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州仰韶文化遺址再次發現5500年前的絲綢 絲綢之源在這裡
青臺遺址出土的絲織品殘片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 圖片均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我國絲綢的起源在哪?絲綢最早的用途又是什麼?12月3日,鄭州市文物局舉行仰韶時代絲綢發現新聞發佈會宣佈,繼上世紀80年代鄭州滎陽青臺遺址發現距今5500年左右中國最早絲綢之後,滎陽汪溝遺址再次發現同時期絲織物,為研究中國絲綢起源增添新的證據。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家蠶、繅絲織綢的國家。關於絲綢的起源,我國史籍中有不少神話傳説,據《通鑒綱目》記載,黃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瓦萊麗·漢森(ValerieHansen)2012年在其著作《絲綢之路新史》中認為“中國人確實是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出絲綢的民族”。
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載體,絲綢起源一直以來是許多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課題。2015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尋找中國絲綢之源”項目,分別在滎陽青臺、汪溝和鞏義雙槐樹等相關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展開工作。其間,中國絲綢博物館科研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酶聯免疫等技術,對滎陽汪溝遺址甕棺內提取的碳化織物的纖維材質和組織結構進行鑒定,根據碳化痕跡孔隙和殘留纖維的電鏡觀察,發現絞經織物,紗線較細,是四經絞羅織物碳化後的痕跡。根據酶聯免疫檢測結果,可以確認絞經織物是絲織品的殘存,距今5500年左右。這與20世紀80年代青臺遺址出土的織物屬於同類絲織物。
“這些在甕棺葬中的絲織物,跟當時的祭祀和原始崇拜有一定關係。”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甕棺葬是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幼兒墓葬形式,用絲織物包裹死去的兒童,體現了一種原始的崇拜,“古人認為,蠶的破繭而出象徵著再生。此次考古科研發現對研究中國絲綢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同時,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骨雕蠶,該蠶呈現家蠶造型,並且是吐絲的蠶的造型。專家認為,滎陽汪溝、青臺遺址發現的絲綢和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證明了中國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開始家蠶制絲。
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説,仰韶文化遺址內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飾有線紋,個別器物底部發現有布痕,説明原始紡織技術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甚至更早階段已經比較發達。“青臺、雙槐樹、汪溝等遺址地處鄭州仰韶文化聚落群,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區之一。這裡發現的絲綢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絲織品。此前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織品距今是4200至4400年。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絲綢的起源時間很可能在距今5500年左右。”
12月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鄭州工作站在滎陽青臺遺址揭牌。
鄭州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任偉表示,鄭州市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重要城市,該工作站為中國絲綢之源研究搭建了新的平臺,也為鄭州市、河南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構建了重要平臺。
據了解,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鄭州工作站是繼新疆、西藏等工作站之後,中國絲綢博物館建立的第六個工作站,工作站重點開展紡織品相關文物分析檢測鑒定、傳統工藝與價值挖掘、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等工作。(記者 溫小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