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後的鴻鷹小區一角本報資料圖片
沒有新區的光新亮麗,也沒鄉村的朝氣蓬勃。城市老舊小區一度遭人遺忘,更被戲謔為“老破小”。老舊小區改造事關千家萬戶,更是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讓這一工程造福群眾,讓“老居民”享受“新生活”,各地都在進行探索。
近日,記者走進平頂山市老舊小區,看改造、詢民意、聽座談,深深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只有真正調動群眾積極性,變政府主動為群眾主動,才能把這一民心工程真正做到實處,實現社區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從“局外人”到“主人翁”
改造更順利了
65歲的張建華老人又搬回了熟悉的新華區曙光街道沿西社區25號院。
“兩年前搬走的時候,這裡還是下雨積水、黃土裸露、路面坑洼,居民蓋的小房子把進出小區的通道都擋住了。”看著眼前暢通整潔的道路、綠意盎然的花園、齊全的健身設施,張建華感慨道。
拆違建、植新綠,硬化地面、粉刷墻體,鋪設管網、雨污分流,並用騰出的空間建設口袋花園、多功能健身場……沿西社區25號院的變化,正是該區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
“我們開始也沒經驗,想著是為群眾辦事,就反復徵求意見,從群眾反映的煩心事入手,一件一件改。”沿西社區黨支部書記楊曉敏介紹,通過讓群眾參與並建言獻策,不僅提升了滿意度,還加快了老舊小區改造進度。
在西市場街道紅旗街社區,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入戶宣傳,幾十年沒交過物業費的小區收繳率竟達到70%以上;在礦工路街道幸福路社區,在8號樓居民張玉川的帶動下,居民自發籌款、協商,3個月就加裝好電梯,目前該社區已投入使用電梯4部,正在安裝的有5部。
新華區通過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共建老舊小區,居民從原本不關心小區建設的“局外人”,變成了為小區建設貢獻力量的“主人翁”,也從中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
黨組織變身“強磁場”
群眾積極性更高了
12月25日,記者在寶豐縣城關鎮梅苑巷小區看到,乾淨整潔的路面、倣古造型的屋檐、高高挂起的紅燈籠……越變越美的環境讓居民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梅苑巷小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曾年久失修、臟亂不堪。“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小區自己管。”梅苑巷69歲的老住戶崔祿還有另一個身份:小區黨群議事會的會長。如何讓黨組織變成“強磁場”,老崔很有經驗,“群眾才是老舊小區改造的主體,遇事多商量、辦事講民主,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為解決老舊樓院長期無人管事的狀況,寶豐縣城關鎮在全市率先組織選舉出一批德高望重、熱心公益、組織能力強的黨員,成立了老舊樓院黨支部。再由黨支部推薦提名,由居民直接選舉,組建黨群議事會。未來隨著物業進駐,黨支部和黨群議事會積極配合,對改造後的小區進行常態化管理。
而在新華區紅旗街社區,以紅色網格黨支部為核心的區域化黨建極大提升了老舊小區治理水準。黨支部建在網格上、黨小組紮根在樓棟、黨員履職在社區,社區成立了5個網格黨支部、57個樓棟黨小組、28個黨員中心戶。網格黨支部,不僅將黨員和居民緊密交織在了一起,讓黨員居住在網格、服務在網格、奉獻在網格;還通過黨員站出來、居民動起來,提高了老舊小區治理的社會化、專業化水準。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由政府主動到群眾主動,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提高群眾參與度,進而激發他們共建社區的積極性。
多方參與共建
服務更持久了
“只要交很少的錢,麵條、米飯、各種菜和湯,每天都不重樣。”12月16日,談及新華區紅旗街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服務,70歲的林太平讚不絕口。
“老舊小區改造,不僅是粉刷墻體、捆紮電線、雨污分流等基礎設施的改善,還要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貼心服務。”該社區黨委書記劉廣華告訴記者,他們利用舊有設施和廢舊旱廁重點打造了900平方米的居民之家和400平方米的日間照料中心,為居民提供活動場所和養老服務。
平頂山衛東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把服務醫療引進社區,推進社區日間照料、社區養老和社區醫療建設,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103個老舊小區、31457戶居民的改造工作。
老舊小區改造既要“改”,更要“管”。
“三年內全市要改造617個老舊小區,必須探索長效機製作為保證。”平頂山市住建局局長黃建軍説,老舊小區改造要按照“業主主體、社區主導、政府引領、各方支持”原則,堅持前期改造與後期長效管理相結合、整治改造與社區建設相結合,讓廣大市民在共建、共管和共治中享受到更加美好生活。同時,要積極引入各類機構、企業等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比如,在小區引入托幼、助餐、養老等服務機構參與改造建設,建成後由其統一經營。
隨著一個個老舊小區的改造,過去的“大雜院”如今變得“齊、凈、美”。“老舊小區改造是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社區服務,只有真正調動群眾積極性,變政府主動為群眾主動,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平頂山市委書記周斌説。(平頂山觀察記者張建新薛迎輝王冰珂)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