來建設的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成了省、市、縣三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通過該預警體系以及計算機網絡和視頻會商系統,省、市、縣和770多個重點鄉鎮可實現互聯互通。水庫大壩、堤防閘門,加上高效、靈活的指揮系統,為我省防汛抗旱編織起穩固的安全網,水災害大為減少,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惠民生水潤良田糧食滿倉

  “現在澆地很方便,水井就在地頭,接上水帶,這邊刷卡那邊出水。過去四五個人一上午也澆不了一畝地,現在一個人、一個小時就能輕鬆澆完。”超級産糧大縣滑縣小鋪鄉常莊村村民常貢海,連連感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帶來的便利。

  碧水潤沃野,中原糧滿倉。河南糧食連年豐收的背後,水利基礎設施起著關鍵的支撐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我省灌溉事業取得長足發展。1949年,河南省僅有萬畝以上灌區22處,萬畝以上渠灌區有效灌溉面積54.84萬畝。1953年,我省開始修建起第一個大型水庫灌區——白沙灌區。隨著全省水庫的興建,水庫灌區的建設也進入高潮,薄山、板橋等水庫灌區的骨幹工程相繼建成。為了抗禦連續乾旱,又開闢東風、紅旗、躍進、共産主義渠四大引黃口門及相應的輸水高渠。

  從“看天望收”到“連年豐産”,河南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讓中原糧倉越築越牢。1998年起,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陸續開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38處大型灌區配套改造完成投資108.17億元。2018年,全省已有大型灌區38處,中型灌區297處,全省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933萬畝。

  看到水龍頭裏流出清澈的自來水,平頂山市葉縣保安鎮羅衝村的貧困戶彭清峰高興地説:“解決了俺多年來吃水難題,感謝黨為俺們老百姓辦了實事!”

  河南省歷來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省結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蓄、引、提等灌溉工程建設,解決了一些地方農民的飲水困難問題。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和在小型農田水利補助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等措施,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實現了從“喝水難”到“喝上水”的目標。

  2005年開始,河南省開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重點解決農村飲用水存在高氟、高砷、苦鹹、污染等水質問題,到“十二五”末,累計解決了4700萬農村居民和666.3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飲水不安全問題基本解決。

  2016年起,河南省開始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集中供水人口達到7207萬人,集中供水率89%,自來水覆蓋人口7126萬人,自來水普及率88%,實現了“喝上水”到“喝好水”的目標。

  一江清水向北方,丹水滔滔頌華章。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自1952年毛澤東同志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歷經多年論證、規劃、建設,60年夢想成真。通水5年來,累計輸水23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1000多個西湖的水量,惠及沿線5300多萬人。作為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最大受水區,河南省受益人口達1900萬。

  移民問題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難”。河南全省有移民204萬人,尤其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後,淹沒影響南陽市淅川縣土地21.76萬畝,搬遷移民16.54萬人,安置在河南省6個省轄市28個縣(市、區)。河南全省動員,全社會參與,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的搬遷目標,創造了水庫移民奇跡。

  通過“一村一品”,實現精準定位、産業扶貧,通過幫扶發展,實現部門聯動、合力扶貧,河南省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移民扶貧新模式,精準扶貧,初步實現了全省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快致富”的目標,有效破解移民扶貧困局。

  強監管守住紅線人水和諧

  鄭州市花園路到文化路段的賈魯河上,時見鷺鳥靜立洲渚之上。市民説,這麼多年了,有白鷺選擇在這裡棲息從前並未見到過。

  賈魯河生態修復工程,是我省大力推行河長制、治理河湖突出問題的縮影。

  2017年年底,我省全面建立起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全省5萬多名河長到崗履職。2018年上半年,市縣鄉村四級湖長體系基本建成,各級河長、湖長積極開展巡河、巡湖,治理河湖突出問題,實施區域水生態治理工程,全省河湖面貌明顯改觀,河流水質持續向好。

  不但要“見河長”,還要“見成效”,通過開展河湖“清四亂”、河流清潔百日行動、非法侵佔水域岸線綜合整治等專項治理,垃圾下河、垃圾圍河、亂搭亂建等突出問題得到初步遏制,全省河湖環境持續改善。

