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潤峻極凱旋攝
中嶽廟 劉客白攝
中嶽廟峻極殿 劉客白攝
少林寺山門 劉客白攝
遠眺嵩山 許朝暉攝
深山古寺 劉客白攝
少林銀杏 劉客白攝
將軍柏 劉客白攝
少林武僧 陳更生攝
嵩山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深入探尋其中的文化密碼,傳承、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讓人汲取奮進前行的力量。
【神奇】
嵩山,充滿著許多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奇自然文化現象。
達摩一葦渡江。梁朝中期(西元520年—526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震旦”(中國)傳法,在南京與梁武帝相談,二人理論上産生分歧。梁武帝重視講義理,達摩重坐禪,爭執中,武帝拂袖而去。達摩走為上計,離開南京,到長江邊上,無船可渡,見一老太太在割蘆葦,便走上前去,伏身叩問過江之法。達摩知書達禮,精誠所至,感動了老太太,只見她隨手撿起一枝蘆葦,扔進江中。達摩起身一躍,腳踏蘆葦飄然過江。達摩回首望去,只見天空中觀世音菩薩在向他招手,原來是觀世音菩薩救了他。達摩在洛陽一帶傳法,最終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禪宗。達摩一葦渡江這一佛教傳説廣為流傳,達摩形象在嵩山也神奇顯現。今天,當你站在嵩山少林寺東的山坡上,向太室山望去,山坡上仿佛形成一個禪宗初祖達摩的形象,他光頭、濃眉、卷須,微微地頷首,身披袈裟,兩腳踩在一根蘆葦之上,正向觀者飄來,神奇異常。
鎮山寶畫變化莫測。嵩山少林寺常住院千佛殿內《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人譽“鎮寺寶畫”,乃國內佛寺壁畫之精品。該畫高7米,總長42.9米,五百羅漢分上、中、下三層,置於雲氣波濤之中,而且五百羅漢環圍殿內中間端坐的毗盧大佛,充滿禪宗生活氣息,使人一進殿即置身於神秘的佛教氛圍之中。把東、北、西三面墻壁中的33組人物分開後,各含一個故事;合起來,則渾然一體。獨特的“轉像”藝術效果,堪稱一絕,看東壁中層的第二組畫,有一羅漢手托起一尊佛,佛束腰坐在蓮花寶座上,畫面左起的第二個羅漢做拱手狀,雙目圓睜,無論你站在哪看這位羅漢,他都在望著你,把正要過去和正要到來的東西都凝聚在這一點上,把動的過程表現在靜的形象之中,很是神奇。
禪拳合一的天下武功。少林武術把禪之靜、拳之動融為一體,達到出神入化境地,威震天下,史稱“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金指功,可以指至磚崩;鐵頭功,可以頭頂開磚。1998年,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13屆亞運會上,少林弟子孫勳昌一舉奪得散打60公斤級的金牌;2000年5月,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功夫—美國職業拳擊對抗比賽中,少林弟子李鳴鳳、柯榮亮,把少林功夫的腿法、摔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李鳴鳳以五場全勝的戰績挫敗了素有“小辣椒”之稱的美國職業女子拳擊手馬莉·奧特加;柯榮亮僅用40秒,就把美國拳擊手布克·史密斯踢倒在地,布克舉雙手稱輸,連聲喊“奇”!
天文科技之最——周公測景臺、元代觀星臺。嵩山告成鎮之北有周公測景臺,是周朝初期周公姬旦在營造東都洛陽時,即在此“求地中,測土深,正日影,以定四時季節”。元代科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景臺”以北20米處建觀星臺,編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確定一回歸年為365.2425日,同現代科學測定的一回歸年的長度僅相差26秒,而與現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通用的格裏高利歷(即西曆)相比,則一秒不差。雖然西曆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頒行的,但是比我國《授時歷》晚了300年左右。
【古奧】
嵩山是一部歷史悠久、博奧精美的文化史冊,在這裡,可以尋找到中國自然和歷史文化不斷演變前進的軌跡。
嵩山古稱祖諸山。25億年前,當世界上其他地方還在滄海橫流時,嵩山已首次橫空出世。5.7億年前,當嵩山確定現在的雄姿時,喜馬拉雅山和整個秦嶺都還沉在海底。在中國歷史的早期,即堯舜禹時代,嵩山謂之“外方”,因為堯舜的居地都位於現在山西省的南部一帶,對於當時的部落氏族來説,嵩山距其已經很遠了,故稱“外方”。夏代早期,謂“崇山”。漢武帝根據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嵩高維岳,峻極於天”,稱之為“嵩高山”,簡稱“嵩山”,為五嶽之中嶽。
地質史上的“五世同堂”。大約距今23億年的時候,嵩山所處地殼發生了一次劇烈運動,人稱地質“嵩陽運動”。其後,嵩山經歷了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燕山運動,數次沉浮于茫茫大海之中。古老的起源和複雜的地質運動,使嵩山成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地質博物院,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紀的地質現象在嵩山表露齊全,地質學家稱之為世界地質史上罕見的“五世同堂”,嵩山被命名為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夏商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嵩山有4000多年前的夏代城址,古本《竹書紀年》記載,“禹居陽城”;《世本》上説,“禹都陽城”。陽城即嵩山之南的告成鎮。《史記》稱:“陳勝者,陽城人也。”這裡是中國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鄉。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告成王城崗發掘出夏朝眾多的文化遺存。古書《淮南子》記載了嵩山“啟母石”的神話傳説,説嵩山是我國上古禹族的祖居地。“啟母闕”及“太室闕”“少室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嵩山還有3000多年前的商代遺址,考古學家在東周陽城的城垣遺址上,驚喜地發掘出供城內用水的輸水與儲水設施,有陶制的“三通”“四通”水管。為了使水在儲水池沉澱泥沙,東周的建築師們,還在池底鋪墊了一層排列整齊的鵝卵石,像現代城市中的“自來水”建造系統,可謂奇跡。
