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春節,從黃河流域走向全球各地
2020年春節臨近,作為全世界炎黃子孫最大的“鄉愁”,“過年”承載著中國人的美好記憶。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和文化和旅遊部在洛陽召開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重要論述精神座談會”精神,落實省委對洛陽發展新的戰略定位,加快建設“都市圈”、提升“輻射力”、打造“增長極”、形成“新引擎”,洛陽市推出“春節之源洛陽過年”2020春節文化旅遊系列活動。
即日起,河南日報與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聯合推出《春節之源洛陽過年》欄目和系列報道,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和旅遊資源,傳承弘揚河洛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全市、各縣區及各單位豐富多彩的春節文化旅遊活動,提升節日期間文化旅遊産品供給品質,進一步豐富群眾節日期間精神生活,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洛陽是春節的重要發祥地
“春節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農曆也稱陰曆、夏曆。”洛陽漢魏故城管理所名譽所長、著名學者徐金星説。
“中國古代有六歷之説,分別為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曆、周曆、魯歷,夏曆就是夏朝的曆法,再具體一點,就是《夏小正》。”徐金星説,夏曆以正月為歲首(一年之始),此後歷朝歷代,除了王莽時期、曹魏時期、武則天時期曆法做過短暫改變,夏曆一直沿用至今。
“夏曆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夏曆是在洛陽完成,因此可以推斷出,春節起源於洛陽。”徐金星説。
而在知名歷史學家鄭貞富看來,《夏小正》之前,中國還有兩部早期曆法《華胥歷》和《伏羲歷》。
《華胥歷》是華胥氏發明並使用的曆法,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伏羲歷》是在《華胥歷》基礎上修訂而成。八卦是《伏羲歷》的哲學依據,《晉書·律曆志》載:“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
“到了夏代,在《華胥歷》和《伏羲歷》的基礎上,《夏小正》形成。”鄭貞富説,《華胥歷》《伏羲歷》《夏小正》三部中國最早期曆法都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後來的古代“元旦”,現在的“春節”。也就是説,春節,早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在洛陽形成。
從“二十四節氣源於洛陽”中找説法
“從二十四節氣源於洛陽,也能很容易推出洛陽是春節的重要發源地。”著名考古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蔡運章説。
中國古代文明屬於農業文明,先民為了準確掌握一年四季氣候變化,指導農業生産,創立了二十四節氣。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將中國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確定二十四節氣的關鍵,在於確定每年冬至、夏至發生的準確時間,而冬至和夏至的準確時間,是周公用“土圭測景(同‘影’)”法在洛陽測定的。
冬至和夏至準確時間的確定,為其他節氣準確時間的確定奠定了基礎,此後經過不斷發展,最晚到戰國初期,具有明顯河洛地區氣候特徵的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熟並被廣泛應用,洛陽也因此成為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發源地。
有趣的是,2019年冬至,也就是12月22日,一場完全按古書記載進行的現代版“土圭測景”,在當年周公完成“土圭測景”的西周太廟,即現在的河南林業職業學院進行。“八尺之表”豎起,11時41分,測得日影長度3.12米,正好與周代的“丈三尺五寸”吻合。“數字和3000多年前相吻合,更加説明瞭洛陽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蔡運章説。
從黃河流域傳播到世界各地
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春節的對外傳播,也是河洛文化的傳播。洛陽理工學院教授李煥有説,春節作為節俗,是河洛文化的縮影,而河洛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
黃河文明形成于西元前4000年至西元前2000年,同一時期還有其他的文明,但後來有的文明中斷,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融合各地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到了周朝,河洛文化如同投入水中的一顆石子,在周邊激起了陣陣漣漪。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為河洛文化不斷注入活力。
隨著周朝疆域的拓展,包括楚國、齊魯、巴蜀等地,用的都是中原的曆法,而春節作為“歲首”,也逐漸向外傳播。
鄭貞富説,漢代的《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系統性的曆法,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而且仍沿用夏曆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從西漢到東漢,包括佛教傳到洛陽,元宵節等也已形成,出現了完整的春節系統。這個春節系統在洛陽完善以後,開始向四週傳播。
在傳播過程中,不得不提的是客家人的南遷。“客家人南遷後,逐步向海外進行移民。在移民過程中,春節習俗也被帶到了世界上更多地區。”鄭貞富説,春節的傳播也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外交流逐步加深,春節逐漸變成了國際性節日。
近年,中國春節的影響力在歐美、東亞及東南亞等地區不斷提升,而且外國人正在成為當地中國春節的消費生力軍。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具有廣泛的對外交流性。”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先紅認為,春節所彰顯的中國人的家庭價值觀,和數千年來家國天下的傳統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用春節打團圓牌,不僅可以弘揚中國人的家庭價值觀,還可以彰顯中華民族大團結。( 河南日報記者田宜龍本報通訊員陳旭照李礪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