  水利工程百年大計,品質第一。2004年,河南省水利廳和部分省轄市先後開展了工程實體品質“巡檢”;2008年開始實行“突襲式檢測”。在省級開展巡檢的基礎上,全省開展了實體品質巡檢工作,而自2005年河南省探索建設的水利建設市場誠信體系也有力保證了水利工程建設品質。

  歷年來,河南省水利科技項目榮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7項,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61項。評選河南省水利科技進步獎195項,這些科技成就為河南省加快水利現代化步伐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農田水利工程不僅要建得好,還要管得好。2014年以來,河南省選擇了12個市、縣開展農田水利設施産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經過積極探索,初步建立了“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5種農田水利設施建管模式,形成了一批産權明晰、管理規範、運行良好的示範工程。

  新時期治水方略中,“節水優先”被擺在首位。“十二五”期間,河南省研究出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意見及考核辦法,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並完成全省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的分解落實,構建了覆蓋全省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政策制度體系、控制指標體系、責任與考核制度體系,河南水資源開發利用進入以量定需、嚴格管控的新時期。

  “三條紅線”守住家底,用水方式加快轉變,水生態保護持續強化,河南省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從2005年開始,河南省鄭州市等5個市先後成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並通過了水利部的驗收,鄭州經驗在全國推廣。自2004年開始,河南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節水型社會載體創建工作,全省共創建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灌區、社區共400多個,起到了節水示範的作用。

  美顏值生態嬗變山青水碧

  靜靜流淌千年的洛河,讓洛陽因水而美。2013年7月,洛陽市入選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以此為契機,洛陽市規劃建設一系列水利相關工程,綠色氧吧、粼粼碧波、城市公園,與海內外遊人共同繪就了人水和諧“牡丹花城”的美麗畫卷。

  2013年以來,鄭州、洛陽、許昌和焦作、南陽5市先後列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並全部通過驗收。在此基礎上,河南省分兩批組織開展了10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截至2019年4月底,3個省級試點已順利通過驗收。通過試點建設,城市品位得以提升,人居環境得以改善,城市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

  南陽市南召縣崔莊鄉張村地處伏牛山脈的低山丘陵區,幾年前也是一片荒山,現在處處都是成千上萬畝的林地果園農業綜合體,薄皮核桃、連翹、藥材和經濟林等,不僅扮靚了山鄉,也提高了當地農民收入。

  嚴重的水土流失,曾導致河南省山地丘陵地區大片田地成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通過對水土流失區綜合改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眾多貧瘠的荒山變成了帶動群眾致富和經濟發展的“綠色寶庫”。

  70年來,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以小流域治理為主線,由群眾自力更生分散治理轉向政府投入規模治理,由粗放型治理開發轉向集約型治理開發,由防護型治理轉向生態型治理,荒山披綠裝,土山溝變成大花園。

  截至2018年年底,河南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0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全省六成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改善了生態環境,2000多萬人從中直接受益。

  近年來,通過閘壩聯合調度,河南省利用引黃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向全省主要河流生態補水。南水北調總幹渠充分利用汛前棄水,向沿線市、縣補水,補水地區地下水位止跌回升,實現了洪水資源化。實施生態補水的河流水環境得到改善,大部分斷面水質達到國家考核標準。

  在新時代興水治水方針指引下,河南省提出了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統籌治理的思路,將高效利用水資源、系統修復水生態、綜合治理水環境、科學防治水災害“四水同治”確立為全省戰略。

  “進入新時代,河南省將統籌推進‘四水同治’。”河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劉正才表示,我省將以水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以河長制為總抓手,以“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為重點,以建設“系統完善、豐枯調劑、循環暢通、多源互補、安全高效、清水綠岸”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網絡為骨幹,著力健全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資源合理配置體系、河流健康保障體系、管護運營法治體系,化水害為水利、變水患為水益,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要,為新時代河南水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為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譜寫出更加絢麗的水利新篇章。(記者 高長嶺 通訊員 李樂樂 彭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