歷代帝王遊幸之所。史書記載,曾到過嵩山的帝王就有30多個。漢武帝劉徹,于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正月登嵩山,祭太室祠,歷史上“嵩呼”“山呼”典故即出於此。武則天于武周萬歲登封元年(西元696年)臘月,第一個到嵩山舉行封禪大典,當年詔令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以示她“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其年號也改為“萬歲登封”,登封縣的名稱為以後歷代沿用。
【融合】
嵩山,還是一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的縮影。在嵩山之南不到7公里的範圍內,儒、佛、道“三教薈萃”,相互交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和特形,反映著中原地區宗教發展的歷程,華夏民族包容萬物的胸懷和世界文化碰撞融合的印跡。
少林寺《三教聖像碑》。此碑是少林寺“鎮寺三寶”之一,碑中有一圓形圖案,從正面看,中間的頭像是佛教的鼻祖釋迦牟尼;掩其左圖,右側頭像是儒家的至聖先師孔子;掩其右圖,左側的頭像又成了道教所尊崇的始祖老子。一個圓圈使“三教”融為一體,以最為形象的方法闡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唐肅宗李亨寫下“三教聖像”讚:“百家一理,萬法一門。”
中原道教之冠——中嶽廟。道教在嵩山地區歷史淵源很長。道教尊中嶽嵩山為“第六小洞天”,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嵩山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位於嵩山峻極峰以東三里的白鶴觀,就是為紀念王子晉所建。在嵩山72峰中,有一峰以王子晉的名字命名,叫子晉峰。嵩山的道教,為中國道教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中國道教的代表人物寇謙之,在嵩山研習道教30多年,對傳統道教進行了推陳出新的改革,促使道教發展。
佛教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印度高僧跋陀多次登臨嵩山,認為五乳峰下清靜、幽雅,為長生不老之寶地,即請求孝文帝在少室山五乳峰下為他建立寺院,供他講經説法。“少林者,少室之林也”。此寺即為少林寺。菩提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少林寺,吸取中國儒學和道教的精華,對原來北方禪定的坐禪方法進行改革,提出“理入”“行入”的禪定觀,開中國佛教改革的先河。六祖慧能潛心思考禪學,寫下被稱為經書的佛教經典《六祖壇經》,標誌著中國禪宗理論的成熟。如今,遊人在遊覽嵩山少林寺、大法王寺時,常感到困惑不解,佛教寺院中的天王殿內怎麼有道教的哼哈二將?大法王寺地藏殿中怎麼有儒家的二十四孝圖?其實這些都是佛與道、儒相融合的産物。
宋代民辦“儒家大學”——嵩陽書院。儒教在嵩山地區發展較晚,成名于嵩陽書院,是宋代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太和八年(西元484年),初名“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徒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改名為“嵩陽觀”,又成為道教活動場所。五代時,周世宗根據名士所請,奏準在“太乙觀”設立“太乙書院”。宋太宗重視文治,至道年間(西元995年—997年)賜名“太室書院”,並賜九經子史,置校官。北宋時,民間的鄉黨之學頗為興盛,書院便成為當地名儒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久之便形成一個地方學派。宋仁宗重視辦學,下令西京(洛陽)官員在嵩山重修書院,並賜名為“嵩陽書院”。“程門立雪”的故事,有人説發生在嵩陽書院。
【雄雋】
嵩山,更是一座山水藝術宮、雄雋秀美的自然風光資源,它蘊藏著美妙的詩韻。
文化風格豪放如山。山為脊骨,嵩山72峰,峰峰相連,形成連綿聳起之勢,雄渾無比,猶如橫臥之巨人。《詩經》稱“嵩高維岳,峻極於天”。嵩山太室山最高峰峻極峰,巍然聳立於層巒疊嶂之巔,淩空橫臥于連天摩雲之際,未上其峰,是“望望不可到,行行何曲盤”;登上此峰,宋代大文豪范仲淹寫詩道:“白雲隨人來,翩翩疾如馬。洪崖與浮丘,襟袂安足把。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名山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詩詞文化。
文化風格秀美如水。水為血肉,嵩山流溪、奇泉、飛瀑、深潭,古樹名木,奇石異洞,秀色宜人,猶如美麗之少女。山水如詩,詩如山水,李白遊嵩山,寫下《元丹丘歌》:“元丹丘,愛神仙,朝飲潁川之清流,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峰長週旋。”白居易在《與諸道者同遊二室至九龍潭作》詩中説:“喜逢二室遊仙子,厭作三川守土臣。舉手摩挲潭上石,開襟鬥藪府中塵。他日終為獨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應笑人。”九龍潭美景讓他流連忘返。清代詩人桑調元遊嵩山,寫下《潁水》詩,道:“一泓清可憐,春繞箕山足。鱗鱗映白雲,瀟瀟滋翠竹。”他感嘆:“澄波流至今,高士見不數!”宋代大文豪司馬光在嵩陽書院講學,在崇福宮著《資治通鑒》,遊嵩山,深感嵩山之美、之靜。杜甫、歐陽修等文人騷客,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嵩山文化博覽眾學,大至中國之最,小至一木一石,無不包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文化是源,文化是根,文化是力!探尋嵩山的文化密碼,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能夠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中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張國臣)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